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子衿原文小篆字体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2个相关介绍子衿原文小篆字体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书法里讲的使和转是什么意思?
什么是草书的使转?
楷书的结体是笔画,草书的结体是使转的线条。由此可见,草字,要写好,必有线质丰腴很关健。
孙过庭草书谱讲解,草书不兼具楷法,似乎近于单调拘谨;楷书不参入草意,殊不免失去“尺牍书”流动的风味。
楷书的形体由点画构成,它的精神由使转表达出来;草书的精神寄托在点画之中,它的形质由转折呼应来体现。体现了使转线质是来表达书者的情致。表现形式为转折呼应的巧妙来实现。
草书的使转写不好,便不像样子;楷书欠缺点画功夫,还可以粗糙地书写成文。
因此楷书与草书,彼此间回环交错虽有不同,但大体是互有关系的。证明写不好楷意,草书使转的线条,不具丰满。
因而草书的使转,即线条的运用,有时线条通过飞白,或气连线断,或直入云霄,或坠落山涧,或为枯藤,或为水流,徐来如清风,疾速如快馬,跳跃如矫兔。
更有一笔书的线条,夸张气象。
草书的使转,必有意法相承,线质表现出厚度与技艺性,同样才能够诉诸心手相应的草书笔墨。
这是一个书法术语,是指在运笔时,通过书写者手指、手腕、手臂的一系列的动作使的笔锋得以转换。从而造成不同的书写效果,使笔下的东西更加丰富,这是一个一连串的,充满因果关系的动作。
这种通过一连串的动作,写出来的转笔符合人的生理规律,书写出来的线条也更自然、流畅,充满了力量感和生命力。
使转是一种动作,也是具体的笔画形态
唐代孙过庭《书谱》里面说:“真以点画为形质,使转为情性;草以点画为情性,使转为形质,草乖使转不能成字,真亏点画犹可记文。”从中可以看出,使转与点画相对应,又是草书的形质,它又是一种实实在在的形态,圆转。
事实上,在楷书、隶书里面,方折的笔画比较多,在行书、草书和篆书里圆转的笔画较多。
使转的写法有很多,包括捻管法、换锋法,不管怎样的表现方法,都要以自然流畅为标准,故意或做作的使转是不能给人带来美感的。
孙过庭是大书法家兼理论家。后来学习了“书谱”,我感觉他还是一个文学家。有很多章节的描述,已经完全是一种文学语言“凛之以风神,温之以妍润,鼓之以枯劲,和之以闲雅,读起来很有抒情诗的感觉。“岂知情动形言,取会***之意,阳舒阴惨,本乎天地之心”。念起来很虚幻。那时面对大量的书法描述,如读天书,不知所措。二十几年前,一次和一个著名的,有真才实学的书法家聊天,我问他怎么理解书法中“屋漏痕”的问题,他迟疑了一会儿,给了我一个微笑,但没有对“屋漏痕”一词进行解释。随着学习书法时间的积累,慢慢地对一些书法描述进行感悟,实际上,这些词汇就是一种文学描述,仅此而已。不要深究,没有意义。同样一个动作,叫使或叫转,也可以用其他的词来形容,这不重要,最关键的是所有技法动作的完成要写出所要的要求和效果,就是说,结果最重要。只要写出的线条正确,那你那个动作就是对的。理论家有理论家的责任和使命。而我们,就是一个书法爱好者,所有的技巧要靠自己来悟,不要被任何理论所束缚和控制。追求书写效果,而不要陷入理论的漩涡。
照片作品为孙过庭草书千字文临稿。选自(中国书法临摹创作全集)
使转是书写篆书的一种用笔方法。使,就是使笔平着往前移动。转,就是平着转弯。
因为篆书就三种笔画:横,竖,弯。而且除个别体的篆书(如鸟虫篆,柳叶篆等)外,大部分篆书的笔画都粗细相同(如常见的铁线篆和玉箸篆)。要达到笔画上的粗细一致,在用笔上必须做到两点:一是中锋用笔(笔锋在笔画的中间),二是必须做到均勻地平移。我理解,直着或弯曲不大的平移就是使。
转就好理解了,就是根据需要平着转笔。篆书大致有三种笔画需要转笔:圆形,半圆形,弯形,都要通过转笔来完成。转笔的方法可捻管,也可不捻管,我一般不捻管。
在使转用笔中怎样才能达到书写出来的笔画既墨色均匀又有立体感呢?我的体会是,墨要偏浓,笔要端平,运笔要象拿刀子剌肉,如果能有这种感觉效果就出来了。
以上只是个人理解,不宜处,请指正。
使为纵横牵掣。转为圆转回旋。
孙过庭在书谱中,总结规纳了四点:执使转用。
执谓深浅长短之类是也。使谓纵横牵掣之类是也。转谓钩环盘纡之类是也。用谓点画向背之类是也。
虽然是白纸黑字清清楚楚。有多少人能理解通透?相信一头雾水的人还占多数。所以,学习书法中,悟性很重要。
古人书论,多为言意。不是高深莫测,便是简略难全。在流传下来涉及笔法的书籍中,因为年代悬隔,照字面去理解古文中的方法,很多东西都无法体会。永字八法中的横画叫做“勒”,意为劲涩如勒马之缰。现代人别说勒马之缰,能亲眼看见一匹马都不容易。怎么去理解“劲涩如勒马之缰”?
心之所达,不易尽于名言。言之所通,尚难形于纸墨。其意为:心里清楚的东西,要用语言表达出来总会有些解说不到位的地方。而语言能够表达出来的东西(如语气,情绪等),用纸墨来描写,也不能完全的描写出来。
所以,书法学习中的心领神会,是走向高深阶段不可缺少的。理解的越多,表现在作品中的东西越丰富。
大家对这个问题的认识,有什么不同见解,欢迎你发表你的意见。
喜欢本文的话就请随手点个赞,关注子衿,与你分享生活中的一点一滴。
如何突破书法学习中遇到的“瓶颈”?
随翰墨兄而来。遇到瓶颈怎么,首先要了解什么是书法的瓶颈?瓶颈是相对的,现在的水平与更高水平之间隔着瓶颈,所谓的瓶颈对应的是自已正处于一个相对稳定的状态,而打破这种状态就是“拔除瓶颈”。因此,书法习学处处有瓶颈、步步有瓶颈,书法进步的过程就是不断去拔除瓶颈从而得以突破的过程。
克服瓶颈,就要改变个人程式化、熟滑式的书写习惯。书欲其善,先求其变。不变着法儿去尝试用笔、结字、章法,你永远只是在原地踏步,至多只是越写越熟滑、愈发增匠气,而层层水平则迟迟上不去。怎么去变?靠领悟,也靠自己去琢磨,办法就是换着法儿把字写好看。
克服瓶颈,就要帖读百家、博闻强识,不断厚实个人的书学修养。讲白了就是借鉴,去临摹不同的帖子,领悟不同风格的作品,向先贤大手们“偷师学艺”。靠个人冥思苦想肯定是不够的,书法悟性最重要的方面就是融会贯通能力,取人之长为我所用。很多练习书法的朋友花十年二十年去临一种字帖,学得细学得深固然可以,但人生能有几个二十年,效率太低了,不能这么干。
克服瓶颈,是勤学苦练修养打磨的结果,不是靠理论的认识分析就可以办得到。领悟明白书法的道理,脑袋想明白是第一步,最关键是要转化到笔下纸上,否则理论只是空洞的理论,道理只是苍白无力的道理。要真正打破瓶颈,需要理论认识上的突破,更需要书写能力的突破,因此最关键之处仍在于书写习练的实践中。
抱庸浅谈。插图为抱庸硬笔习作。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子衿原文小篆字体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子衿原文小篆字体的2点解答对大家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