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陵的行书字体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1个相关介绍陵的行书字体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从书法的角度看,现藏于台北故宫博物院的《散氏盘》水平如何?学习时要注意什么?
篆书的发展有几个时期,最早是刻骨文,进而发展到甲骨文,后来由于重金属铜(古称铜为金)的冶炼,又从甲骨文发展为金文,金文属于大篆,传为史籀所造也叫籀文,再到秦朝统一文字才有了小篆。
散氏盘属于西周末期的青铜器,盘底铸刻的铭文属于金文。
由于盘底的文字比较深,据研究属于铸刻工艺,先铸后刻,所以要比后来的金文更加清晰,完整。
从书法角度来说,篆书最大的用笔特点就是中锋,这件书法作品由于铸造,雕刻,腐蚀,所以他的艺术效果就更加复杂,不只是中锋可以简单概括。还要用到提按顿挫,战笔涩行,否则很难表现古拙厚重的历史感。
对于的学习近代有很多名家,比如黄宾虹,他的笔法主要就是学习金文,尤其他的笔法很值得借鉴,打破了篆书笔法的平直运动,正中带侧,提按变化。
当然也可以用还原的方法,扔掉时间所造成的腐蚀,笔笔如折钗股,使用篆书平直,瘦硬,的中锋笔法,还原当时典雅的书写特征。
是艺术的理解,还是还原的看待,各有他们的角度,也都可以自成一家之言,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了。
从结构来说,又有很多地方值得注意
1,字形,散氏盘的字形大小变化,方圆兼备,一任自然,而章法则行列规整。
2,书写时要注意整体字的横势,不是右上↗倾斜,而是左上↖倾斜。这与后来的书写方式有所不同。
散氏盘是西周晚期著名的青铜重器,出土于清代嘉庆年间,后来被老蒋运至台北。
古代的“盘”,可不是今天盛菜用的盘子。它是古代的盥器,与今天的脸盆类似。盘与匜配套使用,匜类似今天的瓢,古人在行礼仪时(比如祭祀),是非常讲究的,必须先净手。净手也是有仪式的,不像今天打开水龙头,哗哗几下,而是要用匜浇水洗手,用盘在下面接着。
也就是说,这两样东西并非日用品,而是供在宗庙里作为礼器的。
散氏盘上的文字记录的是矢人向散氏转让土地的事,故又称“矢人盘”,类似今天的土地转让契约。
从文字内容看,是矢国攻打散国,让散国土地受了损失。一仗下来,估计是矢国败了,于是割让一些土地给散国,作为赔偿。于是写了个协议,刻在盘子上,再举行个签约仪式,把盘子供起来,这才算完事。
唉,中国古人的契约精神都那么强,可现在美利坚的那个“不靠谱”,说退约就退约,说毁约就毁约,古人会不会一气之下,把他招去教训一下?
从书法的角度看,《散氏盘》铭文粗放豪迈,自然洒脱,其线条粗放不羁,厚重朴茂,结构自由错落,用笔看似漫不经心,却于不拘形迹中透出大美之象,粗头乱服难掩其英迈之气。
通篇来看,《散氏盘》形散神聚,充满浓情与才思,没有刻意的安排与雕琢,自始至终因势生发,气息一以贯之,奇古生动,被誉为“金文中的草书”。
总之,《散氏盘》的书法就如不谙世事的懵懂少女,欲说还羞,一举手,一回眸,便让人心旌荡漾,原始的冲动便不由自主地涌上心头。哈哈,罪过罪过!
谢谢你的提问和邀请。散氏盘又称“夨人盘”,西周晚期青铜器,乾隆年间发现于宝鸡市凤翔县后,一直被私人收藏。因铭文中有“散氏”字样安传统习惯择文首句中字命名。与大盂鼎、毛公鼎、虢季子白盘、散氏盘合称晚清“四大铭文”,是国内学者极为难得的大篆书法经典。从书法史的角度看,不但是大篆金文的经典之作,也是隶书的鼻祖。
因此,我们了解和学习一下《散氏盘》是十分必要的。
近代书法家吴昌硕对《散氏盘》的研究之深入,不亚于对《石鼓文》的痴情。
他以融会贯通的***风范,给学习《散氏盘》留下了丰富的经验。
今天,我们直接把《散氏盘》作为书法学习,还是有一定困难的,我建议最好先学习一下吴昌硕先生的《散氏盘》书法临摹本。然后再进入《散氏盘》拓本的临摹。
因为首先,这个拓本字帖,不少地方模糊不清,如果对大篆研究不多,下笔非常困难。如果没有大篆金文的良好基础,纯粹是从爱好出发学习《散氏盘》的话,起码要与吴昌硕的摹本对照学习比较好。
《散氏盘》这个书法是西周晚期的作
品,有一些古隶的味道,书法也是下笔大胆,自由奔放。同时,也含蓄开张。
郭沫若先生曾经比喻过甲骨文的书法风格也是多种多样的,说:甲骨文也有钟、王、颜、柳。如果说西周的文字还有甲骨文的风流余韵的话,那么,我觉得《散氏盘》更像颜真卿的书法风格。
《散氏盘》用笔以藏锋为主。大部分笔法是藏锋。所以,用笔就要注意这个特点。
比如这个“周”字。就非常有代表性。既有露锋用笔,也有藏锋用笔。
中国文字的发展,据目前可考察的资料,现存最早的成体系的文字,起始于甲骨文。甲骨文主要是以直线条刻在甲骨片上,更多所表达出来的是一种象形特征。
接下来,西周文字出现,主要是王侯祭祀,浇铸在青铜器上的铭文,此时线条更为饱满、丰富,有了曲直的变化。对比于甲骨文,结体更加稳定、端庄、肃穆。
而后进入春秋战国直至秦代,政治局面分裂,文字也出现了较大的变化。秦国地区完整的保留了西周文字的面貌,统一了小篆,随后孕育出现了“隶变”这一跨时代的巨大变化,使文字从简单的记事,进入到了精神层面的艺术感知。
之所以要说中国文字的发展过程,乃至于提到“隶变”的划时代意义,是因为西周青铜器《散氏盘》一个重要的特征,就是它开启了“草篆”之端,这个变化直接影响到人们对文字艺术风格的审美感受,继而被秦国继承下来,最终导致“隶变”的发生。
《散氏盘》铭文是西周时期刻于青铜器上的一篇土地割让契约,因铭文中有“散氏”字样而得名。19行,357字。
《散氏盘》的字势较倾斜随意,结体天趣飞动,体势欹侧,线条凝练,耐人寻味。
学习《散氏盘》就要抓住它的特点,掌握其神髓:
一、《散氏盘》不同于同为“晚清四大国宝”的《毛公鼎》等,它的结体多取横式,重心较低,表现的是一种拙朴的审美效果。有评说:“篆体至周而大备,其大器若《盂鼎》《毛公鼎》……结字并取纵势,其尚横者唯《散氏盘》而已”。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陵的行书字体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陵的行书字体的1点解答对大家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