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瘦长的楷书字体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4个相关介绍瘦长的楷书字体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什么字体显瘦?
显瘦的常见字体,主要是楷书。
汉字的字体常见的分以下几种:隶书,楷书,宋体,黑体等等。其中隶书特别不显瘦,又宽又扁,而且笔画偏粗。宋铁比较匀称,方方正正,也不显瘦。黑体也是方方正正的,而且笔画粗细一样。最显瘦的字体就是楷书,而且是工整的,规范的楷书,瘦长的显瘦。
金文楷书特点?
金文的特点 商代的金文书法是在甲骨文的基础上产生的。它的字数不多,字体瘦长,笔道遒劲雄美,行气疏密有致,结构严谨,情势凝重,各有风韵。有人曾归纳为两种风格,一种是笔势雄健,形体丰腴,笔画起止多露锋芒,间有肥笔,另一种则是运笔有力,形体瘦筋,笔画多挺直,不露或少露锋芒。西周早期的金文从书体和书法风格来看,总的情势是清秀优美,笔道首尾出锋,有明显的波磔,结构严谨,行款章法自如。后期的风格凝重雄放。
楷书的特点 由隶书逐渐演变而来,更趋简化,横平竖直、规矩整齐,是字体中的楷模,所以称为楷书,一直沿用至现代。
为什么欧阳询写的《阴符经》和褚遂良写的风格很像?
个人感觉这两个碑帖风格不是很像,首先欧阳询的字非常瘦劲,险绝挺拔结构平整,疏朗字字珠玑。
而褚遂良的阴符经写的虽然比较平整但是用笔和结构与欧阳询还是有很大区别的,褚遂良的字结体更加宽博,用笔提按更为丰富较为灵动但整体来说,结体稍扁,而欧阳询的字更加瘦长。
从风格上来看,欧阳询的字处处险绝,而褚遂良的字却显得四平八稳
从用笔上看,欧阳询的字更接近于王羲之的用笔笔法取法魏晋、北碑、以及篆书隶书,而褚遂良的用笔则显得花哨,虽然显得灵动,但是比起欧来,欧阳询则显得重剑无锋,褚遂良显得灵秀。
以上是我个人的一些看法,望大家批评指正。附上欧阳询九成宫和褚遂良阴符经图片供大家比对,谢谢
首先要说的是,他们二位书家同宗同源,都学过王羲之的书法,肯定有相同的书法遗传基因。褚遂良曾学过欧阳询的楷书,他的书风受欧楷影响,有一定的相似度就不难理解了。但是还是有区别的。
(欧阳询书小楷阴符经)
欧阳询小楷阴符经,端严工整,结构紧密。处处有法,中规中矩。
(欧阳询书小楷阴符经)
褚遂良楷书飘逸灵动,线条细瘦遒丽。结构开张。书写心态是比较轻松的,自由自在的。米芾称他的书法:"九奏万舞,鹤鹭充庭,锵玉鸣铛,窈窕合度″。
(褚遂良书小楷阴符经)
清代有位书家叫王澍,康熙进士,官至吏部员外郎。学欧阳询和褚遂良楷书,致力尤深。在综合二者书体上,写出另一种风格。周倜称他:“澍摹古代名拓,四体皆工,对唐欧阳询、褚遂良两家致力尤深。″
(王澍楷书作品)
(个人浅见,仅供参考。不当之处,敬请包涵。)
在现阶段出现写欧体多于写褚的现象,是正常的书写现象,因为欧体的神、韵、律、美,比褚体显著,易于人们书写时认知书法的法,特别是书法的笔法和书法遵循的大自然法则。学习书法一定要先学习书法的法,否则会出现“竹蓝打水一场空“的现象。
学过欧,学欧容易得规矩,规则明确,严谨,一般书法家都学过。毕竟初唐时的书法,上接魏晋南北朝,有很多魏晋北碑的东西,比如二王的规矩,魏碑的特色。下启唐宋,为百代楷模,可以说没有不学的。
柳公权楷书的用笔特点?
柳公权,陕西铜川耀州区人。柳公权楷书的用笔,以骨力取胜,从柳字的点画分析,他方笔居多,出锋劲利,折笔处“骨节"明显,收笔干脆利落,处处体现了“体势劲媚"的特点。
点:方圆并用,圆点丰满,方点斩截。
竖:起笔以折锋落笔,不管是"悬针"法,还是“垂露"法,都很挺拔稳当。
撇:运笔速度较快,长撇较轻,短撇较重。
捺:此笔形态带有明显的弧形笔势,格外潇洒。
钩:此笔柳体具有独特的造型,钩在直竖垂落到底后向上回锋旋笔挑出,表现特别锐利。
折:只是在带“口" "日“的字中,有的是左边短竖向上伸,有的右边短竖向下展,显示变化。
挑:此笔都以一顿之后,转锋挑出,特别劲爽!
在楷书中,可以说柳的变化是最多的,也是最难写的!
我们都知道:人神在眼,字神在点。柳的点无疑是最精彩的!
首先柳的点都不是我们写其他书家的点来个弧形所能完成的,它逆起顿笔行笔然后顿笔提笔再回收方能完成。它或以竖着点,或以点着点,都别具一格精神十足。
我再讲一下捺:柳的捺是一波三折,逆起顿徐而行按而行顿而提,然后直出而收,力到尾逆意而收。尤其是平捺!
其它方面,前面先生讲得很全面不再重复。
谢邀!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瘦长的楷书字体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瘦长的楷书字体的4点解答对大家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