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汉小篆字体推荐字帖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3个相关介绍汉小篆字体推荐字帖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汉篆著名碑帖代表作品?
袁安碑又名“汉司徒袁安碑”,质地为石灰岩,碑文为篆书写就,为目前国内存世汉碑中为数不多的以篆书为文的碑刻。袁安碑碑石周边稍残,碑额已损失。碑文共10行,原碑满行应为16字,由于碑刻残损,每行最末一字全部泐失及第一行第13字亦损,其余字保存完好。现每行满存15字,每字皆框有细线方格为栏。碑文内容主要记载东汉袁安的籍贯和所授之学、为官升迁过程、皇帝的褒奖及去世安葬的时间等,与《后汉书·袁安传》中记载袁安生平基本相同,但碑文所书更为简约。碑上在第五六行字之间有一圆形碑穿,正当碑中,为汉碑仅见。袁安碑是近世出土汉代篆书碑刻中最为完整的一通,由于该碑发现较晚,字口锋颖如新,界格完好可见,书法浑厚古茂,雄朴多姿,线条纤细婉转,体态遒劲流畅,飘逸圆融中尽显端庄方正,是汉代小篆书法的杰作,在汉代小篆碑刻中堪称第一。
现存东汉墓碑的立碑者中,多数是死者的门生和故吏所立。如“景君碑”(汉安二年,143年)、“孔宙碑”(延熹七年,164年)、“衡方碑”(建宁元年,168年)、“鲁峻碑”(熹平二年,173年)、“娄寿碑”(熹平二年,174年)、“郑季宣碑”(中平三年,186年)等均属此例。
这种现象本身也是儒家经学下的产物
汉代就没有篆书书体了对不对?
汉代有篆书书体。
篆书,汉字的一种字体。篆者,竹之彖也;彖者,豕之汇也;豕者,象之形也。篆书,即象形性较强的书体;即隶书之前的字体。篆书分为大篆和小篆。大篆包括甲骨文,金文、籀文,石鼓文。小篆,是秦国宰相李斯的书法精品;也是秦始皇实施书同文***用的字体。
隶书终结了篆书向更高层次发展。但,小篆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一直被广泛用于篆刻和书法作品,并在清朝有了一个较为繁荣的横向发展时期。
汉代时隶书的时代,这个时代在篆书上有什么成就?
汉代是隶书的兴盛期,此时的篆书常保持l秦篆的体势。
西汉时期的篆书风格中最典型的是缪篆,与小篆不同,其笔画曲线环绕,结体宽博,取隶势而多回转排叠。
东汉的篆书则是形成了铜器上的铭文(汉金文)、汉印文字、汉砖瓦、汉碑和汉篆碑额的特殊面貌。
东汉在篆书上的另一贡献是《说文解字》的出现,许慎从文字学角度,对篆书作了全面整理与研究。
总之,汉代篆书中多掺入隶书笔法,篆隶相杂,篆书的圆转减少。
更多文章,敬请关注千年兰亭。
汉代是中国书法艺术成型的重要阶段,篆、隶、草三种字体通行,汉代的篆书主要用于刻石、刻符和官方重要文件的书写。
隶书多用于一般的官方文书和经籍, 东汉还多用于墓碑。
西汉的碑刻篆书较少,篆书由秦代的弧圆逐渐转向方正。
东汉立碑之风兴起,著名篆书碑刻有《开母庙石阙铭》、《少室石阙铭》、《袁安碑》、《袁敞碑》、《祀三公 山碑》等,结构紧密,体势方圆,用笔遒劲。
《袁安碑》与《袁敞碑》出土较晚,笔 画完好,字体宽博舒展,近似小篆,其起落用笔,已经有汉隶的特点;《祀三公山碑》体势略参隶意,结体方正,一反小篆的圆转匀称。汉代碑刻篆书最为丰富多彩的是碑额,有的结构方正整齐,有的婀娜多姿,不仅风格多样,而且笔法也层出不穷,或圆转巧丽,或方正挺拔,或茂密,或疏朗。 如著名的《景君碑》、《韩仁铭》、《孔宙碑》、《孔彪碑》、《华山碑》、《张迁碑》、《鲜于璜碑》、《尹宙碑》、《袁博碑》等碑额,各具风貌,无一雷同。
于是有了李斯和著名的线行小篆。
规范化的小篆有什么特点呢?
小篆字形大多是高长方形,因为当时官方使用书写载体和传递文字的工具是长条形的竹简或者木牍。上下空间很大,唯独左右狭窄。所以很多小篆都是大长腿。
到了汉代,由于纸张的发明应用。才出现了隶书。一下从线形文字变成了向面形文字发展。加上提按的配合,使笔画更加富于变化,更加具备艺术性,书写速度也加快。
篆书在书写性和实用性上逐渐被淘汰。不过却成为了汉印的主要形式。
东汉中期到末期刻石铭辞风气渐开,主要成就表现在这一时期的碑刻上面的篆隶作品。
篆书碑刻有《袁安碑》、《袁敞碑》,二碑风格相似,笔画清晰,为秦代刻石所无,作品中吸收了古籀笔法;
②篆书碑刻《祀三公山碑》被后世称为“缪篆”,在汉代碑刻中个性鲜明。
③在汉代篆书刻石中,最为称道的是碑额上的篆书,汉篆额在后世碑刻中影响深远,如《三体石经》上的篆书悬针用笔就源于此。
欢迎大家在评论区发表不同看法。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汉小篆字体推荐字帖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汉小篆字体推荐字帖的3点解答对大家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