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瘦金体和行书字体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3个相关介绍瘦金体和行书字体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像瘦金体的行书?
像的瘦金体行书写法是:撇、竖、撇、横撇/横、竖、横折、横、撇、弯钩、撇、撇、撇、捺
像xiàng
<动>
(1)(形声。从人,从象,象亦声。本义:相貌相似)
(2)同本义 [resemble;be like;take after;similar;alike]
(3)又如:像形(与某事物形状相似);像似(好像);像形奇名(比拟其形状而讹易本名);像煞(活像,好像);
初练瘦金体用什么笔、字帖?
初练瘦金体,笔用狼毫或兼毫都行,笔肚直径瘦一点的,回弹力强,弹性好。字帖要选印刷清楚、清晰的,最好是彩印的,行笔路线清晰,看起来舒服,不影响心情,就出好字。至于具体选哪一个帖,以清晰为首选,从徽宗楷书字贴里选就行。
我说一下其中的道理在哪里?书法笔法的核心内容是铺毫出面和拢毫出尖。从瘦金体字形看,撇如匕首、捺如切刀、钩如射钉,横画收笔带钩、竖画收笔带点、点也偶尔出尖,这些地方都有拢毫出尖。这就是说,瘦金体笔画中,铺毫的地方不算多,拢毫的地方不算少,而硬毫笔毛,因其天然的弹性,利于拢毫出尖。我们就是要发挥它的天然弹性,来达到拢毫出尖。又因瘦金体笔画细而瘦硬,故选笔肚直径瘦一点的。字形决定用何笔法,笔法决定选何种笔。
帖为什么要选清楚清晰的?瘦金体一个很大的贡献,我在前面的悟空问答《瘦金体的艺术性主要表现在哪方面?它开创了书法新的技法吗?》中也提到过,宋徽宗作为宋朝的古人,澄清了现代人一直迷惑的“行笔线路图”。徽宗像做几何绘图题一样,保留了作图痕迹,把笔画重叠衔接的地方,都拉得很开,让你看个究竟,而不是像唐人那样,把衔接的折钩部位都重叠起来,变成隐蔽工程,让你看不清,猜不透。是徽宗把唐人写字的笔路,给我们细细地展现开来。你如果选的字帖不清楚,又怎么能悟得这些?
我是华夏笔都、毛笔之乡江西文港镇人,我是个做毛笔近30多年的匠人,练瘦金体,用什么毛笔?
从专业的角度,和制笔行业来说,用鼠须毛笔最佳。但现在,市面上几乎没有真正的鼠须毛笔,有出售鼠须毛笔,都不是用真正的鼠须做的,书友切勿上当。
当然,没有鼠须毛笔,就不练瘦金体吗?答案是否定的。我推荐一款毛笔,练瘦金体很适合:专门用于练瘦金体的,笔名叫“千羽",纯紫毫勾线,笔锋很长,很有弹性(见下图),书友们有兴趣可以到淘宝网上,搜索“鹏誉轩笔庄"即可购买。
说实话,我是不赞成学习瘦金体的,尤其是初学书法者。前些时候,听说初一的学生被老师要求自己学练瘦金体,也不指导,让孩子们自己练。不知道为什么,但是让孩子们学瘦金体我以为是跑偏了。
初学楷书,学的是规范的笔画、偏旁和间架结构。瘦金体是不能给初学者这些基本的东西的,它是书家的风格化创作,不是基础学习。总之,练啥也比练瘦金体强。
纯属个人观点,不喜勿喷。
瘦金体由宋代书画家赵佶所创的一种字体,赵佶的楷书学的是唐代褚派中的薛稷、薛曜。所谓的瘦金书,是夸赞他的书法像金子一样珍贵,也以挺劲自诩。赵佶流传下来的书法作品中,《楷书千字文墨迹》《大观圣作碑》属于楷书,《蔡行敕墨迹》《崇真宫徽宗墨迹》是行书,《草书纨扇墨迹》《草书千字文》是草书。
初练瘦金体还是从赵佶的楷书《千字文》入手较好,"瘦金(筋)体"笔画较夸张,笔画细劲,横、竖收笔重按作点,特别突显锋芒顿挫;所以我建议用弹性好的狼毫或鼠毫笔练习更为接近。
范笑歌的行楷书法哪些方面有瘦金体的元素?
范笑歌行楷被誉为“一瘦二米七子昂”,也就是一分瘦金书,二分米芾行书和七分赵孟頫行书的融合。其中保留了赵孟頫书法的华丽端庄、雅俗共赏,个别结构和用笔借鉴了瘦金体、米芾行书的特点,可以说范笑歌行楷正是融合多家而形成的一种行楷风格,但这种风格依然属于二王的书法体系。在借鉴古人的同时也照顾到今人的欣赏习惯,使整个书法作品既有古风韵味,也有今人的审美意识。
范笑歌瘦金体书法
单凭“书法宗师”四个字,范笑歌就算没有能服众的真本事,这份自信和胆量也算非同一般。
坦白的说,若非是到了网络年代,惊龙轩可能很难听到范笑歌的名头。但是现在的书坛,范笑歌不仅是一个另类的存在,同时也是个不折不扣的“红人”了。
时常在网上看到有人说范笑歌啥字体都精通,称范体书法体系是一个包罗万象的书法宝库,是汉字书法史上浓墨重彩的一笔。此外,范笑歌还自创一种弥空体书法,说是包括了楷、隶、行草、汉简等各种风格和笔法,只要是跟书法沾边的事,真的是无所不能了。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瘦金体和行书字体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瘦金体和行书字体的3点解答对大家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