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魏晋楷书硬笔字体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3个相关介绍魏晋楷书硬笔字体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如何写好楷书中的“钩”?
简言之,不同流派的楷书书体钩法不尽相同,欧楷中钩法叫厥法,又分为直厥,弧厥,高厥,矮厥,斜厥,二曲厥,三曲厥,四曲厥等八种厥法。直厥就是通常所说的竖钩,古法竖钩要求书写时须一笔写成,即笔毫行至末端提笔转锋顺势钩出。当今很多初学者受到培训机构自家发明的所谓“跪笔弹锋”笔法,是用两笔描出的钩画,实为古人说的“描字”之诟病,一旦养成习惯,日后学习其他书体时很难改掉这一陋习,这对于初学者来说一定要切记,不要为了上手快而放弃古法,只要你多多练习一定会写出漂亮的钩法的。
钩在永字八法中的名称叫做”趯”。为什么要叫趯呢?等我把它的原由讲解出来,你就会豁然明了。
趯,是一个动词。它的本意为下蹲跳起。写竖钩的时候,竖写完时,提笔挫锋。调过来以后蹲笔下去,借势轻轻跳起。钩就完成了。它的写法由竖到钩多种笔法的组合变化,每一种笔法的应用,目的是使笔锋在不同的位置始终处在中锋之中。这样写出来的钩圆润饱满,力拔千钧。
钩在不同的位置上,起钩的长度也要注意,中竖不要往远和上的方向去,应短而平。卧钩和戈钩,它们一般都有应承的笔画,就要适当长一些。右竖钩和右包围钩,它们实际上就是一个出锋收笔的一个写法,在楷书中不要写的很重很长,会影响到包围里面的笔画安排。
笔法靠文字描述,是很难讲清楚的。古代的书论中,有些动词与现代词意发生了改变,在他们来讲,看见这个”趯”,就知道是个什么动作。而今天的人来说,理解起来一头雾水,怎么可能还能把这个动作模仿应用于笔法之中呢!
又比如古人说的策(向右上斜挑),勒(横画),都是骑马的动作。古人骑马是他们的日常交通方式。他们都能够很容易的理解策、勒的动作。今天的我们,见到一匹活马的机会都很难,更不用说骑马。
古代书法中笔画的书法方法,所用的动词,现代生活发生了巨变。我们看着他们写的清清楚楚的东西,却两眼一抹黑,茫然不知所说。总不能为了弄清楚策、勒,而去弄一匹马来学习体会吧!
钩的分类很多,笔法、技法都相似。田体中的钩很美,但“跪笔弹锋“有描钩之诟。个人认为钩须一气呵成,当毫至末提笔聚锋顺势出钩为妙。个人拙见,不当之处,请同道方家指正批评!
谢邀请,钩是其它笔画的附着物,钩的变化虽多写法大致相同只是方向,长短粗细的差异而已,如竖左钩它的写法逆锋入笔竖的长短根据字的大小所需而定侧锋行笔将要出钩时中锋往左收回转,捻笔出钩至于向右的"戈钩"方向虽然不同,但笔画基本一样"逆锋"捻笔慢慢的悟,问题太笼统下次说清是那种体。
问题问的有点笼统。
楷书主要包括魏晋楷书、北魏墓志、唐楷等,每类楷书的笔法各有区别,每个笔画的写法也各有特色。仅以唐楷虞、欧、褚、颜、柳等几家来说,钩也各有各的写法,所以要根据每家每帖认真分析、研究、思考其特点和笔法,然后多写多练,才能写好每个笔画。
硬笔书法的竖钩怎么写?
写竖钩首先需要写好垂露竖,在垂露竖的基础上末端稍微向左上出锋。
左上向右下轻起笔紧接着向右下顿笔(由轻到重),调转笔锋向下行笔(由重到轻),行至竖末端稍用力(由轻到重),向左下稍顿笔,向左上45度左右出锋(由重到轻)。
竖钩:说实话,竖钩是比较难写的一种笔画,而且实际应用很广,写不好就会影响整个字。要写好竖钩首先要写好竖,竖的笔法不过关会影响竖钩的书写。写法:起笔按照垂露竖的写法起笔,行笔到位置后向右下稍稍转一下,然后向左上方快速出锋,出钩不宜过长。
谢谢书友邀请。硬笔竖勾要写好,对运笔特是控笔要求相对较高。几点粗浅心得,供书友参考。
1.竖笔为主须持重,勾笔为辅更随性。硬笔竖勾,尤其是长竖勾,主笔在竖画上,考验的是运笔的稳重与精准;勾画多为出锋的收笔,考验的更多是控笔技巧。
2.运笔力量上,先轻按后快提,勾处着力最大。勾画必有折转交叠之处,提按始终是变化的,以转折点为分界点,竖画入笔按力逐渐増大,收笔渐提按力归零,靠行笔惯性自然出锋。
3.节奏上,能快勿慢,拐点稍顿。仍旧以拐点为界,入笔由快到慢,收笔由慢到快,在拐点处按力增至最大,运笔至此应少作顿留,为收笔蓄势。
浅谈。插图为抱庸硬笔习作。
您好,又见同道中人,幸会!
因为楷书是练字的基础,所以我们以楷书的竖勾为主来了解一下。
竖勾由顿笔、长竖、勾三个部分组成,而这三部分需要顿、回、推、停、弹五个动作完成。
1,顿。轻入重收、干净利落,注意角度、宁平勿直;
2,回。顿笔之后切莫直接下行出竖,而是逆向稍往左下回笔,一点点足矣。等结字时你就会知道,这个动作对于调整字的重心有多重要;
3,推。回笔之后略勾腕下推出竖。注意只是在写竖时勾腕,写其他笔画时腕部要保持平正;
4,停。笔尖运至竖末端时稍稍左收,同时略加重停顿,为最后一勾蓄力;
5,弹。快速抬腕,提笔向左上方弹出,由于前一个动作蓄力充分,所以很容易写出根重梢尖、形态锋锐的勾画。
以上是最常用的竖勾写法,需要把握好力度的调整和动作的承接,等熟练之后行、草的写法就相对容易很多。下图以“可”字为例附上三种写法,希望能对您略有帮助。
最后提个建议。用硬笔写字时,手的力量来自腕部的振动,手指只是起到微调的作用,所谓“力从地起”就是这个意思。希望您运笔不辍,一日千里。[小鼓掌]
你好,我是龙哥学字。如果你是写规范字的话,竖钩偏方正楷书或者华文楷书。如果你写的是行楷的话,可以参考吴玉生老师和荆霄鹏老师老师的竖钩,自然带出,也可以叫做附钩竖。为了与下一笔画形成牵丝萦带的关系。硬笔书法的竖钩,如果是临古帖,那味道也不尽相同。文征明写的偏洒脱,舒展。魏晋小楷一路,比如二王钟繇一路。相对来说比较含蓄一点。钩不要写太大。而如果你临过欧楷九成宫这一路。那么竖钩更有力一些。偏向于方钩。要下苦功夫才能练出来。下面是本人临写过的一些作品。
学习毛笔楷书前用不用学隶书?
从书法史上讲,隶书是在篆书俗体的基础上生成的,始造于秦,迅猛发展于汉。楷书在魏晋时期成形,经过北魏至唐,逐渐定型。楷书融合了篆书圆转对称,隶书方折明晰,行草简易便捷等诸多优美的因素,所以学楷兼学隶可使楷书更具古意,更沉厚些,但对于初学者而言,先精一体,专学楷书较为实用、简捷。
关于学楷书前用不用学隶书。之前,不用学隶书,也没有人学隶书。之后,想学就学,看个人兴趣。
学隶书和学楷书之间没有直接必然的关系,很多人说的学习隶书可以带来的好处都是伪概念,因为直接学习楷书同样。
学习隶书最大的好处就是隶书入门简单,可以短时间内带来视觉和认知的“自我满足”或者说“精神胜利”,特别是对于书法外行,可以起到“欺骗”外行的目的。
所以这也是大量书法培训机构,都是从隶书、甚至篆书入门的内在原因。当然,不是说初入书法学隶或者学篆就不好,现在社会这个所谓的不好已经失去了辩论的“意义”。
古人练字,首重书写,先有实用性,再谈审美,离开实用性等于丟掉了主要功能,直奔书法***这个目标不切合实际。书法需要坚实的基本功,要有很大量的积累,更重要人生的历炼,对事物的感悟,也就是字内功和字外功缺一不可。
古人练字,重在科举,字就是门面,所以都是从中楷开始,再入小楷,行书。今人练字,重在体验,不重实用,所以无所谓了。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魏晋楷书硬笔字体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魏晋楷书硬笔字体的3点解答对大家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