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观笔行书字体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4个相关介绍观笔行书字体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笔断意连”,孙过庭在草书《书谱》中,如何巧妙处理?
“笔断意连",是书法书写中常用的一种书写技法,在楷书行书草书最为普遍存在的现象。孙过庭在《书谱》里把“笔断意连”视为顺其自然地书写技法,但在书法遵循的规律和书法法度之内范畴,符合用笔之道之内,比如:乃字,宗字,善字,横字等,都是笔断意连之意。
清代刘熙载说:“草书尤重筋节,若笔无转换,一直滞下,则筋节亡矣。虽气脉雅尚绵亘,然总须使前笔有结,后笔有起,明续暗断,斯非浪作。”就是说,看起来笔笔连续,却又是笔笔断开,这样才不是草率的作品。
孙过庭的草书流畅婉转中极富变化,他临摹“二王”的字体,但是又加入了自己的体会创新,他笔法起笔干净利索,可以说笔端或轻如蝉翼,或重若崩云,刚中显柔,柔中寓刚,飞动轻继,意趣盎然。《书谱》的确是学习草书的好贴。
孙过庭自己在《书谱》中说到:“观夫悬针垂露之异,奔雷坠石之奇,鸿飞兽骇之资,鸾舞蛇惊之态,绝岸颓峰之势,临危据槁之形。或重若崩云,或轻如蝉翼,导之则泉注,顿之则山安;纤纤乎似初月之出天崖,落落乎犹众星之列河汉;同自然之妙有,非力运之能成;信可谓智巧兼优,心手双畅;翰不虚动,下必有由。画之间,变起伏于锋杪;一点之内,殊衄挫于毫芒。”
大意就是:每逢观看书法作品中悬针垂露般的奇异笔法,雷声滚滚、高峰坠石般的奇特结构,鸿雁翱翔、野兽骇窜的姿势,鸾凤飞舞、龙蛇惊走的动态,陡绝的河岸、倾秃山峰的气势,面临险境、凭据枯木般的形状,有的像乱云一样厚重,有的像蝉翼一样轻巧。行笔如泉水喷注,顿笔如泰山安然。笔画纤巧像新月岀现在天空,结构疏密像群星分布在银河。
这种神奇奥妙同大自然一样变化万千,不是人力的运作所能够达成的。确实可以说是智慧与技巧的巧妙结合,得心应手,心与手和谐通畅。用笔不可盲目,下笔必定要有缘由:一画之中,有起有伏,变化微妙;一点之内,衄锋挫锋,区别分明。
笔断意连,就是笔画之间虽然没有实际连接在一块,但是笔势之间仍然是连通的,跟我们现在所说的“呼应衔接”有着异曲同工之妙。表现在笔法上,就是笔离纸之后,笔在空中并没有停歇,在空中蓄势,顺势又落纸写下一笔。如《书谱》中的以下诸字:
提画和接下来的短竖之间
三个点画之间相互呼应
最后两笔,一笔回带,然后笔在空中划过,之后入纸写曲平捺。
二王风格行书的起笔和笔锋如何才能写出来?
二王的用笔,首先应从起笔入手,不同的起笔能给人以不同的艺术效果。
二王起笔,用笔应自然,逆入动作快,顺上笔势,轻锋入纸,笔势迅速。
一般逆入有两种方法,一是纸上作有形之逆,二是空中作无形之逆。
露锋尖笔,属侧锋范畴,露锋之起笔一般用于较短之笔画或笔画茂密交接之处。
但必须注意露锋之笔,落笔时已带偏侧之势,故露锋起笔时更不可因露而虚其笔锋。
总之,藏露之起笔都从点起,大多以逆入,只是点的方向不同、逆入有形和无形之别。
更多文章,敬请关注千年兰亭。
这个问题提得好,问出了关于书法笔法的关键问题!
为什么?因为这个书法的起笔和笔锋如何才能写得出来,不仅是二王风格行书的笔法问题,而且是其他风格书法的笔法问题,甚至是所有书法的笔法问题。
早在宋代,米芾就关注了书法的起笔问题,因为这是事关笔法的重大问题,所以他说:又无索靖真迹观其下笔处!
下笔处,就是起笔。起笔好了,笔法就对了,就能写出笔锋。像米芾这样的大书法家,能不关注?
米芾为什么要找索靖真迹看下笔?是因为看到了王羲之《兰亭序》的下笔和笔鋒,可能想看看这种笔法是继承索靖的还是王羲之自创的。我们认为这是王羲之独创的,可以命名为兰亭笔法,以区别于之前的类似西晋《平复帖》那样的笔法,而东晋以后,书法的用笔基本上延续了兰亭笔法。图1、神龙本《兰亭序》中的此字:
图2、王珣《伯远帖》中的此字:
即如以篆籀气著称的颜真卿《祭侄稿》,也是不免有兰亭笔法:
五代杨凝式《韭花帖》中的谢字:
宋代苏轼的蛤蟆体《黄州寒食诗》中的年等字,都学的兰亭笔法:
宋黄庭坚《跋黄州寒食诗》中的兰亭笔法:
二王系列的行书,起笔处确实都会有一个“尖”,特别是王羲之的经典代表作《兰亭序》更是如此。但我个人认为,这种用笔特征不必过分追求,因为造成这种用笔特征的原因,不仅仅是毛笔的使用技巧造成的,还跟当时的毛笔的制作工艺有关。过分追求这种用笔特征,就像有些人临碑版法帖时过度追求那种刀刻效果一样,反而容易钻进死胡同。
前几天与一个书法老师聊起这个起笔的问题,我向他请教的是,颜楷和柳楷是否藏锋起笔的问题。他说:笔笔藏锋这个问题,其实让很多人走入了歧途。唐楷中的起笔,很多时候其实都是直接切入起笔的,并非我们看到的一些教学书中的画圈圈的藏锋用笔。
好在现在很多中生代的书法家们,已经认识到了这个问题,在很多的教学中也已经不再提倡这种笔笔藏锋的老式用笔了。
二王的用笔更是如此,细观二王的很多法帖,纤毫必现,根据笔势的不同,而起笔的锋毫有很多种的变化,如果是藏锋的话,反而不会有这么多的变化了。
例如上图中《兰亭序》中的这三个字,我们可以看到就有这么多种的起笔。这种笔法的应用不是刻意而为出来的,而是根据在书写的实际过程中随着笔势的变化,虽势而成。非常的自然、生动,没有丝毫不妥之处。
我们在学习晋人的笔法的时候,也要对晋人的精神有所了解,魏晋之风是后世中国士人一向所向往的一种精神状态。这种精神的核心就是追求一种精神自由、向往自然的生命趣向。这种精神反映在书法上,就是一种书写的自然状态,没有过多的装饰性用笔。
当我们学习古人笔法的时候,不得不考虑的就是书写工具的不同。虽然用的都是毛笔,但毛笔的制作工艺是随着朝代的更迭在不断变化的。
晋人的制笔工艺,今已不得考,但根据现今的考古发掘,我们可以知道,晋人的用笔和我们现代的笔是不一样的。
首先我们先看看唐笔,唐笔的制作工艺与我们今天的毛笔明显差距很大。那天在跟书法老师的聊天过程中他也说到唐人的毛笔都是硬心笔,与我们今日的毛笔相比,唐人的毛笔弹性比我们现在的大,而且唐代的用纸也与我们今天的纸是不同的。唐人的纸比现代的宣纸要厚,洇水性介于生宣和熟宣之间。
唐代硬心笔
没有视频演示的回答都是耍流氓!
首先要理解二王用笔动作!关于二王用笔动作本人有系统的理论研究,可在主页中看到。用这套用笔也可真实还原二王行书点画精致的特点。
然后是题主问的,起笔时的“尖”该怎么表现出来。录了一个小***,起笔时做一个走势的动作。完整的动作本人主页也有***示范,感兴趣可以看一下。
***加载中...谢谢你的提问。
二王书法总的特点是俊逸、流丽。笔法变化多端。特别是“使转”的动作,以及笔画之间的连接也是其最大的特点。
再说章法,二王的行草书不讲究字里行间的整齐、规范,而体现在“行气”上的流畅与灵活。所谓遒劲潇洒,酣畅淋漓指的就是这样吧!
学习二王的书法,不能拘泥于一笔一划的精到,而应该从整体上把握其气韵。
王羲之《黄庭经》
王献之《中秋帖》
怎么才能看懂草书?
草书和楷书一样,通过学习,就能看懂。
草书不是常用书体,很多朋友对草书作品缺乏认识,以为草书就是夸张放纵,没有规律的书写。其实草书有很严格的书写规范。孙过庭说,真亏点画,犹可记文,草乖使转,不能成字。意思是,楷书写漏了笔画,人们也能判断得到这是什么字。草书违背了钩环盘纡的纵横牵掣,就写不了草书。
要看懂草书,先从偏旁部首开始,把它的偏旁部首写法记牢,然后对草书中有些字特定的写法记牢。基本上就能像楷书一样的进行辨认。任何事物都有其规律,书法也不例外。
草书,识读者少,懂之者更寡。书法史上的草书大家亦乃虎翅麟角。
何故?
不单单是草符的堆积,更多的是情性之释放。尤其是狂草境界表现的淋漓尽致。
狂草,野宕是也,有情感起伏跌宕之纬度,又有笔法技巧瑧熟之厚度,方得笔画线条的变化万千。
识读,则有草符积累。懂草书,需要养性情,具有丰富的想象力。
对于一般欣赏能力,先有读阅无障碍,掌握大量的草符及繁体字的草字[_a***_]。需要积累一定量的草书写法习惯。
怎么才能看懂草书?想要看懂草书,其实有两个方面需要掌握。第一个方面就是你首先需要去学习草书的辨识。这是最基本的一个,也是最为基础的。第二个方面就是你需要对古代所流传下来的草书手札等作品以及历代的诗词等内容比较熟悉。
我想第一个方面大家都比较认同,因为想要看得懂草书,首先你必须要学会辨识草书,这个是最基础的要求。在这一点上由于草书它不像正体字那样,有着严谨的法度和规范,因此在很大的程度上取决于书写者的性情发挥。同样的一个字不同的书家在书写的时候其形态也是千变万化的。虽然从法度上来讲,有一定的法度存在,但是这个法度也是相对来讲的,并没有那么严格的要求。这也就是近现代的书法家于右任先生去编辑《标准草书千字文》一书的其中一个初理由。
至于我所说的第二点。是针对你所提出的问题的一种解释。因为如何看懂草书,这个“懂”字,有两种解释,第一种就是文字方面的辨识,而第二种则是从书法的角度来讲的。从书法的角度来讲草书,其不但涉及到文字的辨识,还涉及到笔法的运用,结字的特征,用笔的轻重,墨色的浓淡以及笔势的呼应方法等等方面。
除此之外还有就是内容方面。其实,即使沉浸在草书学习多年的一些书法大家。他们欣赏一幅草书作品时,也是先从整体上去看草书的内容,看看是否是自己比较熟悉的历代诗词,然后才逐字去观察书写。倘若面对着一幅草书书法作品,如果仅仅从单个字去进行辨识,是比较容易发生辨识错误以及碰到不能辨识的。而且这种情况还比较正常。这也正是我在前面所说的看懂草书还需要去学习历代诗词。
看懂草书需要全面的书***夫!
草书最讲究提按,提按也最体现书***力,技巧的功力!在高速中完成精准的提按绝对是神品以上的功夫!说到提按还需提魏晋,观看魏晋草书的提按才是真正的功夫,从张芝到二王,提按已经是巅峰了!至于大唐张怀是后人推崇,实际在提按的功夫上,张怀逊于魏晋草书一个层次了。
草书也必须讲究笔力,笔力强悍才可以恣肆纵逸,把自己的情绪与情感推到极致的草书才是真正的狂草,而狂草的的本质也不可能离开笔力的细部提按的精准!
方圆的讲究。这草书圆转式必须有的,可是圆转不能虚弱无力,圆转需要强力,需要韧才能体现高超。只是草书最珍贵是方笔,草书出方笔太难了,我所说的难是疾风暴雨中的方笔,不是描画的方笔,草书可出方笔者,书法的巅峰了!
理解草书跌宕起伏的气韵
草书有今草、狂草,不管怎么写,都必须符合草书的书写规律,在汉字演化过程中,草书形成约定成俗的写法,每个字与楷书一样有特定的书写形式,孙过庭《书谱》指出“草以点画为情性,使转为质”,这个“质”即是草书的形式,不能背离字体,自己随意发挥涂鸦,只有通过点画位置的变化,写不同的字势,表现抒发自己的个性,即“点画传情”。
草书,特别是狂草本身就是书写给同行看的,并非让普通老百姓欣赏,一般人只要看懂气韵飞动、洒脱不羁,犹如万马奔腾、气势如虹,激流澎湃,川流不息即可!
行书作品要求有行气。楷书作品中要不要行气?
功力到了,楷书自然会带出“行气”,因为书法是活的,有情感,是生动的,就像赵孟頫的楷书,规矩却不又失行云流水。这也和书家的性格和风格有关系,如文徵明的楷书相较于赵孟頫的字更骨感刚劲规整,但也能看出“行气”。
赵孟頫手书《心经》局部:
文征明手书《老子列传》局部:
当然要求存行气,不然如何着起来头大神伤眼疼!一般有两种处理方式:
1.一般字间距会小于行间距
2.行气纵向成列,非行气方向(横向)可以不成行。
这样利于辨识,方便阅读赏析。
你好,我是龙哥学字。楷书也和行书一样需要行气。这主要体现在空白纸和竖线格书写的作品尤其明显。如果楷书没有行气。那宣示表,乐毅论,黄庭经,洛神赋十三行,汉汲黯传等小楷作品里面的字又是什么呢?你会发现这些字帖里面的字,单个看,似乎并不和谐,但是你细品会发现,有些字会凑在一块,左右倾斜,有些字会放开分散排列,各具情态,不是孤立存在的。另外上面和下面的字有笔势等呼应关系。这些都属于楷书作品中流露出来的行气。初学者不仅要把握楷书单字的结构笔法。更要关注通篇的章法行气。气韵不到境界也没法再提升了。下面是龙哥学字的一些楷书学习作品。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观笔行书字体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观笔行书字体的4点解答对大家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