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草书先练什么字体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1个相关介绍草书先练什么字体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书法可以直接先学草书,真的是因为草书比楷书出现的早吗?
谢谢大家讨论这个问题。现在理论与实践严重脱节现象非常严重。说到底,还是书法理论普及有问题。
理论上例如草书先于楷书,实际上是误解。
最早的草书章草和今草不是一个母体。章草是隶书的草书,今草就已经脱离隶书了。
但是,历史是一回事,现实又是一回事。
汉代人只能写章草,唐代人就章草今草都可以写了。
唐代以前没有“楷书”,但是,也不是从章草学书法,必须从隶书学书法,而且还有篆书的基础。
我们今天,既不学楷书,也不学篆书。书法是一种纯粹的书法了。
可能楷书容易入门一些。但是,如果理论上实践上草书也可以作为楷书学,对知难而进者,未必没有可能。
这是因为现代人都是从一笔一划开始学写字,并且已经消灭了文盲,满足了从认识字到写字的最底要求。
(古人的书写工具只有毛笔,楷书作为基础是为了识字、认字、写字的最底要求而已。)
而草书的用笔运笔方式古人有过总结,那就是跟篆隶字体相关,用毛笔作为日常书写工具的古人经验总不可不信吧。
问题也就简单了,喜欢写草书的人平时适当加强一点篆隶的练习,用来增强笔画的变化质感啰。
我们需要理解的是‘’篆隶行草楷‘’五体中,不但隐藏着各字体之间书写的‘’同与异‘’,而且还有人的天生适合(善长)书写问题,我们必须面对这个客观现象。
如绘画界的各流派中,涂鸦与线条构成就不是任何画家都善长的,也从来没有发生过各派别之间有人提出画的“像不像”观点与要求出现过……对了,针对“写实派”就会有“像不像”的要求产生,并且还是一个回避不了的要求!
如果认为书法是一个艺术的话,那就需要明白一个道理,‘’像不像‘’只是一个小学生要求,艺术可不是‘’像不像‘’这么简单啊!
最后,请看著名的抽象画家朱德群先生作品,画面中各种线条果断的运动交叉推动着,这种线条正是朱德群先生日常练习草书的功效,他已经把草书应用并溶化在了“西洋画”中……这是一件非常了不起的事情!
书法,先学什么,后学什么,没有定式。大多数观点认为先学楷书。主要是因为楷书的法度非常完备;二是楷书的实用性一直还在延续。我们日常生活、工作、学习中,无处不见楷体、仿宋体、黑体字,即使一些美术字,也大多出自规整的楷体。而其它书体,如草书、篆书、隶书等已很少有实用性了。三是学书法也有一个从众心理,一直以来,习惯于学唐楷,大家就跟着学,流行学魏体,大家又会转向学魏碑。
至于说先学草书,是因为草书出现早于楷书的缘故,这其实没有直接因果关系。但仔细分析,有一定道理。
最早的草书,不是主流书体,古时候,字体形状是根据大自然的现象,或取形或合其意而成为记录***的文字符号,在社会实践中,经过高人不断的提炼、加工、完善,逐步形成了规范的文字,如甲骨文,金文以及篆隶等,这是当时社会的主流文字。
而草书的出现,是人们为了书写简便,快写所致,史称为“俗草”。这是一种随性而缺少发则规范的字体,我们从出土文物中发现的简牍帛书中可以见到,敦煌的一些墨迹也可见。
任何事情,只要有了规律可循,就有人工造化的痕迹了。“俗草”
演变发展为章草,就是这个道理。章草的出现,是草书史上第一次伟大革命。从此,草书入主流文字范畴。因为,当时的皇帝都允许用章草写奏本了。
所以,章草是一种非常规范而又法度皆备的书体,如同篆书、隶书、楷书一样,完全可以作为书法学习的范本书体。而且,草书流畅的点画线条、丰富的结体变化之特点,比较适合当代人的审美情趣。
可见,时间上的迟早,不是决定先学或后学的关键,而主要看是否具备法度,是否成熟的书体。因为学书法,是学法则,并不以学形似为目的。
谢千里马兄之邀。
对于天才来说,先学什么都是可以的,为什么要去分析研究先学何种书体最合理的问题,因为我们都是凡人不是天才。谁是天才?二王、钟瑶、颜柳欧赵、张芝张旭怀素、赵佶米蔡苏黄他们都是天才,天生对书法有灵性有感觉,所以他们不仅能够乘势而起,而且能够造势而雄、自立门户。
历史上,草书初成于秦末汉初,卫恒言“汉兴,始有草书”。汉章帝时,允许以草书写奏章,被官方认可。而楷书盟芽于两汉,经魏晋南北朝***展,繁荣于隋唐五代。历史摆在那里,因此学书法必须先楷而后草的说法在理论上站不住脚。
历史是历史,方法是方法。虽然学书未必先以楷始,但先楷而后他,是古人在长期书法实践中总结出来的经验,其合理性也是被后人在书法习学实践中证明了的。
古人学书有一条非常重要的说论,句句都是精华:“学书须先楷法,作字必先大字。大字以颜为法,中楷以欧为法,中楷既熟,然后敛为小楷,以钟王为法”。千古才子苏东坡也认为要先学楷书:“书法备于正书,溢而为行草。未能正书,而能行草,犹未尝庄语,而辄放言,无是道也”。
抱庸个见,先学草书不是不可以,但一般人从楷书学起可能更有效率。
抱庸妄谈。
首先感谢千里马兄的邀请。
学习书法楷书或者草书,先学谁其实都没关系,两种书体虽然看起来不同,相差很大,但其实里面还是有很多共同点的。
现代我们常说的草书其实就是“今草”,在“今草”之前还有一种草书叫“章草”,“章草”来源于汉隶,是隶书的草写之法。而今草是前人在章草的基础之上,演化产生的,据说是张芝的功劳,因此张芝也被称为“草圣”。
而楷书也是在隶书的基础之上演化出来的,现在出土的三国吴简已经证实,那时已经有非常接近楷书的书体出现,这个过程中非常重要的一位人物就是钟繇,传说是他创造了楷书,今天我们知道他只是当时一个集大成者。
钟繇与张芝几乎就是同时代的人,由此可见楷书与“今草”的出现时间也相差不多。
孙过庭《书谱》中说过:“草不兼真,殆于专谨;真不同草,殊非翰札。”什么意思呢?简单来说就是写草书如果不能兼具楷意,就会显得单调拘谨;而写楷书如果不掺入草意,那就会缺少“尺牍书”的流畅性。
孙过庭接着还说了:“真以点画为形质,使转为情性;草以点画为情性,以使转为形质。”这句话告诉我们,楷书的基本要求是点画,点画的结构严谨方构成楷书,而书家的性情是由使转来体现的。而草书恰好相反,草书的形体是使转呼应之势体现出来的,而靠着点画来体现它的精神。
历史上的很多书家都是草书和楷书兼备的,例如狂草***张旭,据记载他的楷法森严,从现存他的楷书作品中可以看到,张旭的楷书写得是非常好的。
明代的文征明曾经说过:“真书血脉贯通,放之便是行草;行书动必有法,正文便是正楷,能书者要一以贯之。”
宋代欧阳修则是这样练字的:“单日写草书,双日***书,真书兼行,草书兼楷,十年不倦当得名。”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草书先练什么字体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草书先练什么字体的1点解答对大家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