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柳体楷书字体规整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3个相关介绍柳体楷书字体规整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楷书书法的笔画粗细比例是多少比较好?
没有严格的比例,各人喜爱不同,有胖点或瘦点。太胖叫墨豬,太瘦叫墨猴,适当即可。也有人喜欢瘦金书,也有人丰满的,有人喜欢苍劲有力,有人喜欢流丽圆滑的。各有风格,不可立死规,百花齐放才好。
【麓风轩】书法公益课堂,写字经验分享
楷书书法的笔画粗细是非常重要的(写成一样粗就成印刷体了),但具体的粗细比例因人而异,因帖而异,具体跟我们所学所临摹的字体有关,下面举例来说明:
看下面柳公权这个“张”字,六根横画,笔笔不同,每一个粗细都不一样,写得特别有精神。一般说竖画要比横画粗,从柳公权的字看并不是这样的,如顶上两横,明显要比竖画粗。
在颜真卿楷书中,很多帖是横轻竖重的,体态丰腴,向外扩展,特点非常明显,如下图张字。
而在欧阳询的楷书中,横竖笔画的粗细变化就没有那么明显了。但是从艺术角度来说,笔画的规整统一,粗细一致,并不见得是高明。
楷书书法的笔画粗细比例这个问题也没有一个完全的公式,完全是取决于多方面的。就算一个字,被几个人写出来,而且都写得很好,你能说他们都是写得一样吗?可能有的大不一样,但整体效果切很好。所以,字的排列,结构,力度,笔画搭配、粗细等是决定一个字好坏的主要原因。
经过多年也总结出一些经验,供大家参考:
一个字的笔画的粗细往往在横和竖当中最明显,其中横在大多数毛笔正楷书法中书写时是笔画偏细的,对于竖的写法,一般是要重于横的,也就是说竖一般较粗,而且一般都是横的二倍或以上。横竖之所以这样配合,也是出自于中国汉字笔画结构之表现、轻重和特点,从而在笔画当中读出字里行间的味道、韵味。
这四个字就是横细竖粗
谢邀。
楷书书法的笔画粗细比例多少为好,那要看具体什么样的字而定,单一的字,如人,口,曰等等字,笔画稍粗壮;而上中下左中右的字,为了均衡悦目美观大气大方,笔画长短粗细浓淡远近偃仰肥瘦要拿捏到位,如微,翼,漱等等字😊。再就是左右上下结构,独字笔画多的字,要视具体情况而定,如岳,改,匯,等等字吧。而在整幅作品中,要把控横列纵列的情况,而定左边笔画重或者右边笔画重,还是中间笔画重,再者就是上下,上中下的情况定轻重浓淡干湿等等。总之就是😊,字如其人,见字如面,独领***,异彩纷呈。禁止生搬硬套,盲人摸象;胸无点墨,感情用事,拿***大咖大家压人。
一家之言,难免偏颇,祈望见谅。
谢谢。
每个书法家用笔方法不同,笔画粗细也不尽相同,有用一分笔的,有用三分笔的,比如欧颜柳赵就各有特点,建议选择自己喜欢的相近比例,然后检索一下书画名家的作品,临摹成熟之后再形成自己的风格。
柳公权的楷书能够称为唐代第一吗?为什么?
柳楷兼收颜欧之长,七颜三欧,特立独行,:可称一绝,足可比肩颜、欧丶虞丶褚,是唐楷发展的极致!柳体以后,楷书几无创新,到顶了,停滞了,不走了,才尽了!柳体楷书把宋代的书法压制了,尚法己无创新可能,只能寻求尚意新路,楷书只剩下简单的***,行书可是大有作为,宋四家成就了书法史上的第三高峰,但宋楷没有辉煌。
柳公权是唐代楷书三大家之一,和颜真卿、欧阳询是楷书史上的三座令人敬仰高峰,各有特色。
柳公权楷书《李晟碑》出自于欧阳询的《化度寺碑》,以此碑特征为基准,加以自由发挥的创作。有哪些差别?
柳公权书《李晟碑》,碑主唐代名将李晟。立于唐文宗大和三年(839年)。高一丈四尺二寸,宽五尺八寸二分,三十四行,行六十一字。有棱有角、用笔果断有力。劲健工稳。灵动活泼。章法纵有行,横无列。结构特征和用笔特征和欧阳询的《化度寺》碑极为相似。得其精髓。不同之处感觉柳字更加方硬外肆,刀刻味重一些。欧字遒润内蓄。
以某一碑帖为基准,作自由发挥创作,大的精神相似。抓住用笔结构规律,每字从大小、粗细、轻重、方向、力度、角度等方面入手,改动一笔或二笔,做到"神在形离"。
欧阳询《化度寺碑》,(见下图)。唐贞观五年(631年)立。是欧阳询的楷书表作品之一。点画瘦硬遒劲,结构开张、方折险劲。静中有动,平正中有变化,险中有稳,主笔突出。南宋姜夔说:"《化度》胜于《醴泉》,骎骎入于神品。″
(个人浅见,仅供参考。不当之处,仅供参考。)
柳公权的楷书是否能称为唐代楷书第一,这问题,不能简单的像数学题一样,给出对与错的答案。可作以下分析。
唐代书家人才辈出,而颜柳往往被人相提并论,称之为”颜筋柳骨“,为晚唐最杰出的书法家。
柳公权之所以有如此高的书法成就 ,一方面,有其天时、地利和人和。另一方面,有其独特的楷书艺术风格,史称“柳体”
经历“安史之乱“之后的唐帝国,从此走向衰落,而此时的穆宗皇帝治国无能,却十分欣赏柳公权的书法,任柳公权为翰林侍书学士。一次穆宗问他笔法,柳回答说”用笔在心,心正则笔正。“他借谈笔法来劝谏皇帝,留下了”笔谏”的美名。并且,历任晚唐三朝太子***,位重权高。是为天时也。
柳公权生活在晚唐的特殊年代,与初唐四家,相距差二百年,他崇拜的老师颜真卿也早他80年离世。是为地利也。
在当时,柳公权的名气极大,甚至超过了颜真卿,无论是王公贵族,还是贫民百姓,甚至有的外来使节,都纷纷带着财宝求他字迹,都以求得他的墨宝为荣。是为人和也。
柳公权的书法源自“二王”,楷书汲取初唐四家、薛曜和颜真卿楷书之特点,创造性地形成了柳体风格,首先字体造型端庄中取方峻气势,犹如建筑结构,以菱角、三角等斜势构建,使得字体内部点画互相呼应和牵制,显得缜密而奇趣;字形外部疏达而曳动,笔力凝劲而周实,极具张力。柳体的这些艺术特点是颜体乃至魏晋以来楷书不具备的。宋苏轼云:“柳少师书本出于颜,而能自出新意,一字百金,非虚语也,”康有为赞:柳公权出,矫肥厚之病”虽有贬颜褒柳之意,也有其道理。
由此可知,柳公权的楷书,在当时,称之为第一不算为过。但如果把他放到整个唐朝,定位其书法成就,应是一流书法大家,“颜柳”并重。
我很喜欢柳体,在我的眼里柳体最美,我也长时间在学习柳体,但是,我并不认为应当把自己的喜欢强加给他人。
我认为柳公权的楷书很好,符合他楷书四大家的地位。
书法是个见仁见智的艺术门类,符合你的审美就是好的。
对于这个问题,我的观点是:书法没有第一,只是风格不同罢了。要问为什么?回答是:没有为什么!
柳公权的楷书可与虞世南、欧阳询、颜真卿的楷书比肩,他们四位书法家的楷书都写的很有特点,各有各的风格,都是传世的经典之作,都值得后人学习。
如果硬要把“唐四家”的楷书排出个一、二、三、四来,是没有任何意义的,也是很没意思的。
学书法,选择自己喜欢的碑帖临习就可以了,管它哪个是第一呢,只要是古人写的就可以。若把心思用在这些无聊的问题上,是无助于书法学习的。
柳公权的楷书线条瘦硬,骨力强劲,曾被古人称为“颜筋柳骨”。我小时候就是临摹的柳公权的《玄秘塔碑》,后转入汉碑的学习。
有人说柳公权的楷书难学,其实不是那回事。功夫不负有心人,只要认真临帖,就没有学不好的碑帖。
柳公权的书法好在哪里?
唐朝是我国的书法盛世,特别是楷书到了唐朝那就是登峰造极了,后世几乎没有楷书高手了,除了元代的赵孟頫还能拿出来华山论剑一下。晚唐随着唐的气数将尽,书法人才也不多了,唯有柳公权这位颜真卿的后继者,还能自成一格,后世以“颜柳”并称,成为历代书法楷模。《旧唐书》记载“公权初学王书,遍阅近代笔法,体势劲媚,自成一家。”
柳公权的书法初学王羲之,后来取法唐代的前贤,向颜真卿、欧阳询的字学习,吸取了颜、欧的各自特点,在晋人劲媚和颜书雍容雄浑之间,形成以骨力劲健见长的“柳体”,后世有 “颜筋柳骨”的美誉。柳体书法硬瘦通神、丰腴古淡合二为一的风格则是其屹立在书法史上的重要因素。
柳公权向颜真卿学习了什么呢?有下面三点:
一,法度。颜真卿楷书在笔法、结字方面,法度甚备。柳公权学其雄媚之书风。变其雄中有媚为自己的秀中有雄。
二,人格与书品的结合。颜的高尚人格与颜书的风格二美并具,柳公权亦是书美、人美契合的典型。
三,颜之变法精神。唐初的时候由于李世民的大力崇拜王羲之,整个书坛都笼罩在王书的樊篱之中。而颜真卿能突破桎梏,另外开拓出一种境界,在盛唐创立属于自己时代的书风,奏响了盛唐之音。柳公权在此基础上再次创新,创元和以后的新书体,丰富了大唐之音,也成就了***楷法的最后辉煌。
柳体的结字特征是字形多瘦长,中宫收紧,四周舒展,柳公权将聚与合发挥到了极致。每一个字中心都形成一聚集点,四周呈散发之势。另外,笔画呈左低右高,而有撇画和捺画的字,则表现为撇低捺高。这种处理充分的展现了动与静、收与合的艺术之美。由于柳体笔画上的夸张,其点画形态也很有个性。在柳体中,短横多粗重,其收笔处与起笔处略微上翘,与劲瘦的长画形成鲜明的对比;起笔多方,收笔方圆兼施,且方笔的表现也是多姿多态。
我是翰墨今香,我初学书法的时候就是学的柳体,非常喜欢柳体的瘦硬。喜欢柳体的朋友们关注一下哦。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柳体楷书字体规整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柳体楷书字体规整的3点解答对大家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