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为什么没有草书字体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2个相关介绍为什么没有草书字体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为什么现代草书辩认度提高了,基本不用释文,而古帖中很多释文字还用“□”字代替?
个人认为现代草书辨识度并没有提高,反而因为一些不那么专业的书家的作品更增加了辨识难度。
真正的草书作品,相对于平民百姓是比较难辨识的,但专业的书家或学习过草法的人辨识应该不会太难。
当代很多书家的草书,纯属自己意气风发,没有任何草法可言。估计辨识起来,自己不看释文自己都不知道写的啥玩意。
古代作品里经常出现很多识别不了的字,现代的字帖里编著者认不出来,一般都用“方框”代替,不少草书之所以识别不出来,主要有以下原因:
1、字帖不清晰,很多字帖经过数百年甚至上千年的流传,在流传过程中有很多意外,如风吹日晒的自然风化、自然灾害、人为的破坏等等。
这些碑帖漫漶不清,同时有没有相应的文献资料流传下来,后世考证的学者就会辨识不出来,这是一种很正常的现象。
2、还有一些作品里的字,只是在当时社会上短暂的流行了一段时间,过了这段时间就没有人使用了,断层了,文献上也没有记录,后世也辨识不出来。
3、草书,尤其是大草,因为书写速度太快,加上有些草书的符号很类似,作者也可能有写错字的情况,现在当然也认不出来。
但是大部分草书作品,后人都能全部辨识,我们现在学习的草书,都是最成熟的草书,每一个字在草书里都有固定的写法,是可以辨识出来的。学习草书的人看懂草书作品都没有问题的。
你觉得呢?
同意的朋友麻烦点个赞,关注一下啦。
所谓草书,就是舞者,就是奔者,不是静者,不是行者。舞者、奔者,时而跑时而跳时而翩翩起舞,袅娜多姿。但都是人的身影。写字也一样,楷书为静,行书为动,草书为舞,都是写的汉字。现代人写的草书好认,就是人们对汉字的理解和认识加深了,再加之,当前的书法教学体制,不让变,不能变,古人的笔意墨味,甚至连古人的神韵味,也要得到几份。所以说,现代人的草书好认还是有道理的!
因为现代的草书比过去的草书更规范。
再者,现代人写草书如果把古代那些自己都不认识的草字也无法写到现代的作品里,一是自己都不认识,根本无法用到作品里。二是不易流通。其实,就是现代的草书的释读,也是在一定的范围或圈内,并不像楷书那样普遍。所以说,写草书必须使用规范的草书字符,不规范,就无法辩识。也许看着很美,却不知所云。
还有,现代草书,由于书法家在创作作品时***用的字的草法不一样,也可能出现部分或个别字无法辩识的情况。所以,一般草书和篆作品都需要附释文。
古代草书作品的释文不可识别的字用“口”字代替的原因主要有:
一是墨迹脱落,或损坏、残损造成不可辩识;
二是确实有一些古代的草书的草字的写法不规范,或随着历史的发展以被淘汰,文献无记录,所以无法识别。这毕竟是少数,因为只要是经典的流传有序或文献记录的作品,字作品流传于世,基本上在有案可查。再说历代研究释读的人员众多,有专门的释读书籍。
比如《康熙大字典》里的字一样,因不流通,只要在专家那里才能辩识。
还有不易辩识存疑的情况。
我是江上人感谢您邀请!我认为现代草书辨认度远没有提高。没有释文是很难辨认的。即使你是学草书的有的字也是很难辨认的。因为草字要比楷书,隶书,篆书,行书最难辨认一种字体。神出鬼没变化多端,如一个《黄》字能写出许多许多不同的黄字来。而且造型也很独特。如果不标注,没有释文是很难辨认的。草书要想辨认,首先是要学习草书,掌握了它的规律也还是容易辨认的。但汉字太多再加上每个字有几种写法,要想学起来还是费劲的。
我现在每天发表一篇文章,每天一个草字,这个字有几种写法。我们再写草书时,遇到这个字怎样写的好。怎样用运,怎样不雷同。这是每个人在学草书之前要做的事情。1,首先是辨认2,每个字能写出几个草字来,不然遇到相同的字写一样的就不好看,必需能写出几个不同的草字。这是学草书最起码的要求。当你这两点学好,写起草书来就轻松的多了!我对怎么学草书经验还是蛮多的。
古人的帖子用“口”这个呼号,是因为这个字模糊认不清,才用这个呼号。所以古人的帖子时常能看到这个呼号。如这个图片孙过庭书谱,你会看到这个呼号。就是因为不认识,模糊分不清。你看到没有我把它标注上去了。每个人的能力有限,有些人不认识,有些人还是能认识的。仅此而已。
草书有固定的形体吗?
草书作为一种字体,当然有它自己的标准。草书是由隶书发展而来的,它结构简省,笔画连绵,形成于汉代。
草书根据它的发展可分为章草和今草,章草由隶书衍变而来,它变化了隶书的笔画特点,波形鲜明,字字独立,字形变方,笔画带横式的特点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为什么没有草书字体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为什么没有草书字体的2点解答对大家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