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北魏楷书字体特点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3个相关介绍北魏楷书字体特点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北魏时期的书法风格形成的原因是什么?
谢谢***。主要原因是当时社会环境的变化,佛、道之学兴旺,碑刻盛行,书写风格需也要因时因势而变化。
北魏,公元494年迁都洛阳,有一时的繁荣和稳定。经过战乱,人们希望、用佛、道之学来保平安,所以各种碑刻、墓志、造像题记、摩崖石刻到处都有,这样就需要大量的刻工字匠来完成。“魏碑”就在这样的历史背景脱颖而出。它是在隶书的基础上演变而来,成为一种新的字体,带有新的风格。
第二个原因、应该是历史发展的需要。从篆书的应用,到隶书的应用、是发展的需要;从隶书到魏碑的兴起和应用,也是发展的需要。什么是需要?快的节奏,审美观念的进步,这就是需要。如果说篆、隶还带有点“描画”的痕迹,现在的行楷已经完全没有了。
总之,北魏书法风格的形成原因是由当时的社会环境所的决定了,就像我们今天喜欢行楷一样,审美观念、快的节奏,需要改革,需要变化。
魏碑是楷书吗?为什么有人把魏碑和楷书区别看待呢?
魏碑是楷书的一种。
南北朝时,刻碑风气盛行。由于碑刻大多由民间写手写好后刻就,故风格各异,种类繁多,参差不齐,既有流传千古的名碑,但也充斥大量水平低下的碑刻。
故学魏碑一定要选择名碑。颜真卿的楷书其实也受民间书法影响较大,宽博的颜体在吸收隶书横平竖直的特点上,也从魏碑中汲取了大量营养。
现在写碑高手当首推天津孙伯翔,他在王学仲老先生指导下研习碑学,博***众长,自成一家。
更多文章,敬请关注千年兰亭。
简言之,魏碑是刀刻的碑文楷体字,楷书是用毛笔书写出来的楷体字。
由于多种原因所致,人们习惯的将魏朝的碑文楷体叫作魏碑,将唐以后的楷书字体称之为楷书。所以,在书法教学当中,只要是一提楷书,多指唐楷,用以区别于魏楷。
唐楷平稳,魏碑自由……
魏楷,是成熟于魏朝,并且逐渐规范、通行的一种书法字体类别。字体姿态万千,风格种类繁多,一帖一貌,各有千秋。
由于这种字体,多用于碑碣墓志铭文书丹(多数样稿已失),我们见到的多是碑拓,也就是说,是刀刻出来的楷体,故而叫魏碑。
其实,魏朝不单单只有碑文体楷书,也有手写的楷书,比如敦煌写经,多是毛笔小楷书法字体(字帖)。
因此,我认为,应该将魏朝的碑拓和字帖,统一称作魏楷比较确切。
魏楷,是晋、唐以后历代楷书技法之源泉。
所以,我一直主张,初学者如果练楷书,应从魏楷起步,学碑、学帖都可以,这是两条路线。或者从元代赵孟頫的小楷、中楷入门,因为,赵孟頫的书法,直接取法于魏晋,走的是正宗的老传统之路。
即使开始学唐楷打基础,当进入创作领域之后,就会发现缺少储蓄,想写出个性,总觉得心有余而力不足。所以,必须要补上魏楷这一课才行……
首先,魏碑是楷书。
魏碑书体是楷书的一个种类。因它是北魏碑刻的一种流行字体,所以书法史上被称为“魏碑”。同时它又是石刻与书法两种艺术有机结合体。
魏碑,是在汉隶的基础上逐渐演变而成的一种书体,上承汉晋,下启唐宋,是唐代楷书的先驱。
为什么人们又将它与楷书区别看待呢?这主要缘于魏碑书体处于由隶书向楷书的过渡期中,按现在人们对楷书的判断标准衡量,它还没有最后定型,楷的还不到位。正是因为尚未定型,所以魏碑在某些共同笔法和字形上,就表现出了笔画、形体和风格的千姿百态,而显得生机勃勃。
由于魏碑的用笔是在隶书的基础上形成的,用笔仍有很浓的隶书意味。进入成熟时期,楷势形成,隶味减少,用笔方圆取势,笔力矫健,结体严谨,体态自然,风格浑美!分为方笔、圆笔和方圆相兼三种类型。
学习楷书和魏碑在学习方式方法及原则上是相通相同和一致的,只是要着重关注魏碑这种楷书的个性特征深入学习。由于魏碑有浓重的石刻艺人二度创作痕迹,它的点画笔法有藏有露,方起圆收,起笔露锋,转角显棱,横弯折角,捺角重长,特色鲜明。的确不易学到家,必须悉心研习其用笔特征和由各种笔法产生的不同风格变化,才能悟出其形质与精神,心中有数,下笔有神。
既然是历史脉络的不同段落,必然就有一个因果或早晚关系。
从毛笔书写笔意看:可以讲魏碑视为汉隶向唐楷的过渡。
毕竟魏碑方笔多于圆笔,带有隶体的刚劲。但在结构上有明显与隶体有别,更多接近唐楷。
罗坤学的字可谓魏碑结构,唐楷笔意。
谢谢@千千千里马兄的邀请
魏碑当然属于楷书,它属于楷书的一个风格种类。
按照风格类型可以分为两大类,第一类是南北朝时期的碑板刻石,其中以北魏的刻石最为著名,如《张猛龙》《张黑女墓志》等等,又称为“魏碑”。
第二类是我们比较常见的唐代的楷书,也就是“唐楷”,唐代以后,除了苏东坡和赵孟頫,在楷书上面有建树的书法家寥寥。但元代、明代和清代的小楷还是很有成就的。
如果说,唐代的楷书是楷书的成熟时期,那么魏碑就属于半成熟的楷书,因为楷书是由隶书演变而来,这个过程其实也是非常的漫长的,不是一蹴而就的,而魏碑就是其演变过程中的产物。
它虽然是楷书,但是很多的魏碑还有明显的隶书的笔意,与唐代的楷书风格并不一样,少了一点严谨和自己,多了一点粗犷和古朴。
这是很多人把魏碑和楷书分别来看待的主要原因。因为在大多数人眼里,楷书就是指的唐楷。我们今天所用的打印体,虽说叫“宋体字”,也是从唐代楷书演变而来。
所以,由于魏碑和唐楷时代不同、风格也不同,把二者分开来看也是很正常的,也有利于大家区分。
魏碑有什么特点?在书法史上有什么意义?
魏碑指南北朝时期(公元420-588年)北朝的碑刻书法作品。现存的魏碑书体都是楷书,因此有时也把这些楷书碑刻作品称为“魏楷”。
魏碑原本也称北碑,在北朝相继的各个王朝中以北魏的立国时间最长,后来就用“魏碑”来指称包括东魏、西魏、北齐和北周在内的整个北朝的碑刻书法作品。这些碑刻作品主要是以“石碑”、“墓志铭”、“摩崖”和“造像记”的形式存在的。
魏碑的特点:
1、横画和捺画保持隶书的特点,常伸展到字形边界或超出边界;
2、字形与隶书相比呈扁方形;
3、突出的特点是撇捺向两侧伸展,收笔前的粗顿以及抬峰,使整个字形厚重稳健略显飞扬,规则中正而有动态,颇具审美价值。结体方严,笔画沉着,变化多端。
魏碑是汉文化与北方少数民族文化融合后产生的奇特书体,属于楷书不完全成熟期的书法。正因为不完全成熟,才表现出自然质朴、雄伟粗犷的美。
魏碑在书法史上的意义:
魏碑在书法史上举足轻重,上承汉晋,下启唐宋,在中国书法史上地位尤殊。此时书法是一种承前启后,继往开来,它具有独特的艺术风格。
北魏时期是隶书向楷书过渡的主要时期,形成了一种风格独特的楷书“魏碑体”。同时,它的形成与发展也不是一蹴而就,交织着政治历史文化的变迁。
魏碑是汉隶与楷书的中间环节,说到这里,不得不说隶书的重要性。隶书相传为秦时程邈所创,此时的隶书称为秦隶。经过两汉的传承与发展,隶书历经四百年左右的风霜雪雨,承载了中华文化,为传承文化贡献了力量。说它重要就是因为草书、行书的创造全是以隶书为基底开始的。楷书呢比这些书体都晚,它的开创与成熟是以隶书、草书、行书为基底为借鉴,到了三国时期钟繇的手里才算真正成熟,但还有明显的隶意。这个真相我真的不吐不快,也许和您的认识完全背离,可是,这就是真相。
魏碑呢就是在北朝时期盛行的书体,它是对隶书的一次变革和加工。出现魏碑体也是历史的必然,根本原因是隶书经过四百多年的发展历程已经非常成功地成为了官方文字。但是汉末三国时期群雄四起,汉朝的灭亡这个政治因素影响了文化的发展,中原文化发达文字比较统一,但是四周蛮夷狄戎就比较滞后,因此汉隶向魏碑演进的过程会出现各种各样的参差不齐的字形变化!比如东北的《好大王碑》表现了简单的稚拙朴实,而东南江苏的《天发神谶碑》又表现出了劲健奇伟的瑰丽风格,云南曲靖的二爨又是端庄古朴、巧拙兼具的风格。西南四川铁山摩崖呢又是笔画圆劲凝重,结构疏朗的风格。陕西的《石门铭》又很成熟,开张奇崛,苍劲凝练与江苏镇江的《瘗鹤铭》笔法有相类似之处。
虽然魏碑书法风格多样,但是整体上也有一些最突出的特点:第一是明显带有隶意,有的甚至是篆隶笔意兼而有之。第二是因为大都刻于摩崖石碑上,故方笔多而圆笔少,表现出劲健雄强的气息。第三是稚拙朴茂的魏碑书法较多,结体疏朗的也多。
作为一种过渡性书体,魏碑在主流文化发展演变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为法度严谨的楷书的成熟提供了借鉴经验。它的笔画波磔,线条的设计比隶书更加讲究,在笔法上有了新的突破。虽然魏碑的载体多是摩崖石刻,墓碑墓志铭,千百年来要么风雨相伴,要么鬼狐神仙相伴,但是其艺术魅力却总是让历代书法家们魂牵梦萦。早在宋代欧阳修、赵明诚、黄伯思等人就已经对它作了一些研究。明清时期更多地受到了书法家及学者们的关注,尤其是康有为、赵之谦等人,硬是将北碑推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所以在清代魏碑书法成了突破宋代以来柔弱书风的利器!最大的贡献是赵之谦、金农、李方膺、吴昌硕等人竟然将其笔法用在了[_a***_]、绘画艺术领域,大有席卷天下之势。
今天,魏碑书法的大家时有出现,曾伯翔、李代煊等又将其作为一生主攻,***众多,又繁荣了地方书法文化!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北魏楷书字体特点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北魏楷书字体特点的3点解答对大家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