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为何楷书有字体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3个相关介绍为何楷书有字体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楷书是怎么形成的?
楷书又叫“正书”,出现在东汉时期,六朝时字形进一步发展完善,唐代走向成熟。因字体方正、笔画平直,可作楷模文字而得名。楷书是隶书的简化,它对隶书的改变体现在两个方面:其一,改弯为钩;其二,改波折为直笔。
钩并不妨碍楷书的形体完整,反而能增加它的力度;直笔代替波折,便于书写,省却了许多麻烦。尽管如此,隶书的符号性质,它的间架结构、笔法笔意都被楷书继承下来。隶书经改良而为楷书后,字体的美感主要从笔力和个性特色中体现出来,利于书法艺术的进一步发展。
为何古人写楷书都有隶书遗风?
明代张绅《书法通释》云:“古无‘真书’之称,后人谓之正书、楷书者,盖即隶书也(即隶楷),但自钟繇以后,二王变体,世人谓之‘真书’。”《宣和书谱》称:“在汉建初有王次仲者,始以隶字作楷法。所谓楷法者,今之正书也。人既便之,世遂行焉。于是西汉之末,隶字石刻间染为正书。降及三国钟繇,乃有《贺克捷表》,备尽法度,为正书之祖。”由此可见,汉代隶书逐步发展定型,成为占统治地位的书体,并由此派生出了楷书体,所以古人写楷书带有隶书遗风就不足为奇了。
我来回答几句吧。
首先要知道什么是隶意?按我理解,隶意应该指隶书的影子吧,也就是蚕头燕尾。
第二是古人要看古到什么时候。唐朝颜真卿的楷书还有蚕头但没有燕尾,柳公权的楷书就基本上没有蚕头燕尾,也就可以说没有隶意了。
第三是现在很多人写字也会有隶意的情况,为什么一定要古人才有呢?
对于古人写的楷书都有隶书的遗风这个问题,应该用一定的时间段来回答。我们都知道楷书是隶书演变而来的,因为隶书是我国书法史关键的纽带,上联小篆,下系楷书。当然,在清代中期以后楷书几乎就没有了隶书的影子。那么楷书与隶书的转折点在哪里呢?下面用我知道的一些知识分享给大家,也不知道对错,请朋友们点评。
在魏晋后期,楷书迅速形成和发展,隶书虽然没有被废弃,但变化不多而出现了一个较长的沉寂期。在这个时期,唐代兴起,也是隶书与楷书的过渡期,这个时期的楷书的字体都有隶书的影子。
唐代初期的书法大家欧阳询,他可以说是隋,唐两代人,在隋代欧阳询的书法享有较高的声誉,到了唐代,年近古稀的欧阳询还在“宏文馆教授书法。欧阳询的书法由于熔铸了汉隶和晋代楷书的特点。著名的【欧体】有很浓的隶书遗风。
唐代第二位书法大家颜真卿,:其楷书端庄雄伟,气势开张,世称“颜体”,有他独特的风格和笔法。他所留下的碑帖很多,后世的书法家认为从他的一些碑帖中可以找到“圆笔”的痕迹,和其他书法家的“方笔”不同。在他的作品中,隶书的遗风越来越少了
世界上的古老文字,为何只有汉字使用至今,并成为艺术?
1.中国较早形成了大一统的格局。
秦灭六国之后,统一文字和加强中央集权,奠定数千年的国家统一和民族融合的基础,使汉字得到了统一和普及,进一步加速了汉字向笔画化和抽象化发展,偏于书写和识记。
2.中国优越的地理条件。
在中国文明漫长的发展历程中,只有北部的游牧民族和南部的蛮夷有能力威胁中原***的封建统治,但这些游牧民族本就缺少系统的汉字文化或者并没有汉字简捷。久而久之则会融入汉字甚至逐渐消亡。
3.人们对汉文字的不断优化和研究。
人们对汉字的研究自先秦时代就开始了。著名的就有李斯的《仓颉篇》,东汉许慎总结前人成就,写成《说文解字》一书,分析了汉字的六种结构:象形、指事、会意、形声、转注、***借。说明当时人们已经对汉字有非常系统和全面的认识。
4.中国人的优秀品质
汉字自图画和符号文字发展而来,形成独具特色的方块字,这并不是偶然。这离不开中国人重实际,善思考和包容万物的实用精神。如“日、月、水、马”等字都是自然获得灵感,具有写实性。会意字也会注重具体事物表达意义,如“家”就是屋子里有猪,象征有一定的私有财产。
5.新中国汉字的拼音方案
新中国成立后,正式公布了汉语拼音方案,形成了帮助学习汉语、汉字和推广普通话的注音工具,促进了我国文字在识字教育、型号编写、资料检索、通信技术和信息处理。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为何楷书有字体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为何楷书有字体的3点解答对大家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