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兄的行书字体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2个相关介绍兄的行书字体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王羲之的行书《兰亭序》,第一个“永”字为啥写得像“楷书”?
头条里有很多写文章的高手。关于文章,大家都知道其写作是一个启承转合的过程,由起初的铺垫,反复渲染,直至***。
书法、国画等艺术与文学一样,也讲究起承转合。一般来说,一件书法作品的开头处于铺垫期,书写时情绪较为平静,行笔慎重缓慢,字形相对工整,而随着书写的继续,情绪出现变化,书写的节奏也相应变化。
在《兰亭序》中,开篇工整,写着写着***澎湃,书写节奏加快,***迭起。通篇来看,书写节奏符合人的情绪的正常变化,作品一气呵成,淋漓尽致。
这一点,在“天下第二行书”《祭侄文稿》中也有充分体现。开头时,颜真卿尚能压抑悲愤,以平常笔速书写,当写至“父陷子死,巢倾卵覆”时,悲从中来,情不能自禁,任笔一泻千里,最后两行从篇首平稳的行书已变成了摇曳生动的草书。
一件作品书体的归类,要看其主要书体。以《九成宫》为例,被称为“楷书极则”,但其中也有个别行书的写法。
《兰亭序》作为“天下第一行书”,其实它包含楷书、行书、草书三种书体,其中主体为行书。
下面这件颜真卿的《裴将军诗帖》,也包含楷书、行书、草书三体,大家认为它总体属什么?
更多文章,敬请关注千年兰亭。
1/
有一种说法:古人以楷法作草。
就是说,古人在写草书是,针对某些笔画或某个字会用楷书的写法。
行书《圣教序》中,完完全全是楷书的字大量存在。
至于《兰亭集序》中第一个字写出楷书的味道就很正常了吧。
2/
当然这里需要明白一点,古人的书法作品中往往贯穿了书写情绪在里面。
比如,怀素的《自叙帖》,开始基本平正越写越激动。
比如,孙过庭的《书谱》,开始平正,越写越激动。
东晋穆帝永和九年三月三日,当时的一些名士如王羲之、谢安、孙绰、王献之等人,在浙江会稽的兰亭举行了一次盛大的诗酒会。参加这次宴会的共有41人,他们在溪水旁席地而坐,饮酒赋诗,汇诗成集,王羲之即兴挥毫作序,这就是《兰亭序》,
之所以王羲之的行书《兰亭序》,第一个“永”字写得像楷书,那是因为《兰亭序》本为草稿,是王羲之新书体风貌的集中体现,所谓的“草稿”按现在的话说就是很随意的书写,不打算成为规范的书法,所以王羲之在书写时就没有过多考虑是“行草”或者“行楷”,
当然了,王羲之的《兰亭序》中不只是把第一个“永”字写成楷书的风格,例如,全文一共用了21个“之”字,每个“之”字都充满变化,绝不相同。《兰亭序》点画凌空蓄势,落纸极尽变化,用笔随心所欲,章法富有韵律,有春风拂面之感。全篇节奏和谐自然,点画之间,字字之间,行行之间,生机灵动,顾盼有情,有萧散自然的风神,
“永和九年”的“永”字写成正楷书,其寓意是永远正义、和谐、和睦社会,王羲之一笔一划工工整整的把“永”字写完,反映了王羲之风度高远、坦坦荡荡的性情,也在告诉旁人,王羲之根本就没有喝醉,握笔照样稳健,否则,《兰亭序》就不是写成行书了,而是写成草书了,毕竟醉酒后更有洋洋洒洒的意境,对吧。
《兰亭序》之所以能成为“天下第一行书”,是中国书法史上的巅峰之作,那是因为通篇的第一个楷书“永”字就显示出书法艺术的“力感”,所谓的“力感”是书家笔下功力长期积累的结果,为笔墨技巧成熟的体现,故而,第一个“永”字一开始就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
我是一人。王羲之的《兰亭集序》是宝藏,很多说法都是源自《兰亭集序》。
说到书法都会提到书圣王羲之,网络中很多书法的问题都直接和王羲之有关,书圣影响力至今还这么大。
行书卷并不只能写行书,草书卷也不只能写草书,但是楷书卷正文只能写楷书。
拿天下第一行书《兰亭集序》,除非按照唐朝碑刻楷书的标准,《兰亭集序》第一个字怎么算都是楷书。
当代学习楷书经常提及的”永字八法“,最好的实证就是来自《兰亭集序》的”永“。
我们现在书法教育,尤其是学习楷书的时候,总会提到一个秘籍”永字八法“。
诚谢邀请!这是一个书法知识里技术层面比较深的问题,因为这是大书法家王羲之的作品,我认为还是请专家来答比较准确,业余爱好书法的人可能答不到要点,甚至会跑题。但既然邀请我,那我以一个业余爱好书法的人试试看。我感觉一副作品往往刚开始写,比较谨慎和认真,速度较慢,根本放不开,等写一会灵感出来后,随着心情放开,速度不断地加速就会写得流畅了,这就是为什么一幅作品后半部一般都比前半部写得好的原因,浊见。
米芾行书和谁的行书结合才会出自己的风格?
随着你对书法研习的深入,能解析出各代及其代表书家之风貌,也逐渐形成了你对某种或几种体式和用笔方法的偏好,这同时决定了形成你自己风格的取向。换而言之,不是米字结合谁谁的字形成你自己的风格,而是谁谁的字结合你心中最理想的书法面貌构建出自己的风貌!
苦临米芾行书,还未形成自己的风格,如何突破?这个问题可以从米芾自己学书的经历中得到有益的启示。
米芾平书法用功最深,成就以行书为最大。南宋以来的著名汇帖中,多数刻其法书,流播之广泛,影响之深远,在“北宋四大书家”中,实可首屈一指。
1.学习晋书以前
米芾习书,自称“集古字”,虽有人以为笑柄,也有赞美说“天姿辕轹未须夸,集古终能自立家”(王文治)。这从一定程度上说明了米氏书法成功的来由。根据米芾自述,在听从苏东坡学习晋书以前,大致可以看出他受五位唐人的影响最深:颜真卿、欧阳询、褚遂良、沈传师、段季展。
2.学习晋书
元丰五年(1082年)以后,他开始寻访晋人法帖,得到了王献之的《中秋帖》。这先人为主的大令帖(王羲之第七子,官至中书令,人称“王大令”),对他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3.博***众家之长
但生性不羁的米芾并不满足于王献之的字,早在绍圣年间就喊出了“老厌奴书不换鹅”,“一洗二王恶札”。尽管如此,此时的米芾书法并没有定型,他在元祐三年(1088年)书写的《苕溪帖》《殷令名头陀寺碑跋》《蜀素帖》,虽然写于一个半月之内,风格却有较大的差异,还没有完全走出集古字的门槛。
米芾习书经历启示我们,先要熟习自己钟爱的书法,得其精髓,再兼收并蓄,最终形成自己的风格。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兄的行书字体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兄的行书字体的2点解答对大家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