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草书容易看错的字体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3个相关介绍草书容易看错的字体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书法中草书一个字多种写法,普通人难看懂,有标准统一规范吗?
是学书法的人都知道,草书是书法的最高阶段,也是最难写的!草书不是笔画的简单缠绕和潦草,而是每个字都有草书符号的。学草书必须要掌握孙过庭《书谱》,张旭的大草,《草字诀》,于佑任《标准草书》等几种草书的写法。在创作应用中,因为每个人的兴趣爱好,性情和书写习惯不同,会用不同帖上的草字,这是正常的。因此不好统一,这就造成了草书作品不好辩认?要达到草书标准也很难!尽管这样,草书还是有非常严格的规律的,因为笔画的减少,很多部首很相似,少一笔多一笔都会是一个不同的字。对于没学过书法和没有熟练掌握草书符号的人,难以辨认是正常的!但对于从篆,隶,楷,行一直写到草书的书家,应该是很容易辩认和创作的!
书法中草书一个字多种写法,普通人难看懂,有统一标准吗?可以说有,从最初的《王羲之草书要领》到后面的《草诀百韵歌》以及近代于右任先生的《标准草书千字文》等都可以视为草书的标准;也可以说无,盖因草书乃个人性情发挥的最佳字体,其书写不像正体字那样讲究法度严谨,而偏重个人习性的发挥,且个人又因成长环境、教育水平、人生阅历等不同,因此,即使有草诀的基础但每个人的书写还是各异的。
图片:王羲之草书要领图片
草书是从隶书演变过来的,其最初为章草是汉隶字体的一种快写字体,此后张芝总结归纳出小草以及唐代发展出狂草,这三者均是属于草书的范畴。
草书字体是篆隶楷行草五种字体中最能体现个人的性情。但其又不似正体字那样有着严谨的法度,因此在辨识上就造成了困难。
可以说,即使是多年沉浸草书研习的书家,在欣赏一幅草书作品时,其大部分还是需要联系上下文方能予以确定,否则只从单个字进行观看也是不能做到百分之百肯定的。
草书的标准一般从古代的草书要领、要诀以及近代的标准草书等书籍和各种流传的碑帖等进行学习的。因此,此草字的意思为简洁、快速,而非是糊涂乱画。其书写更是讲究在规则内进行变化。
图片:王羲之草书上虞帖
草书无标准是从个人的性情角度进行理解的,而非是草书的书写没有标准。
草书在书法领域,是有严谨的法度的。怀素的狂草天马行空但不失法度。具体的表现被称为草书符号,意思是这个字在草书中就用这个符号表示。草诀百韵歌说的清清楚楚。
小编提供的图片,任意拉伸撇捺,随意弯曲钩弋,看似潇洒,实则做作。而且部分笔画胡乱穿插,违背了草书的法度。实难归入书法范畴。
怀素自述帖
怀素食鱼帖
首先谢谢邀请我回答这一问题。首先,要把草书的来源、演变搞清楚,把这一问题搞清楚了,问题也就迎刃而解了。《草诀百韵歌》一开始说的很清楚:草圣最为难,龙蛇競笔端,毫厘虽欲瓣,体势更须完……草书不是简单的潦草、任意简化、缠绕,随心所欲的乱画乱涂,是经历长时间的实践、总结,逐步规范来的一个个代表符号,写草书的人必须按照一个个约定俗成的符号去书写,一笔一画,差之毫厘,谬之千里。不要看草书家牵丝萦带,上贯下连,左右开合,参差错落,大大小小……其实都是按照约定俗成的符号、一定的法度去书写的。再就是草书最能表现书家的性情,这就造成了草书的不同风格,不同面貌,这就是草书的多样性的形成。但是,在这多样性中还是有规律可寻的,有草知识、理论基础的人,欣赏草书作品是比较容易的,如果不按草书法度去写,不按照约定俗成的草书符号去写,胡涂乱画,那不叫草书,那只能叫涂鸦,看看当今一些急功近利之徒的所谓草书,大家就应该明白了。以上是本人一己之见,还望方家斧正。
章草是规范的,今草就缺乏规范性,学书者都想发挥自己的个性,所以变识度就很难识别,当今受利益的影响,急功近利的人太急躁了,不去审视自我,无心思做下来潜心学习古祖的模帖,心中只有利益,真是可悲……
书法家会为了追求字体美感而故意写错笔顺吗?
现在有视频可以看到人家写字的过程,所以经常感觉笔顺是不是写错了,当然有人就是写错了,但大部分人不是写错了,而是为了流畅等原因才那么写的…
笔顺是怎么来的?它是人们在写字中逐渐总结出来的,并不是一成不变的,不同字体在书写中,由于人身体结构的本能原因,会顺着它来写字,最简单的事就是汉字从左到右或是从上到下写,符合人体的结构也符合汉字的结构,
书法艺术就是看结果,都是为了表现出美,所以笔顺不过是过程,这不应该成为书法的一种桎梏…
字要写得自然,就必须掌握一定的笔顺。
一般而言,楷书笔顺大多自上而下,或自左而右,或由中及旁,或由内及外,或由外及内,根握用笔的自然趋向而定。
但行书、草书因书写速度较快,连带较多,笔画缩短变圆,书写时,一笔过后,会更多地考虑与其距离最近的笔画的连接,故笔顺与楷书不太一样。
以“王”字为例。楷书笔顺是:横横竖横。而行草则是:横竖横横,整个字连为一体,一笔而成。
再如“必”字,先写左撇,接书右钩,再写中点,最后写左右两点,整个字形就安排得十分熨贴,点画之间笔意顾盼,十分顺畅。
更多文章,敬请关注千年兰亭。
真正的书法家对自己的要求是非常苛刻的,一方面为保证书法作品的质量、艺术性和文化的正确传播,另一方面是书法家的责任和对艺术精益求精的必然要求。写错笔顺的情况出现笔误客观存在,但严肃的书法家是不让那种作品流传于世的。
题主所谓的为追求字体美观而故意写错笔顺的可能性极小。不少的汉字在古代和我们现代的书写笔顺顺序不一样,也是客观存在,这种情况在篆书、隶书、楷书和草书中都有。我们现在认为的错误笔顺有可能是书法家按照古代的书写笔顺去书写的。还有一种情况是同一个字本身就有两种笔顺的写法。
古代一些字的笔顺和我们现代的写法不一样,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和部分汉字的发展演变过程一个。在有篆书演变成隶书或楷书,乃至行书特别是草书的过程,在古代的书法作品中一直沿用的都是古代的书写笔顺,书法家都是学习古代书法的高手,沿用古代的书写笔顺是是正常的形为。我们现代人从小上学所学的都是简化后的汉字,还有对其中的一些字的不适合现代人书写习惯的书写方法做了简化,肯定是有部分字的书写方法和古代是不一样的。
但作为学习古代的书法艺术来说,却不能把不适合现代人的一些书写习惯的东西删减了。这对我们学习古代书法不利,特别是草书或行书,丢掉了古代的书写笔顺,在看古代的书法作品,往往会对那种笔顺不一样的字的书写和造字原理产生不可理解的状况。还有就是,按现代的书写习惯去书写古代的书法中的字不好看的问题,确切存在。比如草书,不按传统的书写方法去写,不但不好看,还可能出现无法辩识的情况,因为草书是对楷减省的符合化的书写,是无法按照现代的笔顺去书写的。
谢谢邀请。我对此恰好有些研究,就不揣浅陋,略陈浅见吧。这个问题很好。
首先,要明确的是:什么是笔顺?笔顺就是汉子笔画的书写顺序。
第二,汉字的约定俗成笔顺规则是:先横后竖(如:“干”),先撇后捺(如:“八”),从上到下(如:“主”),从左到右(如“林”),先进后关(如:“田”),先中间后两边(如:“水”),从外到内(如:“回”)等。如“仗”,笔顺为丿,丿丨,丿丨一,丿丨一丿,丿丨一丿乀。这个一般不要去突破它。民国书法家、教育家李肖白***对此专门有所论述:“近今习书者,对于落笔之次序(笔顺),多不注意。殊不知落笔之次序,与字之结体,颇有关系。盖落笔之次序能得其当,则疏密排匀,点画适宜,字体易工也。兹举数例,以见一斑。”
第三,要知道:汉字的传统笔顺及各地区标准笔顺皆存差异。中国内地的笔顺标准为《现代汉语通用字笔顺规范》。
第四,对于严格遵守笔顺的要求 各种书体有不同。楷书最严格,行书、草书,则尺度较为宽泛。而且,行书、草书为了达到笔法结字体势的完美融合,往往有意地要求去改变笔顺。这也是题主问题的关键指向所在。也就是说:很多时候,书家是在有意地改变笔顺。
第五,我就行书的笔顺改变做一个[_a***_]。常见的行书变化体势的方法大约有16种:1.局部草化;2.方圆;3.长扁;4.正斜;5.轻重疏密;6.外纵与内敛;7.连与不连;8.变化布白;9.突出局部;10.向背;11.开合;12.变更点画;13.突出不同的点画;14.放纵一笔;15.改变笔顺;16.利用异体字。
笔顺,是指书写一个字时先写哪一笔后写哪一笔的顺序。为什么要先写这一笔而后写那一笔呢?主要是为着书写的顺当、方便。所以,笔顺的“顺”字含有“顺序和顺当”这两层意思。同一个字,字体不同,书写时的笔顺也不尽相同。行书的点画用笔和结体取势可以沿袭楷书,也可以不沿袭楷书而有所变化。当其不沿袭楷书而有所变化的时候,书写的笔顺也往往可以有所不同。笔顺不同,笔势便随之变化,从而引起点画之间的呼应、连带关系的改变,进而整个字的体态神情也就变化了。请看如图所示的字例(取自古书碑帖):
笔顺,书法法度中的一项。书法有法,无定法。所有清书(篆,隶,真,魏碑,含小楷等)肯定地说,必须坚守笔顺,因其笔笔分明,没有牵丝引带,笔画传递的关系靠笔顺来体现,没必要打破顺序,况且,字写的好坏和笔顺没有多大关系。清书以外的字体,依字体而定。这个要通过读帖去理顺古人的笔意,搞清楚古人在哪些字,哪种情况下打破了笔顺,效果会怎样,对比,是最好的检验。行书,草书总体是追求快捷,自由洒脱的。即便破了楷法笔顺,也是必然的,合理的。书法有法,在这里有時候无定法。这种情况下,若以清书的法则去评论笔顺,是不知道清书和浊书的不同。所以,不是书者故意犯错,而是评者胶柱鼓瑟。遵重古法吧,那些古人的智慧真的了不起。爱书法就多读帖。切莫用一本帖或一种字作尺子去评说。中国书法和中国文化,那是真正的博大精深。倘能学到一点皮毛,我也知足了。
书法的落款用什么字体最好?
书法的落款是在传统书法作品继承发展而来,有一定的规侓性,不是随任哪一种书体都可以写落款的。
书法中的落款,主要是提升作品书面气氛,使作品具活力,有灵动感,起到锦上添花的作用。
书法作品忌用正文字体给自己落款(草书除外),这样会使作品产生呆板、寂寞没有生命力。
书法落款:如果正文是甲骨、钟鼎、汉隶古文字的宜用行楷、行草。
比如楷书不可落隶书款,宜落行书,因为楷书工整、规矩,用行书落款加以调剂,打破呆板,增加层次,使作品表面飘逸灵动,气氛活跃。但书法作品的正文和落款的书体不宜反差过大。
由此,隶书宜落行款,篆书宜落行、草款,行书宜落草款。而且落款的字体要小于正文字体,来调济整幅字的比重,达到最佳艺术效果。
现今书法作品中有的落款样式参杂,落款各异,正文书体应落款何种字体、款落何处,没有规范的标准,也没有一定不变的格式,只能根据作品体裁,从实际需要出发,灵活处理。使之作品达到书法艺术的形式美。
谢谢: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草书容易看错的字体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草书容易看错的字体的3点解答对大家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