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草书字体戏曲二字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1个相关介绍草书字体戏曲二字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为什么戏曲会被称为“梨园”?
在中国,人们称戏班、剧团为“梨园”,称戏曲演员为“梨园子弟”,称呼戏曲界为“梨园行”。为什么有关戏曲的都与“梨园”联在一起呢?这可追溯到唐代。
据史料记载:梨园,原是唐代帝都长安的一个地名,因唐玄宗李隆基在此教演艺人,后与戏曲艺术联系在一起,成了戏曲艺术组织和艺人的代名词。相传唐玄宗时,庚令公之子名字叫做光的,擅长霓裳羽衣舞,赐姓李氏,留在宫中教其子弟。光喜欢吃梨,故广栽梨树,因此得名梨园,后代奉以为乐之祖师爷。
据现代史学家的考证,梨园是当时***禁苑中的一个果木园。园中设有离宫别殿、酒亭、球场等,是供帝后、皇戚、贵臣宴饮游乐的场所。后来经唐玄宗李隆基的大力倡导,梨园的性质起了变化,从一个单纯的果园,演变成了唐代的一个“梨园子弟”演习歌舞的校园,成为我国历史上,第一座集音乐、舞蹈、戏曲的综合性“艺术学院”,李隆基亲任“院长”。下设有编辑和乐营将(又称魁伶)两套人马。
李隆基通晓音律,选伎部子弟在梨园受教。每当发现音律有误时,便给予指正,这些子弟号称皇帝的梨园***。宫中也经常请一些文人名士为其编撰节目,或请专门人士到梨园教习乐工,演习乐曲。
这里讲一个小插曲,李隆基喜欢演戏,尤其喜欢演丑角,皇帝演丑角有失体统,不能以真面目示人,故在脸部挂一块玉,这就是后来戏剧中丑角鼻子部位画白色的由来。据传丑角演员地位极高,连化妆都是丑角优先的,这恐怕是唐玄宗的功劳。
我国的戏曲艺术在唐代正式形成,梨园也成为我国戏剧的发源地,唐明皇也成为了旧时戏班供奉的祖师爷。直至现今,我国各民族、各地方戏曲剧种有360多种,很多剧种追溯源头都在梨园。唐玄宗时期不仅造就了一批中外闻名的文学家和诗人,在舞蹈和音乐等艺术领域里也取得了杰出的成就。在中国戏曲史上拥有重要地位的“梨园”,就产生在唐代这块沃土之中。
戏曲班子被称为为“梨园”据说是因为唐代的 李隆基( 唐玄宗, 唐明皇)酷爱歌舞,将宫廷中的歌舞伎集中在梨园,学习歌舞,戏曲,以供宫廷宴乐。除了请专门的人士来教习,还请当时有名的文人雅士为他们编撰节目,像唐朝著名的诗人 李白、 贺知章等人都为梨园编写过节目。这里成了历史上有名的集歌、舞、戏于一体的练习场所。所以戏曲班子追本溯源,称这一行业为梨园行。相传李隆基是戏曲界的祖师爷,京剧界并当作老郎神的偶像供奉,其来源亦本于此。
另,《新唐书·礼乐志十二》:“ 玄宗 既知音律,又酷爱法曲,选坐部伎子弟三百教於 梨园 ,声有误音,帝必觉而正之,号‘皇帝 梨园 ***’。宫女数百,亦为 梨园 ***,居 宜春北院 。”
唐 杜甫 《观公孙大娘***舞剑器行》序:“自高头 宜春 、 梨园 二伎坊内人,洎外供奉,晓是舞者, 圣文神武皇帝 初, 公孙 一人而已。”
唐 薛用弱 《集异记·王之涣》:“忽有 梨园 伶官十数人,登楼会讌。”
明 高启 《听教坊旧妓郭芳卿***陈氏歌》诗:“ 梨园 散尽宫槐落,天子愁多内宴稀。”
梨园,原是***禁苑,专供唐朝皇帝及王公大臣们游玩的地方,到了唐玄宗李隆基的时候,因他本人熟知音律,又酷爱此道,就经常命乐工和宫人们在梨园里排练歌舞戏曲节目,一些新谱写的乐曲也在此演奏。据说,演练人员最多时达到三百多人,时间长了,梨园变成了戏曲的代名词,唐明皇李隆基也被梨园界供奉为“祖师爷”!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草书字体戏曲二字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草书字体戏曲二字的1点解答对大家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