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草书从哪种字体而来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4个相关介绍草书从哪种字体而来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五大书体出现时间?
书法艺术的世界里,评价一个书者有这样一句话:五体皆能。
很多不了解书法的人不太明白这里的“五体”指的是哪五体,今天就“五体”来给大家一一道来。
“五体”,指的是书法里的五种书体,分别是:篆书、隶书、楷书、行书、草书。
学过历史通识课的都知道中国传统书法的演变是一个漫长的历史过程,从甲骨文开始,经秦汉,历唐宋,一直到元明清现。
草书、隶书、行书、楷书是如何演化而来的?
大篆 小篆 隶书 魏碑 楷书 行书草书 从历代碑帖里都能看出每个时期字体的特征 在每个笔画里都能看出每个字体的演变过程 例如欧楷的竖弯钩 收笔是一个半圆弧线 这样的笔势就是从隶书里面演化过来的!!!等等诸多的例子就不一一列举了
谢邀!书体的演化过程大致如下:
②隶书的演变在这里要提到一个重要词汇:隶变,在由篆而隶的书体演变过程中,依靠快写、省略、***借、合并部首等篆书快写手段,破坏和肢解原有的汉字结构和用笔方式,并在变化中逐步形成自己的规律,这种变化的规律逐渐成熟和普遍运用的时候,早期的隶书就形成了;
③行书介于楷书和草书之间,是在楷书的基础上发展的,为了书写快捷而产生的书体,更具有实用性。
④楷书从汉隶演变而来,具体为汉隶—魏碑—唐楷,魏碑是不成熟的楷书,而唐楷则影响了后代很多大家。
就书体的演变过程而言,篆、隶、草这一过程没问题,而行书、楷书谁先谁后,稍有疑问。
始皇帝统一中国后,“车同轨,书同文”,用小篆统一了文字。但小篆辨识度低,又不易书写,于是在小篆的快写中隶书产生了。后来,隶书的快捷书写产生了章书,草书的早期形态。
而对于行书和楷书,有种观点认为,隶书的书写过程中,逐渐去掉了只起装饰作用而无实际意义的波捺,于是产生了楷书。而后,楷书的快写产生了行书。
而另外一种观点认为,草书产生后,由于辨识度低,于是放慢速度,便产生了行书,再放慢速度,便产生了楷书。
这两种观点都有道理。其实不管谁先谁后,从时间上看,不过几十年而已,或者可以认为,二者就是并行的。
在这里我要纠正一仲观念,楷书是学习其他字体的基础,这与字体的产生顺序无关。这是后人在总结学书规律时得出的结论。
这正如我们认字,没必要先从象形文字丶甲肯文、篆书学起,而是选择最便捷的方式。
更多文章,敬请关注千年兰亭。
汉字为什么没有从“草书”演化成字母型文字?
字母型文字就是拼音文字,而汉字从一开始就不是拼音文字,而是由象形文字发展成的表意文字,草书只是汉字形体上的简化,和拼音一点关系也没有,所以无论汉字书写形式如何变化,都不可能是拼音文字。
汉字为什么没有从“草书”演化成字母型文字?
一个重要的原因,是汉字没有演化为字母,这就是书写的格式。
中国古代的书写格式,是由上至下写。草书由上至下,笔势能够贯穿,而由左至右的横写,则无法连接。字母由左至右的书写格式能连接贯通,但由上至下便不能。
连贯很重要吗?是的。在手写的年代,书写连贯,能够快速的书写,节约大量的时间,提高办事效率。文字一步一步的简化,就是为了提高书写速度。那么现在的汉字也是由左至右的横写,为什么不变化成字母呢?前面就说过,草书横着写无法使笔势贯穿。因为造字之始,就是按竖写的格式设计的。
有人会说,日本人不是做到了,我们为什么不能?日文的确使用了草字符号做他们的文字,但并非字母。它仍然是独立的字符,和西方拉丁字母有着本质的区别。
中文横写的格式,是六十年代才开始的,五十年代以前的出版物,仍然是竖式。在六十年代,硬笔已经完全取代了毛笔,毛笔的神韵,是硬邦邦的硬笔无法体现出来的。很少有人用硬笔来写草书。草书基本上退出了大家的日常书写。识草的人,只局限在很少的一部分书法家中,怎么可能把认知度很低的字体改革为大众都不认识的字呢?当时国家正致力于扫盲,这么一改,盲没有扫成,让本来识文抓字的人又成了文盲。你说能改吗?
历史上写草书,多写半边,中国人喜完美、圆满,半边难传承,笔画更没可能。
所以***设问题不成立。日本人之所以拆了用,是以为很多年很多年以后可以骗后人:俺们日本人开始写草书的时候,中国人才开始用规规矩矩的方块字。可是,日本口语一旦与文字对照,就知道日本人用汉字,还欠缺一点什么,欠中国人一笔专利费。
一是书写的格式,二是书写的工具,三是最重要的就是汉字的内涵,一个汉字可能有多层意思,不像字母只是组合在一起才有意思。而且汉字是由会意,象形组成的,其本身就是由简单的符号开始的,当然再不会回到符号的老路上去。
1.从古至今,书法一共形成了哪些书体?
中国从古至今字体演变主要有甲骨文、金文、大篆、小篆、隶书、楷书、草书、行书8种。
1、甲骨文:又称"契文"、"甲骨卜辞"、殷墟文字或"龟甲兽骨文"。是汉字的早期形式,是现存中国王朝时期最古老的一种成熟文字。
2、金文:指铸造在殷周青铜器上的铭文,也叫钟鼎文。商周时期普遍***用。
3、大篆:西周晚期普遍***用的字体 。
4、小篆:秦始皇统一中国后(前221年),推行"书同文,车同轨",统一度量衡的政策,由丞相李斯负责,在秦国原来使用的大篆籀文的基础上,进行简化,取消其他的六国文字,创制了统一文字的汉字书写形式。
5、隶书:一般认为由篆书发展而来,字形多呈宽扁,横画长而竖画短,讲究"蚕头雁尾"、"一波三折"。
6、草书:形成于汉代,是为了书写简便在隶书基础上演变出来的。
7、楷书:我国封建社会南北魏到晋唐最为流行的一种书体。
8、行书:介于楷书与草书之间的一种书体,大约出现在东汉末年,南北魏到晋唐最为流行。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草书从哪种字体而来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草书从哪种字体而来的4点解答对大家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