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赵字体行草书法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3个相关介绍赵字体行草书法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有人问我,我的赵孟頫的字怎么写的这么好,我说我学的王羲之,你觉得呢?
你不应该这么回答!
先说几句题外话。生活中我们经常会碰到有人把我们错认成另一个人的情况,有的人会耐心的听对方把话说完,然后更正对方;有的人会直接打断对方谈话,转身离去;有的人甚至会从头到尾饶有兴趣地扮演对方心中的那个人,绝不说破。三种应对方式各有千秋,好与不好,难有定论。
听上去题主提得问题与我举的这个例子是一样的,其实不一样。
首先,别人说你的赵孟頫写得好,不光是在赞美你,也是在标榜自己的书法修为多么深厚。你直接回答自己学的是王羲之,完全不顾及对方的脸面,拒人于千里之外,我觉得不算厚道。
王羲之行书书法作品(局部)
另外,赵孟頫一生的书法追求,都是在直追二王,他甚至提出过中国书法应该复归二王的书法见解理论,并深深影响后世学习书法的人们,一直到今天。赵孟頫的书法是公认最接近王羲之书法的人,赵孟頫书法几乎融汇了二王的所有书法技巧,许多作品甚至都达到了几可乱真的程度,有许多喜爱赵孟頫书法的人甚至认为赵孟頫是唯一一位超越王羲之的人。
王羲之草书书法作品(局部)
你的字确象赵字多些,其实赵字更与现代审美相吻合。虽赵孟頫也从王那里脱胎而出,但赵字形体比王字略为扁平,横向比王字舒展。
我也是学圣教,也学赵,我说一下我的感受,学习圣教,从入帖开始就孜孜不倦地临习,经过很长时间还是很难把握其变化和神韵,反正是相隔一段时间去临就有不一样的感受,其神韵较难把握,而赵体容易把握,而且不能长期临习,容易圆滑。王字飘逸,高雅,但易走入收敛,舒展度不够的歧路,为了改正这一毛病我也临一下赵体,使字变得灵动、舒展,我总觉得圣教更有韵味。但创作作品时免不了会有赵字的意味,可能是一路的源故。
书友的字灵动、舒展,如字形写扁平些,也就不怪人们说你是赵字了。
看了这个问题,其实一点也不奇怪啊,因为赵孟頫就是王羲之的学生啊,赵孟頫一生都在推崇复古,推崇二王的书法,因此赵孟頫的书法和二王的书法看起来还是蛮接近的。而夸你的这个人对书法也应该不是很懂行的,所以有这样的话一点也不奇怪。
这让我想起启功先生的一件事情了,到现在头条上很多人在推荐清代书家梁诗正的书法,顺便都会提到启功先生,说启功先生是学梁诗正的书法。有人推荐清代的成亲王的书法的时候,也是说到启功先生,说启功又是学成亲王的字。每次看到这些歪谈,我都苦笑一下。
启功先生曾经在他的《论书绝句百首》的最后一首诗中这样说:
“先摹赵董后欧阳,晚爱诚悬竟体芳。偶作擘窠钉壁看,旁人多说似成王。”
为何很多人说启功先生的字和成亲王、梁诗正的书法相似呢?就是因为他们的书法渊源极为相似,都是学赵孟頫、学二王,因此书法风格较为接近。
同样,你今天学王羲之,赵孟頫也是学王羲之,因此你的字的风格和赵孟頫接近很正常,这并不代表什么。你也不用骄傲,我们今天能达到赵孟頫的一小半高度已经就顶天了,不是因为今天你学的王羲之,就代表你比赵孟頫厉害。不管我们学谁的,最后反映在自己手上的功夫才是真章。
书法里有一种不好的风气,就是分门派,好像学王某某的就高,学赵某某的就低;或者有的人说学碑的就高古,学帖的就俗;还有的说学颜、学欧才是正解,学赵孟頫的字就媚俗等等,这都是毫无道理的说法。
这位题主的字写得不错的,我们一起加油努力吧,前辈名家那么多的经典,有我们学的了。
学王羲之变成赵孟頫一路,至于是不是学到了赵孟頫另说,但也说明题主还没有理解王羲之。
赵孟頫离王羲之很远,这个不是轻易就能看出的。
大家都说赵孟頫深入学习了王羲之笔法,但其实他一直停留在浅表层,他也知道自己和王羲之的差距,所以可能非常努力的学书,然而,依然未能亲近王羲之。
后人看到赵孟頫,就叹为观止,无他,书法内蕴潜藏无限,每个人都能在自己到达的范围内感受书法。
连赵孟頫都不能深入王羲之系统,那么,后学者学王羲之而庆幸仿佛赵孟頫,亦以此乐道,那也不奇怪了。
书法在这里,也在任何地,因为,因为这是书法。
赵孟頫的书体属于王羲之体系中的一员,智永 虞世南 四大家 宋明以后至今的百分之九十的书法家都是学习二王体系,因此不懂得人说像赵孟頫很正常,因为赵孟頫也是二王体系中的并且是当中相当优秀的
二田号称欧书***,他们的行书有欧阳询的一点影子吗?
谢邀。田英章的楷书写的还是可以的,有点欧体的味道,但如要学习楷书的话,我建议就直接临欧阳询的碑帖比较好,因为取法乎上仅得其中,取法乎中仅得其下。田英章写行书我看到过,我不感恭维,他写字不提肘的,我建议学习书法的同志要注重写字姿势,尽量提肘,这对提高笔力和以后写行书等都有好处。个人体会仅供参考。
田氏楷书虽说欧楷,但实际并没真正取法欧阳询,与欧阳询的楷书相去甚远。
他们在年幼时学的并不是欧阳询,是在当时盛名善于欧楷的另一位王维贤,而王维贤在近代欧楷也算属于一流,但也没有直接取法于欧阳询,而学习是清代欧体楷书较突出的几位书家。在当时真迹拓本流传很少见,人们很少直接学习欧公的楷书真迹。
田氏楷书的作品有着自己的神韵流程,他们的楷书广受书法爱好者学习。
二田确实是学欧体出身,也都是以楷书见长,现在也确实有不少拥趸,但也是最值得争议的人物。
支持他的人都觉得他的楷书写得漂亮,甚至超过了欧体。
反对他的人认为他的楷书写得死板僵化,是馆阁体美术体。
认真比较一下欧公和二田的书法,二田在用笔上和欧公还是有差别的,现在二田的书法不应该叫做欧体,应该称为田体。
如果二田自己老老实实的把自己的书法这样写下去,也许在书坛会有自己的地位,不会饱受争议。
但问题是他收的徒弟太多。
而且所有的徒弟都千篇一律,作品和他一模一样。
而且据说不让他的徒弟学其他的书体,为田体是尊,否则逐出师门。
而且你收徒就收徒吧,还非得磕头拜师,搞起了花里胡哨的封建形式。
这就范了书法圈的忌讳了。
谁给二田冠上欧书***的封号?二田从来没承认过。
二田出身艺术家庭,自幼受书法艺术熏陶,儿时开始练字。取各家之长,不只学习欧书。二田的楷书是指田蕴章和田英章二人学习欧体楷书,在欧体楷书的基础上,继而写成的楷书。二田楷书追求笔画完美,结体严谨,中宫收紧。二田对写字不再强调笔笔中锋,不捻管,要求以最简单的动作写出字的笔画。
二田书法符合现代人的审美观点,所以很受大家喜欢,追随学习者大有人在。并且做出突出成绩的***也有很多。
由此也受到一些所谓书法界人士的攻击,我觉再正常不过的事,我没有站在二田这边说话,只是以一个平凡普通的书法爱好者的身份,谈谈自己的看法。本人不追随谁,也不贬低谁,更不想由此引来些不必要微辞。
田英章说过:二田楷书就是跟其哥田蕴章二人写的楷书,没法跟欧阳询的楷书相比,说再加上一辈子学习也赶不上欧阳询,因为毕竟时代不同,所处环境不同,造就的书法艺术不同。我赞同他的说法。
为什么有些人非要去拿他二人的字同欧体楷书作比较,比就比了,还要说出些攻击伤害人的话来?你不喜欢,二田又没有逼迫你学写他们的字。你有你的追随者,他二人有他二人的追随者,好好带动自家的***以及爱好者学习自己的,让自己的书法艺术发扬广大,为祖国文化艺术的繁荣贡献力量。为什么总是跟二田较劲,就是切磋技艺,也不用相互中伤。
欧阳询同二田时代相差太大,汉字的用途已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两代人审美观念不同,为什么就要二田写字跟欧阳询一样才可以?那么让你穿一套唐宋时期的衣服到大街上走一趟,会引来什么样的目光?
看那些高科技人员,战斗在高端科技第一线,为祖国和平昌盛不辞劳累,废寝忘食,为研究课题相互切磋,论证观点,每走到一起,都有种相见恨晚的感觉。暂不谈他们的贡献,就他们的团结精神,多么让我们敬佩。
希望艺术界的朋友,特别是有成绩的***们,学学科技界的英雄人物。别整天想着发泄自己,攻击别人,再闲着没事,去逛逛街,呼吸些新鲜空气,不要满脑子浑浊。
二田指的是当代著名书法家田英章和田蕴章,他们以楷书著名,主要学习欧阳询的《九成宫碑》,由于他们二人很早就开始进入书法的培训行业,出版字帖、视屏教学,所以在国内非常出名,有着大量的粉丝。
田氏行书
虽然“二田”的楷书学习欧阳询,但是他们二人的行书作品并没有一点点欧阳询的意思,看他们二人的行书,风格秀美,应该是学习的清代的馆阁体行书。
欧阳询《仲尼梦奠帖》
欧阳询的行书主要的代表作品有《行书千字文》、《仲尼梦奠帖》、《卜商帖》、《张瀚帖》,他的行书的风格和楷书非常相近,结构上基本都是一样的,只是增加了一些行书的笔意,当今也有不少的书法家学习欧阳询的行书。
因为他们认为,欧阳询作为唐代的大书法家,在内府见过大量的王羲之的真迹,从他的行书里也能够找到王羲之的踪影,希望通过欧阳询的行书来探索王羲之的笔法,加上欧阳询的行书有真迹流传下来,对于学习欧体的楷书也是有帮助的。
这也从一个侧面反映出虽然楷书对于书法的学习有基础的作用,但是行书也要专门练习才行。
你怎么看?
哪个书法大家的楷书接近行书、?
赵孟頫的楷书接近行书。他楷书行书化不只是受到某一人的影响,因为其在学书过程中并不是固守一个人的书风,而是广***博收、冶容百家,其中有代表性的有宋高宗、智永、李北海、苏灵芝、褚遂良等。
而影响赵孟頫最深的首推“二王”,赵孟頫曾云:“(王羲之)总百家之功,极众体之妙,传子献之,超轶特甚。” 可见赵孟頫对“二王”的推崇是深入肺腑的。
元虞集云:“赵松雪书,笔既流利,学亦渊深。观其书,得心应手,会意成文,楷法深得《洛神赋》而揽其标;行书诣《圣教序》而入其室;至于草书,饱《十七帖》而变其形。可谓书之兼学力天姿精奥神化而不可及矣。”亦说明“二王”书法对赵楷书行书化的形成起了重大的作用。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赵字体行草书法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赵字体行草书法的3点解答对大家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