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吴昌硕小篆字体藏字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5个相关介绍吴昌硕小篆字体藏字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小篆原本的写法是什么样的?
小篆是在秦始皇统一中国后(前221年),推行“书同文,车同轨”,统一度量衡的政策,由丞相李斯负责,在秦国原来使用的大篆籀文的基础上,进行简化,取消其他的六国文字,创制了统一文字的汉字书写形式。因此,要说哪一个是原本的写法,秦朝李斯所书(或后代临刻)最为原本。如下图“上”字:
(秦 · 李斯 · 唐人摹刻《峄山刻石》)
1、李斯在籀文的基础上删繁就简,废除异体,而创秦篆,统一了全国的文字,其传世代表作有《秦山刻石》残部,仅存10字。另有《泰山》《琅琊台》二石真迹拓片存世,《会稽》、《峄山》后人摹刻本传世,据传上述刻石皆为李斯所书。从这些版本上查阅的小篆应该说是最为原本的。
(李斯《泰山刻石》局部)
2、李斯以后,小篆衰弱千年,直到清代重新振兴,涌现了一批篆书大家,其中邓石如、吴让之二人的小篆接近李斯之作,端庄流美;
(清 · 邓石如 · 白氏草堂记)
先秦石鼓文开小篆先河,笔画厚重,粗细基本均匀,只是体势较斯篆略短。
魏晋之前小篆较为传统,整体较为舒展,笔画圆润,因此要求起笔藏锋。另外小篆转折处如钗折股,这就要求书写者善于转笔。
从魏晋之后书法的走势一般是体现在书者风格的变化上,各擅胜场。
直至唐朝的李阳冰(凝)在小篆的书写上较多的接近李斯之风,形如铁线,又称玉箸篆。
清代及以后,又出现了诸如邓石如~赵之谦~杨沂孙~赵铁山~吴昌硕~罗振玉等篆书大家,亦是流派纷呈。
下图印章是什么朝代的?字怎么念?
这个印章题主盖倒了,反过来看,应该是“恒兴陈记”四个字。“恒兴”应该是地名,这个章是恒兴这个地方一位陈姓人士的用印,年代不详。如下图:
下面我们查阅金石文献,一一来对比辨识:
这个字比较生僻,是“恒”的异体字写法。《说文解字》:恒,常也。从心从舟,在二之间上下。心以舟施,恒也。所以小篆中一种写法是“恒”右边中间不是“日”,而是“舟”。如下图:
右边中间不是“日”,而是“舟”,题主发的照片中应该是***用这种篆书写法。
吴昌硕印章的仿品特点
答:吴昌硕印章形成他独特的风格。
答:主要得力于他的书法根底厚实。骨者,笔力;肉者,风韵。笔力与风韵皆得力于书法,篆刻艺术实际就是篆书和雕刻两种艺术的结合。只会刻,不会篆,印章是刻不好的,更不要说有创造了。一方成功的印章,必须有高度的书法艺术和出色的章法和刀法相结合,做到有骨有肉,有笔有墨,方寸之间,气象万千。历代有名的篆刻家,他们共同的经验都是如此,吴昌硕晚年常常谆谆勉励后辈刻印时“要从篆书上下功夫”。
请问这几个是什么字?
这是几个不规范的篆书,很大程度上是臆造的写法,见下图,从上到下,从右到左,应该是“红郴工艺”四个字:
我们来一一辨识——
1、红字篆书,参见《说文解字》,正确的写法如下图,题主发的照片上,只是把最后一横的笔画往上折叠了,这可以看做一种装饰效果,但一般不建议这样写。
2、第二个字,左边为双木林,右边估计是耳朵旁,看起来像“郴”字,但这个耳朵旁的的写法不是很规范。
3、第三个字为“工”,这个字的写法没有错,也很容易辨认。
4、第四个字,是艺术的“艺”字繁体,杜撰出来的篆书写法,查阅《篆书字典》都没有这种写法,正确写法如下:
从右向左读,第一字左右结构,由“青气”组成;第二字左右结构,由“万丈”组成;第三字上下结构,由“山水土”组成;第四字左右结构,由“多年”组成。再仔细琢磨,“青气”者,天也;“万丈”者,长也;“山水土”者,地也;“多年”者,久也。四字相连,乃“天长地久”也。
吴昌硕斋号?
斋号为:“缶庐”。
吴昌硕(1844年8月1日—1927年11月29日),初名俊,又名俊卿,字昌硕,又署仓石、苍石,多别号,常见者有仓硕、老苍、老缶、苦铁、大聋、缶道人、石尊者等。浙江省孝丰县鄣吴村(今湖州市安吉县)人。晚清民国时期著名国画家、书法家、篆刻家,“后海派”代表,杭州西泠印社首任社长,与厉良玉、赵之谦并称“新浙派”的三位代表人物,与任伯年、蒲华、虚谷合称为“清末海派四大家”。
他集“诗、书、画、印”为一身,融金石书画为一炉,被誉为“石鼓篆书第一人”、“文人画最后的高峰”。在绘画、书法、篆刻上都是旗帜性人物,在诗文、金石等方面均有很高的造诣。吴昌硕热心提携后进,齐白石、王一亭、潘天寿、陈半丁、赵云壑、王个簃、沙孟海等均得其指授。 1927年,吴昌硕逝于上海寓所。
吴昌硕作品集有《吴昌硕画集》《吴昌硕作品集》《苦铁碎金》《缶庐近墨》《吴苍石印谱》《缶庐印存》等,诗作集有《缶庐集》。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吴昌硕小篆字体藏字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吴昌硕小篆字体藏字的5点解答对大家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