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北京故宫楷书字体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2个相关介绍北京故宫楷书字体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文学家司马光小楷书法,水平怎样?
你好,司马光最出名的是砸缸救友,诚信卖马,他一生淡泊名利。他的小楷书法与他性格,行为一致,灵活厚实,端庄劲挺。小楷笔断意连,字字生机,融合前人的长处,形成自我风格,在宋人书法中也自成一家。
司马光是北宋时期文学家,史学家,政治家。
他的小楷书法,结字严谨,用笔精到,拙朴方正,有晋人风韵,古雅而不失灵动,书卷气浓厚,非常有欣赏价值和艺术的学术研究价值。是文人气极具代表的一种书风。可供学书者临摹,也是学习的好典范。
我是一人。能够历史留名的书法家,非常非常的少。
司马光是划时代的史学家,千古两司马,司马迁和司马光是史学家的两座高峰。
司马光(1019年11月17日-1086年10月11日),字君实,号迂叟。北宋政治家、史学家、文学家,自称西晋安平献王司马孚之后代。
司马光主持编纂了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编年体通史《资治通鉴》,这本书是著名的历史著作,历来为人们所重视和阅读学习。我个人认为内容和地位仅次于司马迁的《史记》。
可以看到我个人是非常推崇司马光的,但是一个人的精力是有限的。如果仅仅从现存司马光的笔迹和墨迹来看,司马光的字并不好。
上图司马光《天圣帖》,纸本楷书,纵30.3厘米,横48.6厘米。现藏于台北故宫博物院。
上图司马光《真书宁州帖》, 纵32.7厘米,横57.6厘米,现藏于上海博物馆。
司马光北宋陕州夏县涑水乡人,生于公元1019年11月17日,史称涑水先生是我国古代著名的史学家。
司马光一生著作甚多,有20种500余卷,其中他领导编撰的《资治通鉴》一书,是中国封建社会中,继司马迁史记以后,最优秀的一部通史巨作。
同时司马光还是一位出色的书法家。由于醇厚的文史学养与政治胸怀,其书法很有特色,用笔提按分明,结体规整扁平,在横划的入笔出锋处,时常带有蚕头凤尾的汉隶特征,可名为隶楷题。
司马光《天圣帖》,小楷17行,每行字数不一,共151字。
其小楷在起笔收笔和勾挑处的用笔与唐代大书法家颜真卿相似。因为北宋士大夫书家的书风,大多受颜真卿影响。可能跟颜真卿人品人格有关。颜真卿,号鲁国公,平叛乱时为国捐躯,一身正气,所以历代士大夫效仿之。
还有司马光楷书《洛阳耆英会序》,写地也很好。
司马光书法的成就,主要由于他具有对书画和金石的学识与鉴赏能力,并根据个人的情怀博***众家之长。秦篆之圆劲,汉隶之凝重,晋人之蕴藉,唐楷之刚健于一炉,从而形成自己鲜明的个人面貌和风格,这无疑是在宋人书法里独书一帜。
司马光是北宋时期文学家,史学家,政治家。
他的小楷书法,结字严谨,用笔精到,拙朴方正,有晋人风韵,古雅而不失灵动,书卷气浓厚,非常有欣赏价值和艺术的学术研究价值。是文人气极具代表的一种书风。可供学书者临摹,也是学习的好典范。
馆阁体书法包括大楷行书和草书吗?为什么?
馆阁体书法实际上就是小楷,在古代没有印刷技术,朝廷发给各地方的文件通知都需要用毛笔抄写送到各地,因此招聘一批人,每天用小楷书写这些文件通知,写字的人常年累月地这样写,久而久之谁都心烦腻歪,想放手写其他的书体,上面又不让写,所以馆阁体让人憎恨。其实,馆阁体是非常工整漂亮的,科举考试也用这种书法,我们不应该排斥馆阁体,就书法的本身沒有任何毛病,只不过是当时的制度造成了人们对馆阁体的不满。后来就被当今社会上写丑书的人攻击,用以宣传他们的丑书理论。有人说馆阁体是黑大圆光,这是错误的,是谬论。
馆阁体是以前朝廷里公文的标准字体,特点是规范统一,为的是好辨认,缺点是极少有变化,看起来是千篇一律,缺少神韵,有些沉闷。而这正是书法的大忌,因此历来饱受诟病。但不是字写得不好。要知道,古时候在朝廷里行走的人不乏大家,是行文特点决定了馆阁体的走向,也因此束缚了写书法之人的海阔天空的个性!
馆阁体书法是科举制度的产物,一切想博取功名的人都得学习馆阁体。馆阁体书法主要是真楷书,而尤以小楷书为主要书体,不包括行书及草书。
沈度书法墨迹
我看关于馆阁体包括什么书体这一点,所有答主意见基本上一致,但是馆阁体这三个字的含义现在已经在逐渐发生变化,就像“同志”这个词现在真不敢随便乱用一样,馆阁体往往也被人用来指责某种书法风格千人一面、陈陈相因,并且不限于楷书,行书、隶书甚至草书也会被人戴上“馆阁体”的帽子。
田英章书法作品
馆阁体的创始人是明朝书法家沈度,他还有个名气一样大的弟弟沈粲,沈粲除了能写馆阁体楷书,还是一把草书高手,两兄弟的书法都得到了好几代皇帝的赏识,国家大事、金书玉册,都是由这两位兄弟亲笔书写,上行下效,朝野都在学习二沈书法,一时洛阳纸贵,万人临摹。
田蕴章书法作品
这让我想起来今天的田英章兄弟的欧体楷书,也是国家书写员,也是学习者众多,也被人成为馆阁体,历史这么惊人地相似,很值得人思考。
随文附上沈度兄弟、田英章兄弟书法墨迹几幅,大家一起看看。
解答馆阁体书法包括大楷行书和草书吗?为什么?这个题目,首先涉及什么叫馆阁体的问题。
通常来讲,什么叫馆阁体?一般来说是指流行于明清馆阁及科举考场的书写风格,属于官方使用的书体,特指楷书而言,是一种方正、光沼、乌黑、大小一聚的明代官场书体。明代称“台阁体”,清代改“馆阁体”。
从馆阁体的概念来看,大楷行书和草书都不应该包括在其中。
但是,我们从狭义方面来理解,馆阁体特指楷书,特别是小楷包括在其中的。而大楷包括馆阁体中与否,需要进一步的分析。有一种情况需要注意,就是用馆阁体笔法、结构书写大楷,这样的大楷,也属于僵硬刻板,没有活力,不能以畅情适意,在这样的一种情况是可以包括在馆阁体之中的,至少可以是馆阁体化的大楷。
为什么呢,我个人觉得,原因是这样的,书体的形成的因果是挺复杂的,是社会文化发展中,表现在文字的传承演化,在不同历史时期不间断的产物。
我们分析任何问题,都应辩证的、历史的来看待,才能真正梳理真伪,得出正确答案。同样,对待馆阁体包括大楷行书和草书这个问题,不能简单点说是不包括或包括。我的看法不一定准,但就个人的理解,觉得有几点值得商榷。
一,从历史更迭的视角看。
馆阁体是一定历史时期的产物。由于士大夫清玩风气和帖学的盛行,影响书法创作,所以,整个明代书体以行楷居多,未能上溯汉秦北朝,篆、隶、八分及魏体作品几乎绝迹,而楷书皆以纤巧秀丽为美。至永乐、正统年间,杨士奇、杨荣和杨溥先后入职翰林院和文渊阁,写了大量的制诰碑版,以姿美匀整为工,号称“博大昌明之体”,即台阁体。由此可见,碑版上的字大都是馆阁体,不论大楷和小楷的。
二,从历史古迹留存的文物来看。
故宫,颐和园里的字迹,很多是馆阁体,原因是馆阁体作为官方使用的一种书体,强调共性和规范,本是无可厚非的,但就馆阁体千人一面的俗气,局限了书法创新。这点看大楷行书和草书也不能到处流俗,各处景观是展览体,各个展览是流行风,江湖体横行。这或许也是为破处馆阁体的另一种翻版吧。
综上所述,通过馆阁体历史作用的分析,看到馆阁体的审美观,给明清时期的书法演化,带来的对书法诸体的促进,也是功不可没。并影响到我们当代的书法,特别是给小楷的笔法、结构的有许多的借鉴。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北京故宫楷书字体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北京故宫楷书字体的2点解答对大家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