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行书字体纳字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3个相关介绍行书字体纳字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有哪些草书草到自己都不认识的字?
对于这个问题,我只想说一句:如果草书草到自己都不认识了,那就是什么都不是啦!也可以说那叫胡写乱划,耽误时间,浪费纸墨!
与其提出这样的问题,还不如下功夫临摹字帖呢。这样的问题也叫问题?
不知道题主提出这样的问题是出自何意!是搞恶作剧?还是搞笑?还是忽悠人?
我曾经说过,学习书法之人,要先学做人,再学写字。
现在,大家着实都很忙,且工作压力大,得空到《头条》来看看,主要是想从这里收获点什么,真的不想见到这样的、类似这样的提问。
比如题主提出的“有没有草书草到自己都不认识的”这个问题,就是很没意思的问题,哪有自己写的字连自己都不识的?草书再草也是自己写的啊,难道自己就不认识吗?自己都不认识的草书,那还叫“草书”吗!真是可笑之极!
有!学渣玩的草书,都这水平!
这与身份无关。不论他是博士后,还是博导。是专业的,还是业余。体制内,还是体制外。只要他的草书,每一个单字的结体,不符合古代沿习下来草体(字法)的书写规范,就一定就会变得无法识别。所以,当然连自己都无法识别了。
所以,草书若不按规范写,神仙也难认!所以俗称神仙体!
写草书,创作草书,第一要解决的问题,就是草字的规范书写问题。这一首要问题不解决,你永远都不可能迈入草书的门坎!
一笔一画慢慢地描,我们总有可能会把一个最复杂的楷书、隶书、篆书、金文、甲骨文等文字写正确,写好!但是,一笔一画慢慢地描,却一定不可能㝍好单个的草体字!
孙过庭书谱云:“草不兼真,殆于专谨;真不通草,殊非翰札,真以点画为形质,使转为情性;草以点画为情性,使转为形质。草乖使转,不能成字;真亏点画,犹可记文。”此论中,重点在“草乖使转,不能成字”,这一重要结论里。同时这也是,导致绝大多数人无法进入草书的研习与创作的重大关獈所在!
君不见,前段时间晒在网上的,有一定轰动效应的中国美院的一位书法梁老师的草书作品,因不按规范书写,有些字就草到了神仙体!
下面晒一下,刚创作的八尺草书。
杜甫诗秋兴之一
如果草书写得连自己都不能认识了,那就不是草书了,那是糊涂乱抹。草书有严格的规范性,并非想怎么写就怎么写,必须符合约定俗成的艺术规范。用哲学***培根的话说就是:只有在限制中才能显示才华。草书就是这样一门在限制中显示自由和才华的艺术。
草书是古代文人为快速记录语言而形成的一种书写方法(有点类似于速记),结字讲究连贯,一笔写成,为此一些部首需要特殊符号代替,久而久之,形成一种约定俗成的规则,又经历代文人总结形成了草书这种艺术形式。所以草书既讲究书写快,又有特定要求,艺术创作还要讲究章法布局。只要经过学习练习,认识肯定不会有问题!
有哪些草书草到自己都不认识的字?这个问题可能是对草书不了解,所以才会产生这样的疑问。
草书有自己不认识的字吗?当然有。但并不是它“草”的让人不认识。而是自己不知道这个字。就如楷书中我们不认识的字是一样的。草书具有严格的书写规范,而且有的字有多种写法。自己会其中的一种,对另外的写法不认识也是常有的事。
没有系统的学习过草书的人,他们常常把潦草当草书。以自己想当然的写法来臆造,这样的写法,别人不认识,过后自己也可能不认识。因为自己的臆造,是无规律性可寻的。
草书的规范性写法,都是以繁体字进行的。千万不要用简化字去写草书。虽然,简化字中许多字是由草书中简化来的。但简化字有些字在草书中却是别的字。往往是学习过草书的人,会读错,没有学习过的人,反倒不会读出。
要把草书讲清楚,一百个问答题也难以讲完。所以才会有:“草圣最为难,龙蛇竞笔端,毫厘虽欲辨,体势更须完。有点方为水(氵)空挑却是言(讠)。长短分知去,宀头缺左畔……”笔画长一点,短一点,就是另外一个字。所以,要写好草书,一定不要自己凭想象。民国时期的书法家于右衽编写的《标准草书》,是学习草书入门的比较好的教材。详细的把各种偏旁部首的草书写法例举规纳出来。并有历代书家的实例示范。另外,北宋时期专门为草书学习而编写的《草诀百韵歌》,也是学习书法的人必不可少的草书学习教材。
掌握了偏旁部首的草书代写方法,大部分的常用汉字基本上都能够认读。学习草书,还要多读多看。对不同风格的写法,都应该了解。对某些不认识的字,才能够根据上下文的字义联系来辨认。
草书从临帖到脱离字帖自由创作要经历那些过程?
以书谱为例,共有将近3800字,不重复的字有1000多一点,第一阶段把每一个字长什么祥,都要熟记在心。这个阶段需要三至五年。第二阶段把学的字搬到你的作品里,需要一年。第三阶段纳百家之長,融汇到你的作品里,需要二年。此时你的作品基础是书谱,但里面有更加髙雅的东西,比如十七帖和王羲之手札一类的用笔、结字等。如果运用自如,入展中书协的展览是水到渠成的事情。
说实话如果陆机的朋友是你,《平复贴》里的字你都能认出来吗?
有时看少数民族文字很着急,一眼望去,长的都是一个样,看不出区别。估计欧洲人看到汉字也是同感。
昨天晚上看悟空问答,看到一块兽骨上的甲骨文,也是一头包,对照释文,勉强可以猜出几个。
文字有其地域性、时代性,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一方人识一方字。汉字在中国是理所当然应该都认识的,但到国外也许就是天书。
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文字,我们把后天产生的楷书通过时空隧道传至春秋战国,肯定无人认识。而对上古文字,我们也只能连蒙带猜。
章草是汉代流行的书体,可识性应该是比较高的。人以类聚,物以群分。陆机交往的朋友,应该也是与其学识相当的人,对于我们现在尚不能识全的《平复帖》,对他们而言,应该并非天书。
当然,章草作为较为古老的字体,实用性基本丧失,章草作品也已成为纯艺术品。
谢千里马邀请,这几天忙,累得要死,只选其一,谅解!🙏
见老陆正眉头紧锁,正伏于案上凝重行筆,便示意仆人,暂勿言语,先行退去。
少倾,书毕,转身见我,作揖未曾远迎,吾则还礼不必客气,老陆示意就坐,我则出于好奇,斜视于其书。
“ 彦先赢瘵,恐难平复"
字是好字,文是好文,只是这心情,,,,,
老陆则说,社会动荡,家国不安,吾虽心系安危,欲知详情而未得,无奈只能寄情于书案,让您见笑了。我说,哪里哪里,有心便好。
遂相互施礼道别。
走了之后,老陆,,也纳了闷了,这也认识?再过数日,吾亦未必。
吾则窃喜,看着注解呢?😛
几句戏言,先生见谅!🙏🙏🙏
对于这个问题,我是这样看的:既然陆机的《平复帖》是写给朋友的,一是陆机的朋友一定会认识《平复帖》上的字,因为陆机的朋友定是文人,在那个时代陆机不可能结交“白丁”朋友。二是即便是陆机的朋友不认识陆机《平复帖》上的字,陆机仍要用章草书写,陆机才不管他的朋友认识不认识《平复帖》上的字的。什么是“道”?这就是“道”!我认为。
陆机的《平复帖》共九行四十八字,书体界于章草和今草之间,是草书演变过程中的典型书作。
关于陆机《平复帖》上的译文,古今书法名家们都是研究过的。《平复帖》译文有两个版本,但由于《平复帖》年深已久,都没有完整的翻译,即便是翻译,也是揣摩出来的,因为有的已残缺的无法辨认。
上图为启功先生翻译的《平复帖》释文。
以上回答为小编个人观点,一家之言,仅供参考。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行书字体纳字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行书字体纳字的3点解答对大家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