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检验行书字体结构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2个相关介绍检验行书字体结构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书法家会为了追求字体美感而故意写错笔顺吗?
谢谢邀请。我对此恰好有些研究,就不揣浅陋,略陈浅见吧。这个问题很好。
第二,汉字的约定俗成笔顺规则是:先横后竖(如:“干”),先撇后捺(如:“八”),从上到下(如:“主”),从左到右(如“林”),先进后关(如:“田”),先中间后两边(如:“水”),从外到内(如:“回”)等。如“仗”,笔顺为丿,丿丨,丿丨一,丿丨一丿,丿丨一丿乀。这个一般不要去突破它。民国书法家、教育家李肖白***对此专门有所论述:“近今习书者,对于落笔之次序(笔顺),多不注意。殊不知落笔之次序,与字之结体,颇有关系。盖落笔之次序能得其当,则疏密排匀,点画适宜,字体易工也。兹举数例,以见一斑。”
第三,要知道:汉字的传统笔顺及各地区标准笔顺皆存差异。中国内地的笔顺标准为《现代汉语通用字笔顺规范》。
第四,对于严格遵守笔顺的要求 各种书体有不同。楷书最严格,行书、草书,则尺度较为宽泛。而且,行书、草书为了达到笔法结字体势的完美融合,往往有意地要求去改变笔顺。这也是题主问题的关键指向所在。也就是说:很多时候,书家是在有意地改变笔顺。
第五,我就行书的笔顺改变做一个释义。常见的行书变化体势的方法大约有16种:1.局部草化;2.方圆;3.长扁;4.正斜;5.轻重疏密;6.外纵与内敛;7.连与不连;8.变化布白;9.突出局部;10.向背;11.开合;12.变更点画;13.突出不同的点画;14.放纵一笔;15.改变笔顺;16.利用异体字。
笔顺,是指书写一个字时先写哪一笔后写哪一笔的顺序。为什么要先写这一笔而后写那一笔呢?主要是为着书写的顺当、方便。所以,笔顺的“顺”字含有“顺序和顺当”这两层意思。同一个字,字体不同,书写时的笔顺也不尽相同。行书的点画用笔和结体取势可以沿袭楷书,也可以不沿袭楷书而有所变化。当其不沿袭楷书而有所变化的时候,书写的笔顺也往往可以有所不同。笔顺不同,笔势便随之变化,从而引起点画之间的呼应、连带关系的改变,进而整个字的体态神情也就变化了。请看如图所示的字例(取自古书碑帖):
哪怕是楷书,有的时候也不存在标准的笔顺。举个例子,比如“必”字,楷书至少有两种笔顺:
钟繇《宣示表》里的“必”是中点、撇、卧勾、左点、右点。
欧阳询《九成宫》里的“必”是撇、卧勾、中点、左点、右点。
钟繇是楷圣,欧阳询是楷书四大家之首,你说他俩谁的笔顺才是正确的呢?这还只是楷书,如果看历代书法家的行、草书,可以看到四五种“必”字的笔顺,哪种又是正确的呢?
而且,考虑到很多楷书的字其实看不出笔顺,很可能有许多字,其实每个人写的笔顺都不太一样。比如,清代的人写“川”字,其实是先写中间一竖,这样就可以确定整个字的重心,不会写偏。
所以,就算是楷书也没有所谓唯一的正确笔顺,笔顺只不过是为了写出来美而已。比如说:右、有、友三个字,前两笔都是横和撇,而且都是从甲骨文、金文中的右手的符号演化过来的,但是笔顺却不同。“右”和“有”先写撇再写横,“友”却是先写横。因为先写撇,撇短横长;先写横,横短撇长。不同的字用不同的笔顺,写出来的结构才好看。
笔顺,书法法度中的一项。书法有法,无定法。所有清书(篆,隶,真,魏碑,含小楷等)肯定地说,必须坚守笔顺,因其笔笔分明,没有牵丝引带,笔画传递的关系靠笔顺来体现,没必要打破顺序,况且,字写的好坏和笔顺没有多大关系。清书以外的字体,依字体而定。这个要通过读帖去理顺古人的笔意,搞清楚古人在哪些字,哪种情况下打破了笔顺,效果会怎样,对比,是最好的检验。行书,草书总体是追求快捷,自由洒脱的。即便破了楷法笔顺,也是必然的,合理的。书法有法,在这里有時候无定法。这种情况下,若以清书的法则去评论笔顺,是不知道清书和浊书的不同。所以,不是书者故意犯错,而是评者胶柱鼓瑟。遵重古法吧,那些古人的智慧真的了不起。爱书法就多读帖。切莫用一本帖或一种字作尺子去评说。中国书法和中国文化,那是真正的博大精深。倘能学到一点皮毛,我也知足了。
真正的书法家对自己的要求是非常苛刻的,一方面为保证书法作品的质量、艺术性和文化的正确传播,另一方面是书法家的责任和对艺术精益求精的必然要求。写错笔顺的情况出现笔误客观存在,但严肃的书法家是不让那种作品流传于世的。
题主所谓的为追求字体美观而故意写错笔顺的可能性极小。不少的汉字在古代和我们现代的书写笔顺顺序不一样,也是客观存在,这种情况在篆书、隶书、楷书和草书中都有。我们现在认为的错误笔顺有可能是书法家按照古代的书写笔顺去书写的。还有一种情况是同一个字本身就有两种笔顺的写法。
古代一些字的笔顺和我们现代的写法不一样,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和部分汉字的发展演变过程一个。在有篆书演变成隶书或楷书,乃至行书特别是草书的过程,在古代的书法作品中一直沿用的都是古代的书写笔顺,书法家都是学习古代书法的高手,沿用古代的书写笔顺是是正常的形为。我们现代人从小上学所学的都是简化后的汉字,还有对其中的一些字的不适合现代人书写习惯的书写方法做了简化,肯定是有部分字的书写方法和古代是不一样的。
但作为学习古代的书法艺术来说,却不能把不适合现代人的一些书写习惯的东西删减了。这对我们学习古代书法不利,特别是草书或行书,丢掉了古代的书写笔顺,在看古代的书法作品,往往会对那种笔顺不一样的字的书写和造字原理产生不可理解的状况。还有就是,按现代的书写习惯去书写古代的书法中的字不好看的问题,确切存在。比如草书,不按传统的书写方法去写,不但不好看,还可能出现无法辩识的情况,因为草书是对楷减省的符合化的书写,是无法按照现代的笔顺去书写的。
那是不可能的,那么写一定是有人本身修养的原因
现在有视频可以看到人家写字的过程,所以经常感觉笔顺是不是写错了,当然有人就是写错了,但大部分人不是写错了,而是为了流畅等原因才那么写的…
笔顺是怎么来的?它是人们在写字中逐渐总结出来的,并不是一成不变的,不同字体在书写中,由于人身体结构的本能原因,会顺着它来写字,最简单的事就是汉字从左到右或是从上到下写,符合人体的结构也符合汉字的结构,
左右的笔顺就不同,但反了就不行吗?写楷书行,但写行草书就不流畅了,
书法艺术就是看结果,都是为了表现出美,所以笔顺不过是过程,这不应该成为书法的一种桎梏…
书法是外行看热闹,内行看门道。如何理解“门道”二字?
谢谢你的邀请和提问。“书法是外行看热闹,内行看门道。啥叫门道”?您提出的这个问题,其实是书法专业与书法普及的问题。
门道是一个比喻,浅近地说“门道”就是内行意思,就是进什么“门”, 出什么“道”的意思。这是形容工匠艺人们做活的诀窍。
如果不懂这个诀窍,你就不知道这个工匠为什么这么厉害,所以,就会觉得这个工匠那那都太厉害了。
其实,知道诀窍的人,就觉得那是干活人再平常不过的事情了,他应该这样做,但是,还做得不够好。
所以,才有“外行看热闹,内行看门道”的谚语。
书法也是这样,门道太多了,一时看不明白什么门道,就无法准确判断书法的高下。于是,一些非常平庸的书法作品,可能会被认为是顶级***之作,一些创新之作的书法又可能会被误认为是丑书。
别人欣赏的津津有味,我却毫无兴趣。这是因为欣赏书法确实需要“有门道”。看出了门道当然会津津有味,如果看不出什么门道,就会越欣赏的越发懵了。
所以,欣赏书法就有一个专业和普及的问题。
例如下面这个书法是郭沫若的夫人于立群先生的一个行书作品,这件作品有一个特点,就是正文是行书,落款是用隶书写的,这是非常少见的。
这个细节如果对外行来说肯定不会在意,但是,自从明代以来的书法艺术作品,无论正文是什么书体,落款一般都用行书。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检验行书字体结构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检验行书字体结构的2点解答对大家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