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攻的行书字体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2个相关介绍攻的行书字体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魏晋,行书形成200年,今草书形成,因有王的存在,这时期真的是中国书法的巅峰吗?
今草书的形成是在章草发展而来,今草前驱张芝最负盛名,影响甚大,被后世尊为“草圣”。
书到魏晋主要以“二王”书法体系为代表,学习“二王”书法进入高峰期。自唐至今,特别是行书《兰亭序》步入了书法艺术的殿堂,成为书法学习的时尚。
當今,才是中国书法的巅峰时期。
古人也非常羡慕今人,到处是“书法家协会”的牌子,遍地的“书法家”,今天打“比赛”,明天“搞展览”,所以,书法兴盛巅峰在当代。
当今的书法创作及书法队伍,是历史上花样最多的、协会最多的、封官最多的、水平最烂的顶峰时期。为何要这样说?道理很简单,往前的不说了,你就仅看看清末民国初期的书法,再比比当下的所谓国展的获奖作品,谁高谁低一目了然。
更可笑者,这还不够又弄出了书法硕士、博士,还有了专门掌管写毛笔字的***官员。真是热闹之下无奇不有。
谢谢邀请。
自魏晋下溯1800年的书法发展史,涌现的书家可谓数不胜数,无论唐初四家,还是欧颜柳赵、苏黄米蔡、甚至江南四才子、董其昌王铎傅山、清中四大家、赵之谦何绍基…,有哪一个不是取二王笔法?又有哪一个自称超过二王?既然如此,二王不是巅峰又是什么?
你说的对,魏晋时期是书法的一次高峰。后来唐朝又一次高峰。
如你所说,这次书法高峰,同王羲之的今草不无关系。
草书(指狭意的草书),由来以久,汉简中己多有发现。杜度、崔瑗、张芝等有推进提炼攺造之功。由于除淳化阁帖有几件张芝的作品外,他们的作品基本没有传世。所以学界多认为他们写的只是章草,连张芝的《冠军帖》,有的也认为是王献之或张旭所书,不是张芝的。这些纯属臆测。
杜崔张芝等草书,己是脱离汉字的实用功能的草书书法。那时己是第一个草书的高峰。后来王羲之又在此基础上经过进一步的改造创新,形成今草。王献之则继承了前代草书发展了大草。(章草则不在草书演变序列,也就是说,今草不是由章草演变而来。章草是当时的实用字体。今草直接由汉草而来。)
魏晋时代,五体皆备,纸简并用,纸渐次取代简,书法创作繁荣,又有里程碑式的书法大字钟王的出现。所以是我国书法的第一次高锋。这次高峰比唐代的第二次高峰还要关键,说是我国书法的锋颠也不为过。
魏晋时期的书法之所以称为中国书法史上的巅峰,正是因为有了钟张羲献的存在。
他们四人,只是这个时期的杰出代表,还有很多的优秀书法家为基石。这四个人,草圣张芝,楷祖钟繇,书圣王羲之,亚圣王献之。三个圣人一个祖,空前绝后的阵容,哪个朝代能与之抗衡?
草书方面,张芝有《冠军帖》,《冠军帖》的得名,是帖中有“冠军”二字,不过在历代的草书作品中,《冠军帖》却是名付其实的“冠军”。钟繇的楷书虽然留存下来的不多,《宣示表》《荐季直表》《贺捷表》等作品,你可以把后面的随便任何人的楷书拿去和他相比,你会有一个心悦诚服的结果。王羲之《兰亭序》,不要说是李世民把他捧红的。历史上的大书法家多着了,为什么人家就能把王羲之尊为书圣?打铁要靠自身硬。王献之《玉版洛神赋》被公认为小楷的极则。还有什么可说的!
在魏晋时期,还有一大批的一流书法家。卫凯,卫桓,卫瓘,卫家三杰。还有王羲之的师傅卫夫人卫铄。索靖,韦诞,钟会,郗愔,陆机,庚亮,谢安……他们不但是书法家,更是在政治、军事方面的杰出人物。
即便是书家倍出的大唐盛世,尚不能与魏晋相抗衡,宋元明清合并起来都不能挑选出一个象样的阵容。至于现代,洗洗睡吧!
初学者练字是练楷书好呢还是行书?
很高兴回答书法问题!
先说隶书,
从汉代开始,隶书就是规范字,上到官府下到黎民百姓都是书写隶书,后世称之为汉隶!
特点是,
其次是楷书,
从汉代到唐代书法有了飞速发展!字形也发生很大转变!
例如欧阳询,柳公权,赵孟頫,等书法家的楷书皆为后世书法练习之根本!
1:楷书讲究字的结构、字体的端庄,尤其是唐楷,有法度,有规律,对初学者来说,容易入门,相对于行书来说也较简单。
2:楷书如走路,行书如跑步,先学会走,才能学会跑,路走稳了,才能走得远。
楷书有三种,小楷、魏碑、大楷。初学书法者,建议选择唐楷入手。在楷书四大家中,唐楷有3家(欧阳询、颜真卿、柳公权),他们的代表作有:
欧阳询:(公元557-641年)字信本,谭周临湘(今湖南长沙)人。官居太子率更,封渤海男,世称“欧阳率更”。幼即聪悟绝人,博览古今。初学王羲之、王献之,吸收汉隶和魏晋以来楷法,别创新意。用笔刻削劲绝,法度森严,平中寓险。代表作有:《皇甫诞碑》《九成宫醴泉铭碑》。
颜真卿:(709-785),字清臣,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年中举为进士,天宝年间任殿中侍御史等职。后被杨国忠排斥,出为平原(今属山东)太守,人称“颜平原”。后入京,官至史部尚书、太子太师、封鲁郡开国公,世称“颜鲁公”。德宗时,被派前往叛军李希烈部劝谕,遭囚不屈,被李希烈缢死。他变古法,开新风,把在民间酝酿已久的书法革新运动推向新阶段。他突破了东晋以来一直统治书坛的清俊妍美的书风,开创了具有盛唐风貌的刚健雄厚、雍容壮伟、大气磅礴的“颜体”新风貌。代表中:《多宝塔感应碑》、《麻姑仙坛记》。
柳公权:( 公元778-865)字诚悬,京兆华原(今陕西耀县)人。元和初进士,历仕校书郎、侍书学士、官至太子太师,世称柳少师。他生活在中堂时期,历穆、敬、文宗三朝,此时,唐代书法改革运动基本完成,时代赋予柳公权的使命不是开拓而是守成,柳公权的历史功绩在于他用创造精神承接颜鲁公的成就,取得“颜筋柳骨”的历史论断,为唐代书风建设画上了一个完美的句号。柳字避开了颜字肥壮的竖画,把横竖画写得大体均匀而瘦硬。他又吸取了北碑中方笔字斩钉截棱角分明的长处,把点画写得好象刀切一样爽利深挺。 “书贵瘦硬方通神”,柳公权的书法就是以此取胜。代表作有:《玄秘塔碑》、《神策军碑》。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攻的行书字体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攻的行书字体的2点解答对大家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