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楷书字体改革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2个相关介绍楷书字体改革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魏晋时代有了楷书进入南北朝之后楷书成为占主导地位的字体一直通行至今对吗?
这句话是对的
扩展资料:
楷书,字体名,也叫正楷、真书、正书、小楷。由隶书逐渐演变而来,更趋简化,横平竖直。《辞海》书中解释说它“形体方正,笔画平直,可作楷模”。这种汉字字体端正,就是现代通行的汉字手写正体字。
楷书也是一种官名。《新唐书·百官志二》书中记中书省史馆有楷书二十人,写国史楷书十八人。楷书作为官名也称作楷书手,掌缮写之事,在同一机构中并置,因具体分工有所不同。《通典·职官二十二》记楷书手为流外勋品官。宋代无楷书手之称,惟称楷书
楷书也叫正楷、真书、正书。从程邈创立的隶书逐渐演变而来,更趋简化,横 平竖直。《辞海》解释说它“ 形体方正,笔画平直,可作楷模。” 故名楷书。始于汉末,通行至现代,长盛不衰。
楷书的产生,紧扣汉隶的规矩法度,而追求形体美的进一步发展,汉末、三国时期,汉字的书写逐渐变波、磔而为撇、捺、且有了“侧”(点)、“掠”(长撇)、“啄”(短撇)、“提”(直 钩)等笔画,使结构上更趋严整。如《武威医简》、《居延汉简》等。楷书的特点在于规矩整齐,是字体中的楷模,所以称为楷书,一直沿用至现代。
楷书有楷模的意思,张怀瓘《书断》中已先谈到过。六朝人仍习惯地用着它,例如羊欣《***》文,王僧虔《论书·韦诞传》中云:“诞字仲将,京兆人,善楷书。”那是“八分楷法”的简称。到北宋才以之代替了正书之名,其内容显然和古称是不一样的,名异实同和名同实异之例,大概有以上这些。
楷书是我国封建社会南北魏到晋唐最为流行的一种书体。在楷书产生之前,我国的书法已产生了大篆、小篆和隶书三种书体。大篆是相对小篆而言的, 一般把小篆以前所有的古文字统称为大篆,包括甲骨文、金文和战国时期除秦国之外的六国文字。小篆是秦统一中国之后通行的文字,它是以秦国的文字为基础,参照其他诸侯国文字,为便于书写而删繁就简、规范统一的,这是中国书法史上最初的规范化书体。隶书是继小篆之后出现的又一代表性书体,它是在小篆的基础上产生的。隶书的产生是汉字的一次大革命,其意义不仅在于汉字从此走向了符号化,更重要的是它改变了汉字的书写方式和审美趋向,从而为楷书书法艺术的产生奠定了基础,并进而为中国书法艺术的发展和繁荣开辟广阔的天地。而引碑入草开创者、北京大学教授李志敏认为秦始皇统一六国文字,对当时的社会进步有积极意义,但未必有利于书法艺术的发展。
初识书法,练好了楷书转其他字体是不是就容易了呢?
对于初学者而言,楷书是基础,是个良好的开端,对于笔力、结体、笔法的练习都非常有好处。对于转练行书而言肯定容易些,因为如果没有楷书的底子,写行书易流于浮滑。但草书自成体系,结体完全不同,除了笔画力度外,其它还要一点点学习,篆书也是这样,结体不同,需要我们从头学习,但有楷书的基础,写起来容易入纸,也就是力透纸背的感觉,会相对容易些。
初学书法,我们主张从楷书入手,因为楷书从形式上看,一笔一画,是楷模,是规范。
学习楷书是打基础的,不光是笔画基础,楷书还能培养学习书法的耐心。因为楷书一笔一画考验学习者的耐心和决心。这对于学习其他书体都有很好的帮助。
如果不学习楷书,或者知道楷书的重要性而绕过楷书,那么无疑是给自己制造麻烦,当你写到行草书时,你就会感到学习起来很吃力,立刻就会明白不学好楷书是多么大的不足啊!于是,重新开始学习楷书了,既然这样,何不先打好基础呢?
有了楷书的基础,行草书才会出现既流畅又稳妥的效果,否则行草书是飘的,是不扎实的。
所以,学好了楷书,再学习其他书体就容易多了。
以上纯属个人浅识,不足之处欢迎大家评论指出。谢谢!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楷书字体改革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楷书字体改革的2点解答对大家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