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楷书水笔字体作品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2个相关介绍楷书水笔字体作品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你如何看待著名书法家荆霄鹏老师自己绘格并书写的《心经》册页楷书作品?
如何看待荆霄鹏的书墨境?
荆霄鹏田楷,写的极致。不得不承认功夫下了一番。
对于书法艺术,楷书也是景观之一,以楷写吡罗蜜多经,还是有佛意。
中规中矩,书墨虔诚,对得起自己的佛心。书法表现,需要大彻大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佛释道融合的欣赏性。推崇道法自然。无挂碍之心境,超脱尘俗。儒家的虚怀若谷的理念。
知其书墨的严谨正肃,具有美的间架结构,从认真打格子,甚而以尺度量衣定做,可见一丝不苟,也证明田氏楷书的精微布置,达及整齐有行有列,字字布阵整饬有度有序。
书法的技巧,在于初学阶段的认真劲,方有此情景,至于艺术还是自然性。
祝书者荆霄鹏,写出这幅心经,展示崇尚佛意的书墨表现。
给力。
感谢这位朋友的邀请,对于这个问题,我发表一点个人看法,希望大家发表不同的观点,我们共同讨论!
荆霄鹏老师,是当今书法界一位非常有名的青年书法家,书法爱好者都知道他师从田英章老师学习书法,但是荆霄鹏老师从小就酷爱书法,在上初中时,偶然得到一本庞中华老师当时出版的字帖,爱不释手,逐字临摹,从那个时候,就更加对书法心驰神往了。
荆霄鹏老师对待书法和书法作品是非常严谨的,他书写的一些作品,不论是硬笔还是毛笔,基本上都是自己用中性笔打格子,其实叠格子和打格子也是一个书法家必备的能力,甚至还有从看打格子的水平来判断书法水平的说法。
荆霄鹏老师这次书写的《心经》作品,也是自己打的格子,有图为证:
据悉,光是画格子就用了两个小时,这份耐心和对于书法作品的庄重值得我们学习。我估计能用两个小时去打格子的人已经很少了,而能有这种恒心的人做什么事情不能成功呢?这实在是一种强大的激励力量!
熟悉荆霄鹏老师书法的人都知道,荆霄鹏老师的楷书虽师从田英章老师,但却有自己的理解和风格,因此,又是另外一种美感,整个作品显得安静,严肃,但是字字又是活泼的。
按照这样算来,荆霄鹏老师为了写这样一幅作品花费了半天的时间,所以,这份心境值得我们感悟,这样的态度也值得我们学习!
对此,你怎么看呢?欢迎大家留言,感谢您的关注!
刚上三年级,以前铅笔字体工整,换硬笔后字体难看,怎么解决?
初用钢笔,由于笔尖较硬,容易刮破纸,墨水也易扩散,弄脏手也是常事。一般的钢笔笔杆也比铅笔粗,三年级小孩子的手一下子适应不了,写得没以前的铅笔字好看,也在情理之中了;还有,如钢笔笔尖属那种当下常见"大明尖",因为体积较大,也会影响孩子正常发挥。如写带走之底的字"达、远、这、遍……"等字,规范楷书的书写顺序是,先把被包住的部分写完,最后再写走之底。这在写毛笔字时,应该问题不大,可问题是用硬笔尤其是"大明尖"的钢笔书写这类字时,就会显得不那么得心应手了。为什么?硬笔与毛笔不同,书写时笔尖紧贴着纸张,手也紧贴纸张。这样一来,我们比如写"达",先把"大"写完,再写走之底时,问题出现了,起笔不是太偏左了就是偏上偏下或者偏右了。这些问题的罪魁祸首皆是因为,硬笔笔尖紧贴纸张,执笔的手也紧贴纸张,硬笔字又相对较小,硬笔尤其大明尖钢笔,笔尖的面积又大,很容易把那个"大"给遮完了,形成一个视觉盲区,再写走之底,很容易无从下笔,纵然有时能写好一两个,大部分也是运气好,凭感觉碰对了。我在教学当中处理这些棘手问题时,方法较另类(在这里不提倡,容易被喷),先写走之底,再写被包部分。效果立竿见影,很容易写对位置。
用传统的笔画顺序来约束硬笔的书写,有时问题会很多,这些问题值得国家有关部门深思,也是学校、培训机构的老师们共同研究的课题。
说了一大堆,似乎跑题了。其实也就是想让家长知道,为什么钢笔不容易写好字?
在这里,我推荐几种改良方法:
1、选择笔杆比较细最好和铅笔差不多粗的钢笔(适合小孩子的握感);
2、不要选择份量太重的笔,小孩拿不动;
3、选择能使用一次性墨囊的钢笔(不容易弄脏手、纸张);
4、选择全封闭式的暗尖钢笔,这样的钢笔笔尖面积相对较小些,能够最大限度避免书写时产生的视觉盲区;
5、改变某些字的笔画顺序,一切以能方便的写好字为最终目的(这一点,很多人接受不了。无奈,我是"革新派",又不喜掩藏,还是要说出来。被人骂,我也接受)。
只能出这么点"主意"了,希望能对您有所帮助,并且不至于误人子弟,我将倍感欣慰!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楷书水笔字体作品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楷书水笔字体作品的2点解答对大家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