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楷书那的字体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3个相关介绍楷书那的字体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这书法是什么字体?
五味杂陈吧,挺有趣的。每个字都包含了:颜柳欧各种体,竖弯钩有颜真卿味道,有的笔画内凹是欧体,笔画瘦劲有点柳体意思,结体上紧下松有点小篆意味。
感觉到你有书法艺术潜质,能吸收各家特长并能使用这些,建议跨出楷书范畴,临习古隶书,应该可以自成一家。当然这会很辛苦。
这是什么字体?
一、这幅作品字体为隶书。
二、这幅作品特点:
2、大多数字起笔蚕头收笔燕尾。这是是隶书上的经典特点,“蚕头”即在起笔或逆锋的用笔过程中,同时将起笔过程所形成的笔画外形写成一种近似蚕头的形状。“燕尾”,即在收笔处按笔后向右上方斜向挑笔出锋。
3、化圆为方,化弧为直。作品中一些字遵循了隶书的这一特点,整个字看起来好看又舒服。
《曹全碑》
三、隶书小贴士:
隶书为秦书八体之一,是汉字中常见的一种庄重的字体风格,它由篆书发展而来,字形多呈宽扁,横画长而竖画短,讲究“蚕头燕尾”、“一波三折”。 据相关资料显示隶书始创于秦朝,对后世书法有不可小觑的影响,书法界有“汉隶唐楷”之称。说到“唐楷”,隶书与楷书之间有区别,楷书的特点是字画横平竖直,结构紧凑,气势流畅,形体优美。历史上的书法家有不少精品传世。比如《曹全碑》、《张迁碑》、《华山庙碑》等。
《曹全碑》
《张迁碑》
我们经常见到和学习的多为汉隶,汉代的隶书是隶书发展的一个高峰期。隶书在汉代的不同时期呈现不同的面貌,除汉隶外隶书还有秦隶,从名字我们就可以知道它的起源是在什么时候。
隶书是经由篆书转化而来的,在古代记录过程中,随着需要记录的事情越来越多,越来越复杂,篆书书写起来费时间,所以不能满足当时人们的需求,人们开始加快了篆书的书写,开始了隶变,于是就逐渐产生了隶书。
隶书字形多呈现宽扁,横画普遍比竖画要长,横画一波三折,呈蚕头燕尾,这是隶书最具代表性的特征。
汉隶最代表的隶书碑刻有《石门颂》,《史晨碑》,《礼器碑》,《曹全碑》,《张迁碑》等。感兴趣的话你可以从网上找到它们各自的图片来进行对比。
印章我们通常来讲都是刻篆书的字体,因为篆书的字形细长,笔画弧度优美,线条粗细均匀,适合在石头上来进行表现。元时期的元押印开始出现了在石头上刻制楷书字体,并刻一些图案。
这种像汉字又不是汉字的文字,是哪里的文字?
是西夏文字,整体全部被俄罗斯国家博物馆收藏,我国有一个姓金的研究人员认识,说要查看全部资料还要去俄罗斯用照像机,一页一页的拍下来,才能带到国内来研究。
敦煌莫高窟的文物是1908年被英国人用及低的价格在王和尚手里买去,后来日本人也去敦煌莫高窟藏经洞***文物。再后来俄罗斯人就到西夏王陵遗址把西夏时期的文学盗挖出来带回去了俄罗斯。
西夏文,又名河西字、番文等。 是党项人李元昊称帝前,命大臣野利荣仁创制。 是记录党项族语言的民族文字。并在西夏境内作为国字广泛流传。1227年蒙古灭亡西夏。之后随着党项族逐渐消亡,西夏文也称了死文字。
由于元代未修西夏史,文献记载的缺乏。使西夏的历史和文化面貌十分模糊。直至20世纪初,以科兹洛夫为首的一只俄国探险队,分别在在1908年、1909年在黑水城遗址大量的西夏文文献和其他文物,并席卷而走,至今仍藏在俄罗斯科学院东方研究所和冬宫博物馆。其中西夏文文献有20万面之巨。1914年,英国人斯坦因也在黑水城发掘大量的西夏文文献和文物,现文献藏于英国国家图书馆,文物则藏于英国国家博物馆。法国人伯希和也从敦煌掘走一大批西夏文文献和文物。瑞典人斯文赫定、日本人大谷光瑞先后都从中国获得数量不等的西夏文献。
1917年在灵武县发现共约8000面的西夏文献,其中大部分藏于中国国家图书馆,另一部分藏于故宫博物院,一部分流失至日本。1940年代,张大千在莫高窟北区发现一批西夏文献,后流失国外,先分别藏于日本天理图书馆和美国普林斯顿大学葛思德图书馆。
此后又在内蒙古、甘肃、宁夏等地零星发现一些西夏文献。
西夏文属于表意体系的方块字,共有六千多字。因是仿汉字而制,多由横、竖、撇、点、捺等笔画构成,斜笔较多,四角匀称,字体饱满。笔画多在十画上下,笔画顺序和书写方式与汉字相同。西夏文书写也分楷书、行书、草书、篆书。楷书用于刻印和工整的抄写,行书和草书用于手写,篆书仅见于碑额和印章。
西夏文可分为单纯字和合体字两大类。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楷书那的字体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楷书那的字体的3点解答对大家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