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妙不可言小篆字体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2个相关介绍妙不可言小篆字体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用书法审美的眼光来看,我们能在隶书中找到“颜筋柳骨”的作品吗?
这个还真不是不可能。窃以为,乙瑛,礼器就瘦硬,清人伊秉绶的字我觉得有庙堂之气,是不是颜真卿的意思?
至于石门颂,真是飘飘欲仙,美哉美哉!妙不可言!隶中之草,名副其实!
“颜筋柳骨”之美,美在雄浑壮阔、筋力遒健,端严整肃如部伍衔枚疾走,风神俊朗似硬汉意蕴铿锵。
况且,这句话的意味再明晰不过,指向的就是颜真卿、柳公权的楷书,是其书作的专属词汇,很少有通用其他字体的泛指。
我们习学楷书,欧颜柳赵四大家是无论如何也绕不过去的几大高峰。无论是古人还是当下,楷书四大家依然雄峙书坛,盛行不衰。即便是脱胎于四大家的书体,也都打着四大家的名号,说是沿袭和传承了颜筋柳骨,依依血脉。
隶书则盛行于汉朝的书体,是在唐楷之前早已流行的书写体势,著名的有《张迁碑》《史晨碑》《曹全碑》等。
冀求在隶书的书写字迹中觅到颜筋柳骨的影子,无外乎是说隶书脱离了柔媚纤弱的神态体度,趋向于硬朗刚拔的楷书规范,其实是有些欲望过头,也不符合隶书的创作规则,基本等同于缘木求鱼。
所谓“颜筋柳骨”,是古人的一种说法,现代人真正体会到颜筋柳骨的人,还是比较少的。都说颜真卿的字,自成一家。如果我们看看魏碑当中的作品有一些与颜体相似的地方,而魏碑这种字体,是介于隶书和楷书之间的。
又说颜真卿的字是篆籀之法,顾名思义,就是与篆书的笔法很相近,而篆书之后的一种字体便是隶书。如果从字形上来看,颜真卿的字笔画丰腴,我们可以找一些隶书是比较丰腴的,绝对是中锋用笔,有篆籀笔法的遗意。
柳公权的字,线条非常紧,相比颜真卿的松来说,显得骨力外露,其实从书法的角度来看,松一点的线条更耐看,更美观,更有艺术味道,汉代的隶书当中有很多是线条比较紧的,也有很多线条比较松的,如《石门颂》,比较紧的线条像《孔羡碑》。如果从历史里面来找这两种字体的关系传承的话,建议以魏碑为桥梁、以魏碑为媒介,更容易理解。
“颜筋柳骨”是一个成语,它特指的两位唐代的书法家颜真卿和柳公权,最早说这句话的是宋代的范仲淹,他在《祭石学士文》里说:“曼卿之笔,颜筋柳骨。”
颜筋柳骨的大概意思指的是颜真卿和柳公权的书法风格,颜真卿的楷书以外拓著称,笔画肥厚且笔力内涵,劲健有力,而柳公权的楷书写的非常的瘦,笔画棱角分明,骨力十足。虽然二者书法风格不一样,但是二者都是楷书大家,都是楷书四大家之一。
这个成语本来是特指的颜真卿和柳公权,但是如果用来形容字体的瘦劲和筋骨,也是可以的,那么,在隶书,尤其是汉代的隶书里面能不能找到相对应的书法作品的,搭案是有的。
隶书里面比较瘦劲的作品,不二斋觉得《礼器碑》算是一个,它可以说是汉代隶书里瘦劲典雅类型的隶书的代表,也是汉代最经典的隶书学习范本之一,它的笔画瘦硬、结构典雅、用笔精到,是汉代隶书成熟的代表作品。
《礼器碑》局部
比较肥厚有筋骨的汉代隶书,我觉得《西狭颂》算是一个,它属于摩崖刻石,结构外拓,硬笔大气磅礴,气势十足,是汉代摩崖隶书的代表,属于“汉代三颂”之一,和著名的隶书《石门颂》齐名。
有人说《乙瑛碑》也非常的劲健,但是乙瑛碑的用笔还是比较方的,相对于《西狭颂》多了点典雅,少了那种磅礴的气势,所以和颜体的筋骨并不相似。
《西狭颂》局部
而隶书里面的《曹全碑》风格非常的秀美飘逸,也和楷书四大家的书法作品没有对应。
虽然颜筋柳骨是一个特指的成语,但是反过来也能让我们思考一下汉代的隶书,在用笔上有没有这种风格的差异,有利于我们更好的认识唐楷和汉代的隶书。
谢谢邀请,但这个问题我没啥发言权,因为没有研习过隶书,但我个人以为,应该是有的,理由如下:
一、隶书的兴盛时期比楷书要早,楷书没创造出来,正书是以隶为标准的。颜柳也是遍临隶书名贴,在其基础上创造、演变出来楷书的。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楷书是隶书的儿子,因此,楷书带有隶书的基因,颜柳的字体,也因该是从某一个隶书碑帖中受到启示的。因此,向上追源,总能寻到其影子。
二、所谓“颜筋柳骨”简单点说,就是对于字体的力度、架构的一种总结性说辞,是楷书一统真书江湖后,后人总结出来的一书写风格的标准。隶书虽以柔媚取胜,但“魏碑”的北朝隶楷,已经具备了楷书的筋骨特点,是楷书的”祖师爷“。后来的楷书包括四大家,都是在这个基础上进行改进,最后定型成为留传至今的样子,因此,个人推测,魏碑之中应该有“颜筋柳骨”的作品。
以上两点,全凭个有臆测,正确与否,诸君艺友及题主,权且当作一番笑谈。
搜星中国青少儿书画展优秀选手陈雨桐(12岁)隶书作品,欢迎点评。
为什么有人认为李叔同的书法既“天真”又“成熟”?你怎么看?
谢谢邀请答问。
"天真″丶"成熟″,按题主的理解是否觉得這两个词义是相反的,不可统一于一体呢?
其实"天真"一词已被我们误读很久了。一说天真,那就是不成熟的儿戏,只认同对小孩子的不通世间法的幼稚的形容。其实這是一个超世绝俗的形容词。
天然乃大道,纯真是至理,无以复加之高尚。
实则,语词概念是有理解事物的局限性的。相对丶相通,无总体意识是不可能得到全知理解的。瞎子摸大象,虽不离象,难得"大象″。
弘一法师,李叔同,虽是一体,决非一人。当然,社会大众往往不去区分看待。别的不说,只這"书法",就应将之作两人分析认识。
李叔同,在转换角色之前,可以讲其书法(连同其它方面)已经是一个很"成熟"的现象了。
由弘一法师,完成了一个人书法(包括其它方面)的个性转换。
当然,前因后果,其隐性原因,不是大众所能见识得到的。"子非鱼,安知鱼之乐"!
弘一法师的书法,越到后来,离李叔同的书法面貌越远,甚至到了"了无痕迹"。這叫"超脱",超凡脱俗。其技无法可说,甚至无理可稽。非"天真"可形容,非"成熟″能概括者也。
为什么有人认为李叔同的书法即天真又成熟?
大家都知道,李叔同出家为僧。僧名弘一。他的人生前半生为俗,后半世为僧。
在做俗人的前半生,他精通戏剧、诗词、音乐、书法、绘画。是民国时期的大才子。他的书法以雄强刚猛的魏碑为宗。手札、书作,无不精美。俗人的时候书法就已经相当的成熟。
上图为李叔同的一幅书作,今天的的人就不说了,就是在民国年间,也是为数不多的佳作。
在出家为僧后,他的书法并非就是如现在许多人认为的那种充满禅意的天真。依然精美。笔法精妙,结字优美。
至于他的真正的禅意作品,没有他的精工的基础,片面的去模仿他的天真,只会成为效颦之作。弘一法师乃是得道高僧。他的内心深处的世界,不是凡尘俗人所能通解的。
李叔同,号(弘一法师),自幼天资聪慧,博学多才,诗、书、画、篆刻、金石学,颇有造诣;戏剧、音乐精通,他是一位多才多艺的艺术大家,被誉一代"全能艺术***",尤其书法艺术是他一生的研习,对碑学、帖学有深刻的领悟;半路皈依佛门以后,由于实时背景转变,心境不同,至此书法风格大变,由“入碑”变为虔诚的“禅宗”,由昔日的浑厚古苍、遒劲挺拔转为淡泊平和,不激不厉的禅意,有着宁静超脱气象,有着清雅空灵的佛门气息。总之,他的书法蕴涵着佛门之情,宗教之气,造就了特殊书法艺术风格。
艺术与书法都一样,行就是行,不行就是不行,没有等级,没有信仰。
书法讲究笔法,章法,墨法,或许还有其他的,我不清楚,我也不谈。
我只谈我懂的,笔法是什么?谁能说清楚?是像烟火棍似的的线条吗?是没有灵气的撇捺吗?是扭曲的灵魂与挣扎的笔划吗?
笔法是什么?是随意的挥洒与潇洒,是恣肆的灵魂与生命,绝不是刻意与做作。墨法是什么?墨法绝不是焦墨,也不是淡墨!那是墨意的自由挥洒与倾斜,而绝不是做作与谋划。
章法是 什么?章法是整篇洋溢的风格与性情,与所书的文章契合的性情的张扬,所有用文字去标榜的,对与错,只能用纯正的心才能衡量!
我不愿与讨论李舒同的遗作,是因为我不屑,没有什么笔法,也看不出墨法的高超,只有章法还有点意思,炒起来有意思吗?或许,只是 对某些人有意义,对于书法及社会来说,没有任何进步意义。
大家思考吧!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妙不可言小篆字体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妙不可言小篆字体的2点解答对大家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