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楷书捺笔画字体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1个相关介绍楷书捺笔画字体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一字无二捺”这个书法术语,为何在标准楷体字中处理不统一?
这不是处理不统一,是在写楷书某一个字出现两个捺时,一定会巧妙变化,把短捺变成反捺,下边长捺写正捺。否则肯定不好看了。这捺法不统一,肯定是有的书法作者不认真对待罢了。
如果是是教课书里没明确解释,那就是教材说的不明确细致。有的字确实出现有短捺和长捺的问题,我们还是要多看字帖是怎么写法吧!
因为一个字里有两捺,如果写得都很长,特别是一样长会不好看,所以,大部分字的上部分有捺笔的写得短一点,自赵孟頫开始,把捺写成长点捺的情况就比较普遍了,实际上是把行书捺笔的写法融入楷书了。这是赵孟頫的创新之处。
对于你提的这个问题我不是很敢回答你,因为我的观点与别人的观点大都不一致。当我在给某一书法研究会的会员上课时,他们没有人敢反对,可是,在头条上却经常被人喷,惹不完的闲气,心里很烦。
“字无二捺",是有这种说法。
在这里我们先用基础理论去说。
"凡事都有通例常态和特例。"通常情况下,我们都是要按照通例常态去说事。有通例,就应该有特例。
在书法上,我们的***们经常的说,"我们写字要规范",这种观点是通例要求,不能说他们讲的错。而我的观点则是,"不存在规范不规范,只存在合理与不合理与好看不好看之说。"
就以"这"字为例,何绍基和龙门石碑上的是两捺,"食"字,龙门石碑上和颜体字中也有两捺的。"众"字,王羲之,赵佶和龙门石碑上都是两捺。
对于理论的东西,在很多情况下,我们真的要辩证的去看。
比如,从古至今,对于执笔,要求"指实掌虚",这没有什么错。若是细想想,这可是一句废话呢?掌要是实了,会是什么后果?不是什么都拿不住吗?
对所有的楷书帖我都临,仅限于临,却从不写楷书。
我这可算是外行人胡侃?
"一字无二捺"是书法前辈们积累下来的宝贵经验,现在也成了练习书法的基本常识。
隶书出现之后,开始也没有"燕不双飞"的概念,只是在使用过成程不断美化、总结形成的。之后,章草的笔法也延用了这一习惯。
汉字书法的笔顺一般来说都是从上到下、由左至右,左边就成了出发点,向右(前方)形成了一个动势,而正是这个动势所产生的能量让方方正正的汉字鲜活起来。我们可想象一个人逆风而行,衣袂向后飘飞,向前迈出的只有一只脚步。如果两捺齐出,感觉走路"顺拐"一样的别扭。
其实我们临过许多古帖以后,细心的人都会发现,关于这些动姿的处理不止在捺的上面,对于撇的处理也是***用同样原则的,尽管没办法要求"一字无二撇",但二撇甚至三撇也是进行了长短、粗细和方向上的细节变动,让我们具有独特美感的汉字更加生动起来。
行者三川,末学后进,不足之处,恳请方家点拨一二。
题主您好,我是莫非。
所谓“字无二撇”“雁不双飞”这些说法,无非就是前人总结出来的利于我们学习的一些书法经验,并不是一种规律。所谓“法无定法”,尤其是艺术创作,哪有什么规律可循。
而之所以有这种说法,在我看来,其目的是为了求“变”。一直以来,“美”与“哲学”不分家,而审美则也需要辩证地去看。
在普遍的“美”中,一成不变是不具美感的,但从另一个角度讲,它又具有永恒美的概念。那变幻莫测的美,在其发展的过程中,又包含了“非美”的一面,它表现出来的时候,你能说它是美的吗?
当然,这些还是需要在具体事物上进行思辨,就书法而言,求“变”是书法艺术永恒追求的一个法则。王羲之的《兰亭序》中,“之”字有21种姿态,他虽然没有明确地告诉我们,却被后学广泛学习应用。
相较于草、行书笔画形态上的变化莫测,楷书却很难做到。我们知道楷书(唐楷)法度严谨,结字规范,很难有那种大幅度的“变”,只能通过细微的变化来实现。我们都知道欧阳询、颜真卿的楷书大多是左高右低,即撇高捺低,左点高有点低,而柳公权则是相反,他很多字的结构是左低右高的,这样违背“常理”的变化,依然给人以美的享受。
然后还有另外一种情况,就通过结构变化来求变,例如“秋”“秌”,“群”“羣”等字,都是为了求变。
所以说,我们没法以“雷同”来衡量一个人的书法成就,我们与其说这是一种法规,倒不如说是一个人的艺术素养。
至于“宋体”“仿宋”这些印刷体,我们之所以不认可它们,就是因为它们没有变化,不具美感。就更不能用“字无二撇”这种说法来看待了。
我是莫非,欢迎关注莫非有话说。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楷书捺笔画字体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楷书捺笔画字体的1点解答对大家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