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楷书字体的基础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1个相关介绍楷书字体的基础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谁能说说楷书为什么是书法的基础?是哪些原因支持了这个道理?
从书法发展史角度看,先是甲骨文、金文、小篆,此后秦隶,汉简帛书之章草、八分,至汉末隶书大成,再次就是行草书,最后是楷书——自三国至唐大成。如何临学,以那个书体为基础,如果是大人,可以从自己喜欢的开始。
从学习进程来看,楷书是书法的基础是有一些道理的,俗语说:“楷如立、行如走、草如奔。”没有先学会站,怎么能走好和奔好呢?所以,先练习楷书,打好基础,这并没有什么错,楷书工整,笔划比较规范,点画清楚,结构对称明晰,学起来较容易,这就像是在打书法艺术的“地基”,把楷书作基础,学好了,再去学篆书、隶书、魏碑,而后再学行书、草书等,“立”好了,行才能好,飞起来才有样子。
是这样的道理吗?很多人是这样看的,但是,也有不同意见,这主要是从书法的演变来说的。
书法史表明,楷书起源于三国而兴盛于唐代,这即是说,楷书在唐代才开始盛行,据说,是三国钟繇创造了楷书,而当时并非楷书已经流行,当时很多人用的还是隶书;更重要的是,三国以前根本就没有楷书的概念,多数是篆书或隶书,钟繇(151年-230年 )是曹魏时期的书法家、政治家,而王羲之(303—361年)是东晋时的书法家,现在大家把王羲之称为是书圣,而书圣最受推崇的是行书,就是说,三国之前没有楷书,东晋时的行书最受后人推崇,而楷书在唐才流行,为什么要把该书当成基础呢?没有经过楷书流行阶段的东晋,却出现了中国最伟大的书法家,那么,练楷书有意义吗?
其实,楷书在唐流行之后,后来也不那么流行了,“宋人无真楷”,书法史是这么说的,“宋四家”中除了主持修建泉州洛阳桥的蔡襄的书法接近于真楷外,其余三位皆为行楷或者行书,楷书在宋并不吃香。真正让楷书吃香的是从明代开始的,科举制度官方认定的书体为“台阁体”,参加科考写文章须用楷书,因此,写好楷书才有中举的可能,受此影响,文人士大夫都善楷书,如文征明、黄道周、董其昌等,楷书都写得很棒。到了清代,科举仍继续,而“馆阁体”出现了,更加规范了楷书,读书人想要当官就必须要写好楷书,写好楷书才能当官,而这一看好楷书,或楷书吃香的观念一直延续到晚清乃至民国,现代,也还有不少认为楷书是基础。
所以,从学习方便,打基础比较容易,对于规整学习书法有益的角度看,楷书是基础,但是,不一定成书法家的就一定是从写楷书开始的,现在有一种学习书法的主张,笔者也非常赞同,那就是根据书法发展史顺序来联系书法,这便是从彩陶符号、殷墟甲骨文、青铜器上的铭文、“石鼓文”……,顺着学下来,这种建议,你赞同吗?
古人刻碑,为什么大多用楷书,因为端庄严肃,凝重沉稳,楷书还有端楷、恭楷、真楷等美称。
学习楷书能使字体端庄而稳重,能植根基,能立规矩。能练好沉着的笔力,由于写的速度慢,易于控笔把点画写的笔笔到位。
学楷书要学用笔,研究笔画写法,结构主要是研究合理的平面空间构成关系,二者不要偏废。
冯班《钝吟书要》中说:"先学间架,古人所谓结字也。间架既明,则学用笔,间架可看碑,用笔非真迹不可。结字,晋人用理,唐人用法,宋人用意。用理则从心所欲不逾矩,因晋人之理而立法,法定则字有常格,不及晋人矣,宋人用意,意在学晋人也。″
学楷书一般顺序是先练笔画,再练结构。选不失真的墨迹本研究笔画为上。研究楷书结构之法,可以看看清代书家黄自元的《间架结构九十二法帖》。
黄自元(1837一1918),字敬舆,号澹叟,湖南安化县龙塘乡人,清末书法家,实业家。清同治六年(1867年)举于乡,次年殿试列第二(榜眼),授翰林院编修。
黄自元六岁开始学书,以帖为主,遍临晋唐名家法帖。为求笔力,一直坚持悬腕作书,每天都要写几个小时。小时候己名满乡里,他精美的书法,为后来荣登皇榜立了功。
有一次,他经人推荐,为光绪帝生母书写《神道碑》,其字工稳秀雅,得到光绪帝赞赏,当即赐以"字圣″称号。
黄自元楷书《间架结构九十二法帖》,系统而科学的分析研究了楷书的结构方法,可作入门法帖。他临的欧阳询楷书《九成宫》也有参考价值。
(上图为黄自元所书《间架结构九十二法,个人浅见,仅供参考。不当之处,敬请包涵。)
楷书为什么是书法的基础?哪些原因支持这个道理?
楷书,法性多,八法概之,初学入楷,实为基本功,一般临摹正楷,从点画开始,学笔划与结体。因此一般常规观点,楷书是书法的基础。
在古人,唐代,非从正楷,而是创造楷则,一般皆从篆隶,或以晋为基础的行与楷及草而为始端,逐渐发展了精准严谨的楷书,宋代则无究楷严之则,而是于行书草书重之,曾学过唐法,尔后或因捆心有失情性,虽有褒扬唐法,並非取貌,皆放纵而驰笔。
宋四家行书之妙,为首要,米有八面出之,苏东坡文气芊芊而无踪笔意,黄庭坚长枪大戟有舞笔意,而蔡襄有了法意,苏、黄、米为一类,不守法度,求新求变,直抒胸臆;蔡襄单独为一类,其特点是虽也自纵,和三家比较,则是“中正不倚”,典重端庄,恪守法度。
元代赵孟頫初学唐宋,稍学即逝,转向晋,而创活泼的楷书。至后再无有楷则之创了。皆视唐法为宗了。
那么怎么支撑楷书为基础?容易识读,规范规矩,发展至今皆为方正字而成实用。从艺术角度,唐楷整肃方正,之美,晋楷有韵致情性美。
对于楷书,理解有不同,因此学书,有不同的切入点,一如有不少者而避唐法,直追魏晋。也有切入隶书。
在这个问题上,须有客观看待书法学习的规律,当今破法之脱,众多,创新求变者,不少。证明法性有拘人慧,艺术的真谛是自由飞翔意识,才能够书写出人性与自然谐明之作品。
楷法形成,人为而为,封建统治阶层的需要,本无法,而为了思想为一,那么排生出人之写字要极致方圆。一切事物极必反。唐法过之而失趣。不是不求字法,要意法合谐,形质与情性达到舒驰敛纵相统一。晋字高境在兹。
试想若没有唐统一鼎盛期,形成科举字律,续晋意之放纵,可有何面貌?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楷书字体的基础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楷书字体的基础的1点解答对大家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