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朱字字体楷书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2个相关介绍朱字字体楷书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八大山人的书法好在哪里?
八大山人,名朱耷,号八大山人,明***世孙,明末清初中国画一代宗师,擅书法,能诗文。
八大书法追寻魏晋气质,参用篆书笔法,形成自己独特风格:中锋圆润又婉约多姿,如画一般极为简练,一支秃笔成***朴茂风格。以其独特而强烈的个性特征屹立在中国书法史上。
书法上的贡献在对唐以后笔法多有改变,世称“八大体”。
石涛和尚有诗赞曰:“书法画法前人前”、“眼高百代古无比”。
八大山人制定了一个充满个人意义和艺术的独特视觉世界,其背后的涵义是让人难以琢磨的个性思维,简练的表象下隐藏着他对自身命运和家国前景的忧虑,“墨痕无多泪痕多”就是他对生命的直接反应,也是中国文人自我表达的一种方式。
八大孤独的艺术,表现的却是最灿烂的生活火焰。
国破家亡
皇室、僧人
抽象表现主义
后魏晋气质
八大山人 即 朱耷 朱耷(1626年-约1705年),字刃庵,号八大山人、雪个、个山、人屋、道朗等,出家时释名传綮,汉族,江西南昌人 。明末清初画家,中国画一代宗师。 他是明太祖朱元璋第十七子朱权的九世孙,本是***世孙。明亡后削发为僧,成了亡命之徒,后改信道教,住南昌青云谱道院。擅书画,花鸟以水墨写意为主,形象夸张奇特,笔墨凝炼沉毅,风格雄奇隽永;山水师法董其昌,笔致简洁,有静穆之趣,得疏旷之韵。擅书法,能诗文,用墨极少。朱耷一生坎坷,曾一度精神失常,痛定思痛后,他选择背过身去,与世隔绝,在创作中安放自己孤独的灵魂。用他自己的话说,"墨点无多泪点多,山河仍是旧山河。横流乱世杈椰树,留得文林细揣摩。 八大山人有一首题画诗说:"墨点无多泪点多,山河仍是旧山河。横流乱世杈椰树,留得文林细揣摹。"这第一句"墨点无多泪点多",夫子自道,最言简意赅地说出了他绘画艺术特色和所寄寓的思想情感,只有沿着他所提示的这条线索,我们才能真正地理解和欣赏这位画家的伟大艺术作品。 八大山人,前承古人,后启来者。白石老人曾有诗曰:"青藤(徐渭)雪个(八大山人)远凡胎,缶老(吴昌硕)当年别有才。我原九泉为走狗,三家门下转轮来。"其倾倒如此。今天随着东西方文化的交流,欣赏和理解他艺术的人越来越多。
八大山人的书法的好,好难找啊!好像藏在深山的灵芝,纵使寻觅千百度,还是无缘相见。又好似明珠暗投,蒙头垢面,散发着千奇百怪的恶状,让人避而远之,不想遇见。八大山人,你虽是明皇族后裔,精通诗书画三绝,还有不少人推崇你书第一,还是让我们普通的平凡的人难以咽下这堆丑东西。我们在上书法课时,也难以相逢。喜爱的是王羲之兰亭序,真是人见人爱,花见花爱,那个妍美,那个爽利,那个玉树临风,风流千古,不愧天下行书第一!有书圣之誉啊!你看看你,你可好--满腹忘国恨,满腔牢骚,心满愤懑,硬生生要压抑再压抑,终成墨点没得泪点多;终成荒野之木;终成浅滩的呆头呆脑的鹅卵石,萧索冷漠;终成书法的奇异风格。
虽然人生冷冷清清,沦落僧庙,道院,受尽磨难;但是心却沉浸在美的世界,抒发出心灵的密码。
八大山人的书法即是人品。书品即人品,人品即是书品的高度统一。不肯摧眉折腰侍权贵,与统治者誓不两立。字里行间满是铮铮铁骨,闪闪寒光;充满长枪大戟,杀气森森。字里行间,满是你争我斗,场面十分混乱,那是残破山河,那是跌倒爬起,头破血流,那是颠沛流离。真真是一部部衷曲流淌。
八大山人的书法好,好在蕴藉,好在人品书品的统一,好在真实。
八大山人的书法好,需要慢慢品,久久赏,一旦融会贯通,那真是妙不可言啊!
要去讨论一名书法家作品的优点,在绝大多数的情况下都要从他的取法审美、风格特点和艺术境界三个层面来进行分析。从学书历程上看,有两个重要学习对象,一是董其昌,二是王羲之,八大山人主要通过学习这二人的书法,形成了自己独特的书法风格。
从八大山人学书脉络上看他首先是学董其昌的字,得到了董其昌略有禅意的空灵气息,继而以篆籀用笔研习王羲之,开创了一派自古未有的全新“禅意”书风。
而禅意书风空灵散淡的特征实际上也成为八大在以后书法作品中的主要艺术表现。
如上图是八大山人临董其昌行草作品 。其风格从笔墨上看,墨色简淡、行笔悠闲,看作品觉得高僧意味在里面。而这些特征其实与董其昌的原作一致,这是对作品气息的把握情况。
我们去看他他临董其昌所用的字法与董字不是全部一致,朱耷在结构上已经做了很多个人风格化的处理。
譬如第一行的“颜平原”、“五”字,第二行的“帖”、“祭侄”、“争”、,第三行的“脯”,第四行的“家”等字,都没有遵循董其昌的处理方式,而是***用了一定的手法对原字做了夸张,本质上是以个人风格替代了原字。
那么,八大的字是怎么来的呢? 一般认为,八大是通过学习王羲之的字形,并加以改造,才有了八大自己独特的结字方法。
八大山人的书法简练旷朗,奇崛古逸,开一代新风。他深得董其昌之精髓,尽显黄庭坚之气质。运笔如折钗股,挥毫似金刚杵。以篆籀之法作铁线盘曲。直追魏晋,得钟繇和王羲之的书法神韵。
近现代书画***黄宾虹评价八大山人“书法第一、绘画第二”。
书法特点分析:
1,字和字的距离松散错落,疏朗有致,充满空灵之美。
2,行笔用墨虚实相生,计白当黑,给人以“此时无声胜有声”的万千气象。
3,字型结体奇古可爱,夸张变形而不张扬,深得法度之妙,形象格外突出。
4,参用入绘画之法,喜用秃笔淡墨,让字显得浑厚活泼。
书法历程探微:
八大山人,初学欧阳询楷行得奇秀之资,后学董其昌行草,得流畅无碍的运笔,再取黄庭坚书法的左右开阖,形成圆笔挺劲的线条。直到上追魏晋书法后,得沉静野逸之趣。最终参用篆书笔法,形成独特的风貌。
冷眼看世界,下笔了无痕。八大山人对禅学和道教精神的深入领会,让他的心境格外的旷达。他能够完全沉浸在书画艺术上,用灵魂来创作,这是一个艺术家最可贵最真实的状态!
你对网上一些甲骨文字形解释有什么看法和期待?你最想了解的甲骨文字形是什么?
感谢提问!
现在,很多人在对甲骨文进行解读,但绝大部分解读都是基于古人已经做出的解读。换句话说,绝大部分解读没有什么新意,都是文字搬运工,人云亦云,极少有独特的见解。
比如,朱字,都是抄袭许慎两千多年前的论断,认为朱字的本义是“赤心木”。实际上,已经有很多人指出朱字的本义是赤心木一说持怀疑态度,但都没有搞清楚朱字到底是什么。
我从朱字甲骨文字形和朱字的衍生字出发,重新寻找出朱字甲骨文字形的本义——一只趴在丝线上蜘蛛,是一个会意字。
蜘蛛可以简称蛛,指一种长有圆形的腹部和胸部、会吐丝结网捕杀猎物小动物。
朱字的衍生字基本不外乎三个意思,即圆形、杀戮和赤色。与圆形有关的衍生字有珠、侏(侏儒病,人的四肢短小圆头、圆腹与蜘蛛类似)等,与杀戮有关的衍生字有诛,与赤色有关的衍生字最不好理解,这也是许慎犯错误的地方。实际上,蛛类动物有一种就是赤色,那就是叶螨,是蜘蛛的一种,对农作物极其有害。虽然甲骨文没有发现叶螨的字形,但周代金文字形中有,这就是彔伯簋中的朱字,是在朱字上加两片叶子,指明这种蛛所在的地方。
另外,周中殷簋中朱字的形状更接近蛛,中间是两个涂大圆点,表示蛛的胸部和腹部都是圆形的。
此外,甲骨文字形中也有直接被认定为蛛的初文的字形,但没有蛛丝,是蜘蛛的一种,称为跳蛛或者蝇蛛,以捕食苍蝇为主,捕杀苍蝇时,它会弹跳起来,同时尾部有丝线吐出以固定在树上,不会远离猎物。如果一次不成功,它会多次捕杀,直至成功。
总之一句话,甲骨文研究,不应该拘泥于古人,要在前人的基础上有所突破,有所创新,推动甲骨文研究向深度和广度发展。
关于甲骨文我觉得我应该有发言权,因为我的故乡就是在甲骨文发源地-安阳,这里有中国唯一一个文字博物馆,而且正在扩建。早在3300年甲骨文作为文字记录流传下来,给我们考究古代文明留下了宝贵的财富。下图我传了几张甲骨文字的图片,看看有你认识的没?
关于安阳殷商甲骨文,可参考的书法家就达100多位。他们才华横溢、才华各有千秋,表现在书契风格上就有很大的差异。在这里简单给大家分享一种。
1、【瘦硬挺直、尖锐芳峻,属于劲峭型】因为甲骨文是刻在坚硬的龟甲、兽骨上的,尽管随着刀具的不断改进,刻写难度有所降低,刻写的线条也有了一定的变化,但是总的来说还是一刀一线,笔画清朗瘦劲,相交处略粗,显得丰润饱满。笔画的起、止处总是呈尖角状,相接处换刀另刻呈方角状。结体细长,两边长竖略往里弯,呈内掩状。风格峻挺俏丽,犹如唐代欧阳询的楷书。但是,浑融的端头和圆婉的转角在甲骨文中是非常少见的。
2、【均匀对称、大小不一,属于奇肆型】这类字的笔画中间粗、两头细,某些地方特别粗,与金文的肥笔相似,结体开阔,风格雄奇突出,对早期金文书风的影响较大。据观察:甲骨文实体的字形往往大小不一致,大都是笔画多的字形大,笔画少的字形小,这主要是由于受到当时刻写工具的制约。
3、【两字合写、偶有三连,属于雄浑型】这类字的笔画厚重圆润,结体为了避免因线条粗而产生的拥挤,将边线向外弯曲,呈现外拓状。甲骨文中的合文大概是当时的一些专有名词,两个字或三个字写在一起,如“小丁”等。还有一些合文的字和方式极为特别,很容易混淆,如“十二月”等。风格圆通雄浑,与后来的篆书有些接近。直至后来的金文中,仍有不少两字合文出现。
4、【一字多形、正反不拘,属于委婉型 】甲骨文以点画劲峭、结体方折为主要特征,而这类字反其道而行之。由于视物的角度不同、状物的方式不同,一个字的笔画有多有少,形成一字多形,字的摆放也可横、可竖、可倒,合成结构字的偏旁可左可右,而且线条纤细、婉转流丽、结体颀长、布局参差,整个风格如仕女步春,飘摇多姿。这一现象的出现在文字还没有统一之前是可以理解的。
5、【行列不分、参差错落,属于疏放型】形成这种现象的原因可能是由于龟甲、兽骨的硬度和表面不平整给刻写造成了难度,使得在一定技术条件下难以做到字与字之间的统一安排。因此,这类字笔画细劲、结体开阔,字心处留白很多,显得格外疏放。特别是初期的甲骨文字形偏大,且大小悬殊。字的中轴线也时左时右,纵不成列。字间距时大时小,横不成行。给人以“素手把芙蓉,步虚蹑太清”的境界,潇洒而又空灵。
殷墟甲骨文书法的风格很多,上述几种只是一些比较突出的代表。如果再细分的话,它们之间还可以有端整、豪放、苍润、流美等风格,真可谓环肥燕瘦、绚丽多姿,显得极其朴素自然。
欢迎大家来安阳做客,参观中国文字博物馆,绝对让你大有所获,还有殷墟博物苑,安阳的美景也是美不胜收!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朱字字体楷书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朱字字体楷书的2点解答对大家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