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习字的行书字体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3个相关介绍习字的行书字体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请大家看看习字五十载的都市隐者写的小楷字,如何?
原本想用手机回答这个问题,发现题主所附作品是小楷,于是换平板来回答(华为)。
这件作品古雅严谨,书写认真,笔笔不苟,有古人的点画与笔法,结构字形,但也有些自己的风格与面貌。心态也能够专注于一点一画,小楷书法能够写到如此水平,说明题主对于小楷的学习下了不小的功夫。
《梁惠王上》颇见魏晋气韵,可以感到有钟繇、王羲之的气息。不够如果和一些经典的小楷作品比较一下,也可以发现一些不足。
一是感觉有些杂,可能题主对历代小楷都有所涉猎的原因吧,因为杂,似乎整体作品格调不统一,就是有一种混搭的感觉。不一定对啊,自己的初步感觉。这说明对一家的临摹不够深入彻底,这就引出第二个问题。
二是不够精到。缺少那种精金紫玉的精致和典雅感。出现这个问题的原因就是临摹传统不够不够深入深刻,仍然停留在字形问题的,就是在法势意神方面对古代经典的理解与临摹不够,仍然需要更深入的临摹学习。
三究竟什么样临摹才算比较到位呢?
我们看一下现代一些高手的小楷作品,如这件作品,
给人的感觉就非常纯正,风格统一但又不失变化与气韵生动之感,读之非常赏心悦目。
在比如韦斯琴的小楷,传统功夫就非常深厚。
点画更加精到每个字而且都能够立得起来,精神抖擞,有一种积极向上的昂扬感觉。
字写的很工整,认真。大小排列整齐,横平竖直,阅读流畅,字如算子。只是写字,不是书法。建议不要当隐者了,要想进入到书法层面,拜个老师或者交一些懂书法的朋友,多多交流,同时临古代二王鍾繇法帖等。
,
行草书中,行与行之间该怎样相互呼应呢?
谢谢邀请!
首先,行草书字与字之间有呼应,行与行之间的更有呼应!如果没有呼应,没有变化关系,就称不上是书法!
以怀素自叙帖为例……
以下图一二三为例的第一二行字,大小对比关系,粗细对比关系,字与字的疏密对比,浓墨淡墨对比,连与断的对比关系,收缩与扩张的对比关系……
有了对比关系,才能在全篇布局里产生呼应关系,相似元素是在对比中产生的,也是因为对比才找到同类型,呼应关系自然产生!
如上如述,如此多的同类型产生了多少的呼应……
以上图为例,我们在怀素自叙帖中发现,接下来三行为粗浓线条组成块面,跟着三行细线条组成块面,大的对比呼应关系又形成了!
前几天在视频里看到著名书法家钟明善先生讲书法的课程,感觉讲得非常好,受益匪浅……但是讲到的其中一点不敢苟同。他谈到自叙帖中“奥”字,如图四,第一笔非常之粗,不合适,很突兀,临帖时应该变细,还为之找到了一个人临帖习字中写得很细的图片来佐证!
魏晋,行书形成200年,今草书形成,因有王的存在,这时期真的是中国书法的巅峰吗?
魏晋时期的书法之所以称为中国书法史上的巅峰,正是因为有了钟张羲献的存在。
他们四人,只是这个时期的杰出代表,还有很多的优秀书法家为基石。这四个人,草圣张芝,楷祖钟繇,书圣王羲之,亚圣王献之。三个圣人一个祖,空前绝后的阵容,哪个朝代能与之抗衡?
草书方面,张芝有《冠军帖》,《冠军帖》的得名,是帖中有“冠军”二字,不过在历代的草书作品中,《冠军帖》却是名付其实的“冠军”。钟繇的楷书虽然留存下来的不多,《宣示表》《荐季直表》《贺捷表》等作品,你可以把后面的随便任何人的楷书拿去和他相比,你会有一个心悦诚服的结果。王羲之《兰亭序》,不要说是李世民把他捧红的。历史上的大书法家多着了,为什么人家就能把王羲之尊为书圣?打铁要靠自身硬。王献之《玉版洛神赋》被公认为小楷的极则。还有什么可说的!
在魏晋时期,还有一大批的一流书法家。卫凯,卫桓,卫瓘,卫家三杰。还有王羲之的师傅卫夫人卫铄。索靖,韦诞,钟会,郗愔,陆机,庚亮,谢安……他们不但是书法家,更是在政治、军事方面的杰出人物。
即便是书家倍出的大唐盛世,尚不能与魏晋相抗衡,宋元明清合并起来都不能挑选出一个象样的阵容。至于现代,洗洗睡吧!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习字的行书字体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习字的行书字体的3点解答对大家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