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小篆字体陋室铭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2个相关介绍小篆字体陋室铭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石鼓文、小篆可同时练习吗?
石鼓文是从大篆向小篆过渡的一种文字。它是春秋战国时期,秦国刻于十个鼓形石块上的文字。小篆,是在秦篆基础上删繁就简,便于书写,并且是作为全国统一通行的文字。在学习的时候,最好是两种同时一起学,对文字的沿革变迁,会有一个直接的了解。
小篆和石鼓文,都是刻于石上的文字。除了形体的差异外,并不存在笔法方面的问题。毛笔的出现,是在战国末年,由秦国大将蒙恬,受战马在战场上,染满鲜血的马尾拖在地上的血痕启发,发明了毛笔。在这以前,写字是以硬物蘸漆书写,十分的缓慢。石鼓文和小篆,同时练习,就好比是楷书中的繁体与简体字一样的关系。如果在写简化字的同时,一起把繁体字也认识了。并不会有繁体字一种笔法,简化字一种笔法的差异。
石鼓文和小篆,就是繁体与简化的关系。不但可以一起练,而且是必须一起练。这对系统的学习篆书,就不会学了一种,却不识另外一种的尴尬
本人从十岁开始练习石鼓文,至今学了四十多年,也算是有点体会的说~直接练石鼓文。
如果说石鼓文具有书写性的话,那么小篆体就是描写了。而且更关健的是,小篆体在成文时所组建的空间有缺陷,那就是平衡与轻重失调现象。这对初学者来讲,一般是没法理解的。
如图,红点处皆是整个画面中的不谐之处,也是书写小篆时的常见问题。
石鼓文不但能追溯到书画同源的文脉,而且非常符合人体的自然书写性。因为石鼓文的字体结构从一开始就给了书写者的创作空间,字体可大可小,线条的流畅变化只要确保相对的稳定性就自然而成立。如图
当理解并掌握了石鼓籀文笔法与结字规则后,你一定会很轻松的应对并处理好小篆体的空间平衡关系。如下图就是本人用石鼓籀文笔意书写的小篆体《陋室铭》
这种线条还可以直接入画……
如果是初学书法,我不赞成同时练习石鼓文和小篆,如果是有一定书法基础,我觉得同时练习问题不大。
石鼓文是小篆产生之前的秦系文字,是大篆向小篆过渡的字体,和秦始皇统一中国后的秦小篆十分接近。
吴昌硕一生临习石鼓文不辍,不同时期显示出不同风格,可以说,他将石鼓文和小篆比较好地融为一体。
顺便说一下,石鼓文刻在十个大小不等的鼓形圆石上,现存三百多字。其产生的原因不明,直到唐初才被从陕西凤翔出土。
更多文章,敬请关注千年兰亭。
谢谢邀请,也谢谢你的提问。实际上篆书系统是一体的,只是有古今之别而已。
《石鼓文》唐代发现,已经很多大学者都不好辨认了。大文学家韩愈就非常感叹《石鼓文》不但文章不好读,文字也不认识。
现代学者已经考证,《石鼓文》是战国早期的秦国文字。由于秦国保持了周朝的文字规范,所以与秦始皇统一中国以后的小篆没有太大的区别。
因为小篆就是依据秦国的书写规范统一六国文字的。所以,《石鼓文》与小篆,也是非常接近的书法。
既然学习篆书,那么,石鼓文与小篆是可以同时学习的。
篆书两个问题。一个是字法,就是结体,一个是章法。《石鼓文》的字法比较圆润古朴,小篆简化流畅。
学习的时候把字法和章法结合起来,注意各自的一些特点。
大家好,我是景行书苑。
我愿意就书法学习的一些体会与大家交流,欢迎关注。
对于小篆与石鼓文可不可以一起学习的问题,我想就我的一点认识,结合自己的学习来谈一谈。
首先书法学习是一个长期的过程,我们的学习要有一个规划。大多数学习者都认可,书法学习开始要专,然后要博。也就是说,初学最好要选取一个法帖深入进去。到学习一段时间后,则要广泛涉猎。
那么小篆本身就是一个不小的范畴,我们学习小篆的经典法帖按朝代分有秦篆,汉篆,唐篆,清篆等。每个朝代的又有一些代表作品。而《石鼓文》作为从大篆向小篆过渡的书体,还是具有一些自身的特点。
书法“在水一方”用哪种书体写出来才好看?
【麓风轩】书法公益课堂,写字经验分享
内容决定形式,创作一幅书法作品,用哪一种书体,用什么风格一般与所书写的内容有关,尽量能最好体现内容所表现的意境。
“在水一方”,出自《诗经》,“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在水一方。”又经过琼瑶电视剧和邓丽君等人歌曲的演绎,“碧草苍苍,白雾茫茫,有位佳人,在水一方......”,这个词造早已家喻户晓。
诗句当中,通过事实虚化、意象空灵、整体象征的手段,将并非现实的人事,抒写诗人怅然若失而又热烈企慕友人的心境,给人以无限的遐想,这个词因此也深受众人喜爱。
分析了以上背景,那么再来书写“在水一方”时,我们尽量选择能够体现空灵、令人遐想的字体与风格来表现:
(宋 · 赵构 · 养生论卷)
谢谢邀请!
在水一方:出自《诗经.囯风.秦风》的《蒹葭》。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
何谓***,在水一方。
溯洄从之,道阻且长。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
对于书法“在水一方”四个字用哪种书体写出来好看这个问题,我的观点是:用汉隶写出来比其它书体好看。
上图为隶书“在”字。在,就是“在水一方”的在。这个字取法东汉时期的《曹全碑》。中锋用笔,逆入平出,横平竖直,体势开张,飘逸灵动,内收外放。好看!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小篆字体陋室铭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小篆字体陋室铭的2点解答对大家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