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何绍基楷书手机字体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1个相关介绍何绍基楷书手机字体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黄自元楷书非常不错了,为什么远远不如何绍基的有名?难道何绍基的名是虚名吗?
历史上有太多的黄自元,但是何绍基只有一个。
谢谢邀请,黄自元和何绍基都是清代的著名书法家,但是无论在影响力、名气和水平上,黄自元都要远远落后于何绍基。
1、黄自元的主要书法风格,我们很多人都熟悉,就是楷书,一种结构非常标准、优美的楷书,主要取法自唐代的欧阳询,还有一点颜体的味道,这种书法在当今看来肯定是很好了,在当今成名成家是没有问题的。
关键的是他处于一个科举的时代,这样一个考试制度,对于毛笔书法的要求是非常高的,几乎所有的参加考试的考生都能够写出一手漂亮的楷书,写的标准和漂亮应该是当时的最低要求吧,这种书体谈不上太多的艺术性,只能说写的标准。
黄自元楷书《陋室铭》局部
2、而何绍基就不一样了,他是一个创新者,敢于开天下之先,他擅长楷书、魏碑、行书、草书、隶书、篆书等五种书体,更为厉害的是他能够打通五种书体之间的关系,各种字体时间相互影响,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风格。这种学习书法的方式直接影响影响了后世对于学习书法的认知,是具有开创性的,是***级的,实际上,何绍基也被评为“清代书法第一人”。
3、清朝是一个尚“变”的时代,受到西方思想的影响,无论在文化、政治以及社会风气上都受到西方以及日本的很大影响,各个方面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书法上也不例外,首先是“考据学”在民间在逐步兴起,探访名碑石刻的人越来越多,碑学书法开始逐渐的兴盛起来。
以前不被重视的隶书碑版、魏碑石刻、造像题记等等开始被书法家重视,大家开始找到了一种新的题材进行书写,并且从中获得灵感,而何绍基就是早期开始研究学习汉魏碑刻的著名书法家,对于汉代的隶书尤其是《张迁碑》,他下过很大的功夫,一生对《张迁碑》通临无数次。
何绍基隶书作品
他对于魏碑,尤其是《张黑女墓志》爱不释手,《张黑女墓志》存世唯一的拓本也在他的手里,据他自己说,有时候会写的汗流浃背。
4、帖学在清代逐渐开始衰落,以王羲之为主的帖学,受馆阁体的影响,到了清代逐渐式微,有开创性的帖学大家越来越少,整个社会的书法也越写越弱,书坛也需要一股振奋的力量,而何绍基学习颜真卿的行书以及魏碑书法,形成了自己异于常人的书法风格,给书法带来了新的希望,找到了新的方向,但从这一点来看,他被称为***也是理所当然的。
书法到了清代,发展的趋势呈现出多头化倾向,一改唐宋元明几代书法字体相对稀少的局面。篆字,隶书,魏碑,及草行楷书互不示弱,从书体的类型上看,可以说是多彩纷呈,齐头并进,而何绍基正是这个发展时期的典型代表人物。
尽管清朝书家高手众多,但像何绍基这样比较全面的书家还是很少见,何绍基的书法多样化以及在诗歌对联上的创作能力不仅在清朝屈指可数,就是与前几朝的书法名家相比
也颇具优势,他在书法和文学方面上展现的天赋及灵性几乎无人可比,在把前人古碑帖巧妙地融入自己风格方面他做的更加成功,所以其对近现代书坛一直有着举足轻重的影响,书体上的多样化,书写形式上的新颖性和原创性,书法理论及教学的广泛性,这些都是他大名至今仍然传流不衰的重要原因。
一个好的书法家作品一定是紧跟时代脉搏,也一定会被当时的人们所喜爱和收藏,我们从现存的何绍基存世作品中可以看到端倪。
目前经拍卖机构和各博物馆收藏的作品大概在一百五十件套左右,其中诗册,诗稿,行书手札,各种隶书,篆书,行书,楷书,五言,六言,七言,八言联句等等形式的书法作品,五花八门多种多样。我们今天透过其大量的作品可以感受到昔日这些作品对清代书坛的巨大冲击力,其惊人的作品存世数量也侧面真实的反映了当时人们的喜爱程度,从上述情况来看,很多人把何绍基稱为“清代书法第一人”还是有一定道理的。
黄自元尽管是楷书高手,但从整体实力来说还是稍逊一筹,流世作品太少,字体单一和文学创作上的一般化使其影响力受到了限制。他自身所具有的实力注定其只能排在清代名家的第二梯队中,其仅仅靠一手漂亮的楷书要在清代高手如云的情况下脱颖而出显然不太可能,所以其名气远远不如何绍基也就实属情况正常了。
选自杨半撰书【中国书法临摹创作全集】
(清代卷,沈曾植专辑)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何绍基楷书手机字体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何绍基楷书手机字体的1点解答对大家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