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丑字的草书字体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1个相关介绍丑字的草书字体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有没有哪位古人写字比较丑,还流传到现在?
要说到古人流传到现在的“丑书”,清朝的郑夑(郑板桥),系“杨州八怪”代表人物之一,被称之为诗、书、画“三绝”。他的画,在当时就颇有知名度,而且在当时就有人出重金(一千两银子收购)。
至于郑板桥的书法,虽然不能与其画相提并论,但风格却颇为独特,由篆、隶、楷、行书糅合而成,被后让称之为“乱石铺街”,也被后人称之为“六分半书”,也被一些后人称之为清朝“丑书”的代表人物 。
但笔者认为,把清朝郑板桥的书法称之为“丑书”,似乎名不副实,尽管郑板桥的书法风格比较独特,但无论是从其书法的篇章结构,还是从其字的结构看,均比较规范,而且其书法也相对比较易识,易认。
先看图!
先不说书法家是谁,看字,您觉得咋样?用现代的眼光看,是不是有点丑?
一张图不过瘾,再看一张照片✔
是不是有丑书的气质?其实,这是连应八次乡试都名落孙山,终身不得志于功名的徐渭所书。徐渭,初字文清,改字文长,号天池山人、青藤居士,山阴(今浙江省绍兴)人。天资聪颖,二十岁考取山阴秀才。
徐渭的书法与沉闷的明代前期书坛对比显得格外突出。
再看一张✔
其实,城市书画小编觉得徐渭的书法艺术性很高的,功力非凡,用笔、用墨、章法都很有水准,超凡脱俗,只是字形偏丑了一点,但不怪异,出乎意料却又在意料之中✔
古人写的丑的字当然有,不过很多都被历史的大浪淘沙给淘汰掉了,现在能见到的反而不多。列举一些如下:
这个是唐朝时期一个敦煌残纸,唐朝十分推崇王羲之王献之父子的书法,学《兰亭序》的很多,这个残纸估计就是某个人想临摹兰亭序,不好看。
上图右边的小字,是左边图画的注释。
这个像是在练字,看来方法与我们现在的方法一样,重复,不断重复。
雇人抄的佛经,大概也是唐朝时期的,这字水平也很一般。
“今天高兴,写个兰亭序。”第一行还没写完,实在写不下去了——丑的自己都看不进去了。
敦煌曲子词,这也顶多是个抄字的水平。
也是唐朝的曲子词,不好看。
这个不知道写的什么,章法也很奇怪。
古代"丑书"流传至今是有的,但古人的丑与现在的丑不可同日而语,是有传统文化底蕴,和书***底,是美极致丑,也有天真烂漫无邪之纯朴,才得以流传至今,否则早就被淘汰了。
一 比如距离我们最近的郑板桥(1693-1765)。即清雍正,乾隆时期。郑板桥是清代名士中最有个性的一位。他的绘画清朗峭奇,苍劲洒脱。
他的书法前无古人,后无来者,古拙遒劲,沉雄谲诡,将真、草、隶、篆熔于炉,自称“六分半书”,指的是不足八分,另一分半乃行楷、篆法、画意,有自我解嘲之意.
他的笔法和书法结体来自于他的苦习,初学颜真卿,后又跨越到欧阳询,也为应试专研馆阁体,晚年又辅之以黄庭坚,使书法能较好地适应自己的心境和神韵 。
他时常在扬州街头漫步,看到孩子在街道着倒铁钉抓石子的游戏。郑板桥望之入神,于是在他的书法中呈现出"铁钉横斜"、"乱石铺街"的独有创新。
二 还有徐渭。徐渭实际上是一位神经敏感又频遭磨难的,双重冲击的天才艺术家。
对于美丑每个人的观点不一样啊,同样一幅书法作品有人觉得很丑,有人可能觉得很美,这个可能就和看人一样,同样一个女生可能有人觉得是美女,有人可能就觉得丑。
不过书法总有它的审美标准,这个审美标准不仅仅是字的形状好看,还有很多的因素,比如取法、格调、用笔、气韵等等,这个比较玄,如果没有学习过书法是看不出来的,就像一个女生可能不是美女,但是很有气质,或者是身材非常好,或者是腹有诗书气自华,或者是心地非常的善良,或者是很有才艺,或者很可爱,总之不能单看外表。
要是非要单从外表来看,确实有不少历史上的书法大家或者经典的作品写的不好看。
颜真卿祭侄文稿局部
比如唐代颜真卿的行书很多人就觉得很丑,虽然他的行书还被誉为天下第二行书,如他的《争座位帖》、《祭侄文稿》。
唐末五代有一位书法家叫杨凝式,他的书法是学习颜真卿的,有些作品写的漂亮,如《韭花帖》,有一些就写的很丑,如《卢鸿草堂十志图拔》。
卢鸿草堂十志图拔
“宋四家”不能说丑,也不能说是漂亮,单从字体的长相上来看,肯定是不如元代的赵孟頫的书法。元代的杨维桢写的“粗头乱服”也不是很好看。
黄庭坚的大字书法
明代的徐渭自己曾经多次***,好像有精神问题,写起字来也是随性而为,结构并不漂亮。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丑字的草书字体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丑字的草书字体的1点解答对大家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