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董字楷书字体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2个相关介绍董字楷书字体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董美人墓志》、《苏孝慈墓志》是魏碑还是成熟楷书?
這个提法本身不够严谨。唐朝的楷书,就一定是成熟的,魏碑隋碑就似乎是不成熟的标签,应当看到书学文化的发展是错综,交叉,递进,有时是螺旋反复的,哪有泾渭分明式的一刀切?又例如说王羲之创造了行书的说法,也是欠妥,书体的行成是渐变的,逐步形成趋势,大王是在归纳,总结前人的基础上作了极致的发挥而已,,,,。
古人认为,欧阳询书体有很多部分汲取了《苏孝慈墓志》笔法,而《董美人墓志》则明显开《灵飞经》等经体小楷之先河。如下图《苏孝慈墓志》
对于北魏隋朝碑刻,清代书法家阮元有过精准定义,即"北碑南帖"之说。认为北朝留下的石刻墓碑,用笔斩截,结构雄奇雅俊,与王羲之为代表的"南帖"流美圆转的笔法,笔势有较大区别,这只是由于地域缺乏交流,各自风俗习惯不同造成的。
所以后代书法家认为,北碑和南帖本质是统一楷书体。只是是源流的不同,表现形式不同而已。
中国书法不要和魏碑扯上关系。《董美人碑》和《苏孝慈墓志铭》不是魏碑,是隋碑。
要把这个问题的根源说清,涉及到许多历史,我简要的先把西晋至隋朝的这段历史做个介绍。
西晋八王之乱,国家局势***不堪,实力衰微。北方的匈奴,鲜卑,羌,羯,氐五个民族乘机侵扰中原,史称“五胡乱华”。司马朝廷被迫南迁,偏居一隅。建立东晋***。北方则分裂为十六国。这是一个战乱十分频繁的时期。东晋与五胡之间的战争,胡人十六国之间的战争,生灵惨遭涂炭,民不聊生。公元420年,刘裕逼迫晋恭帝退位,刘裕称帝,国号宋。北方鲜卑族在拓跋珪的带领下,逐步统一了北方,建立了北魏***。揭开了南北朝的序幕。
南北朝是两个并立的国家***。大家要把这一点弄清楚,才能对魏碑为什么在中国书法史上,除清朝以外,没有任何朝代的人学习魏碑。因为在汉民族眼中,北魏就是残害中华的侵略者。怎么可能会去学习他们的文化呢?鲜卑族实行的汉化统治,是鲜卑族的文化不足以适应中原发达的文化,不得不使用汉文化来从马背上下来到农耕社会。各种生产生工具的名称,生活用具……在北方游牧民族中没有。只能用汉语发音,文字更没有对应的来翻译。他们不得已被汉化。(元代蒙古人,清代满人都是相同的原因)
南北朝的历史就说到这里。隋朝的建立,结束了南北朝的对立,国家重新统一。隋朝的文化,是南方汉文化相承袭下来的华夏文化。《董美人碑》和《苏孝慈墓志铭》是开启唐碑的基石。
谢谢你的提问。《董美人墓志》和《苏孝慈墓志》当然是成熟的楷书,这个一点问题都没有。
实际上汉末的《宣示表》已经是楷书了,到王羲之、王献之父子,已经成熟于东晋,而且有不少人都学习楷书了。
我们今天看到的王献之《玉版十三行洛神赋》就是证明。
还有很多隋代以前的碑刻,都已经是成熟的楷书了。
那么,为什么我们印象中,只有唐代以后才有了成熟的楷书呢?
这个问题是这样:唐代以前,包括隋朝,书法还没有完全实现事实上的统一。
比如,东晋时代,虽然有了成熟的楷书,但是,东晋还是一个隶书的时代。
也就是说,东晋的大多数人,并不是写楷书,而是写隶书。
东晋以后,王羲之这个书法体系的影响,在不断不断自觉地扩大,所以,那些写隶书的人,也就不断改造自己的书法,去学习楷书了。
“兴”字怎么写好看?
“兴”是一个会意字,从舁,从同。舁( yú),共举;同,同力。本义:兴起、起来。《说文解字》:兴,起也。《论语·子路》:—言可以兴邦,有诸?
1、元 · 赵孟頫 · 寿春堂记
2、隋 · 董美人墓志
写字我认为没有截经,与练武一个道理。
字写的好看与否要做到以下三点:1、与写字的基本功应该有很大的关系。如点、横、竖、撇、捺等要掌握基本要领。毛笔的话应该是写字人都推崇的“永”字八法了。2、撑握好字的结构。汉字的每一部分要合理搭配,只有合理的搭配才能体现出汉字的真实美,内在美。3、持之一恒,坚持不懈的练习。如小孩子的字,有时看着很好看,但仔细看起来,总是感觉力道不够。应该是练的少的原因吧!
以上回答希望对你写好“兴”字有帮助哟!
先给大家出个题,看看下面米芾的“兴”字像什么?
大家觉得,像不像一只张牙舞爪的大闸蟹?
哈哈,有猜到的没有?
《董美人墓志》中的“兴”,果然是“美人”,这只“蟹”可温文尔雅的多,大约是位“大家闺秀”。
《华山碑》中的“兴”,不由让人想起了李贺的“男儿何不带吴钩,收取关山五十州。 请君暂上凌烟阁,若个书生万户侯”,莫非这是一位带刀行走江湖的“大侠蟹”?
黄庭坚笔下的“兴”,是谁惹恼了这位“大蟹”?恼羞成怒的。
范成大笔下的“兴”,应该是位“蟹官”,你看它酒足饭饱的样子,昂首挺胸,官味十足。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董字楷书字体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董字楷书字体的2点解答对大家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