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魏碑楷书字体集成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3个相关介绍魏碑楷书字体集成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怎样将魏碑和隶书字体融合,形成自己的风貌?魏碑和隶书融合的名书家有哪些?
谢谢悟空邀请!汉末至两晋、南北朝期间的书法有很多书体在隶楷之间,这些碑石与墨迹就是魏碑书体。如《灵庙》《郭休》《爨宝子》等。这些作品都是魏碑和隶书融合的。
在清代的赵之谦,他作过隶书和魏碑融合的创作,在意临隶书《封龙山颂》时,起笔加进了一些魏碑笔法,如横画方笔起笔、勾挑平出、作品落款中字的撇画方收笔。形成一种隶书和魏碑两种书体之间的新面貌。浑厚朴拙。落款字魏碑味多一些。
(上图为赵之谦意临《风龙山颂》碑)
隶书《封龙山颂》,东汉延熹七年立,现在河北元氏县。为著名汉碑之一。结构宽博奇崛,气宇轩昂。有阳刚之美。
上图为《封龙山颂碑》局步。个人浅见,仅供参考。不当之处,敬请包涵。
书法史上有个很有意思的现象,在隶书向楷书发展的过程中,南方的王羲之家族将其规范并发展,成为秀美典雅的楷书新体。
而在北方,书法则按自己的理解,走一条完全不同于南方的道路,形成了一种风格独特、大气雄强的书体:魏碑。
在魏碑的形成过程中,较长时间内,曾经隶书、魏碑的字体杂糅在一起。
但是,清代碑学崛起后,魏碑与隶书的融合,绝不是回归到过去隶书、魏碑杂糅的字体,而是以魏碑的笔法和笔意写隶书。
在书法中,很多理论也是在不断发展变化的。按传统理论,不能以后世的笔法写前世的书体,什么意思呢?就是不能用楷书的笔法写篆书、隶书。
但是,清代碑学崛起后,理念变了,大家爱用魏碑的笔法写篆隶,写出的字别有一番韵味。
在这方面,清代的赵之谦是其杰出代表,他的创意在于用魏碑笔意触于隶书之中,却有别于南北朝时楷隶相杂的变体书法,此创举是清代第一人。
赵之谦的篆隶基本上秉承邓石如,篆书更注重切笔直入,字形扭曲多姿。而隶书更注重燕尾收笔的飞扬之态,装饰性更强。
更多文章,敬请关注千年兰亭。
魏碑和隶书所于不同门类的字体。魏碑属于楷书范畴。艺术鼓励融化为一体,当代大家中沙孟海,陸维钏就是魏隶融为一体的代表人物。要想二合为一首先学识要达到高水平,加之用创新思路来指导探索,并且用时间来堆积表现力,惟有如此方能取得成效。之于是***水平还是书法家水准,需要造化。
写魏碑在保持字势以纵为主时,起收笔时绞转圆收即融入了隶意。写隶书时在***用横势为主的情况下起收笔时增加切笔折收即参进了魏碑意。个人喜欢写隶书时用绞起圆收,以为靠近篆法方显高古。
隶书出现在秦汉时期,汉代达到鼎盛时期,并成为官方文字,一直流传至今;魏碑出现在北魏时期,之后并没有流行起来,直到晚清康有为推崇,魏碑受到文人的重视。欲将两种不同书体融合,到目前为止,尚未看到成功的先例,因为两者差距太大,融合的可能性较小,如果,有人想进行偿試,我不反对。
魏碑是什么书体?
魏碑是楷书的一种,魏楷和晋朝楷书、唐朝楷书并称三大楷书字体。
“魏碑体”是时代的产物,它的产生和发展都伴随着社会的变革,它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当时的面貌,反映着人们审美观念的变迁,社会风气的演变。
对联书法,你喜欢哪种字体(篆书、隶书、楷书、魏碑、行书、草书)?哪种书体更好看?
春联是置于厅堂,书房,门前,梁柱之上的左右字数相等切分上下的文学书法作品。
至于使用什么样的字体来表现这种形式?除草书以外。篆书,隶书,楷书,行书,魏碑等都可以。
为什么草书不适合写对联或春联?
因为草书是书写者个人情绪和心境的一种特殊情感的艺术表达。几乎和内容无关。
张贴出来的对联不能使读者费劲去猜,弄不好会把内容歪曲曲解。另外,草书体作品不是适合所有的场合使用。
如中国的墓志铭无计其数,只有一个是用行书写的。出土以后。使后人大感费解。这么严肃悲哀的事情,怎么会用这样活泼的字体写?给人以草率的感觉。
而对联或春联的特点。是给别人看的使用者的意愿表达,这是其一。其二,对联或春联,使用的场合,环境,位置,内容的不同,对于使用的书体,也有一定的特殊要求。如殿堂,祠堂,内室,白事,适宜使用篆书,楷书,隶书,魏碑等看上去比较严肃的字体。而用于节日,庆祝,喜事的对联或春联,适宜使用行书,或行草。看上去比较活泼的字体。
总之。对联或春联的书写字体。要由具体的场合和内容来决定。不能由书写者自由为之。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魏碑楷书字体集成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魏碑楷书字体集成的3点解答对大家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