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楷书早期字体特点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3个相关介绍楷书早期字体特点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楷书的历史?
楷书,字体名,也叫正楷、真书、正书、小楷。由隶书逐渐演变而来,更趋简化,横平竖直。《辞海》书中解释说它“形体方正,笔画平直,可作楷模”。这种汉字字体端正,就是现代通行的汉字手写正体字。
楷书也是一种官名。《新唐书·百官志二》书中记中书省史馆有楷书二十人,写国史楷书十八人。楷书作为官名也称作楷书手,掌缮写之事,在同一机构中并置,因具体分工有所不同。《通典·职官二十二》记楷书手为流外勋品官。宋代无楷书手之称,惟称楷书
隋唐以前楷书不是书法的基础,而今大多人认为楷书是,为什么?请说明一下?
首先感谢大家热情回答:
的确,这是一有争议的命题,主要是想和大家共同探讨一下不同观点,同时,也谈一下自己拙见。
中华文字不自觉的成为了书法艺术,篆、隶、楷、行、草五体,无不丰富人们的思想内函,书法艺术的魅力,给人以审美向上的学习精神,使我国传统的书法艺术得以发扬光大,继承发展。
就隨、唐以前的汉字习作而言,无论是公办学堂,还是私塾教书的地方,先生们教学主要以篆、隶书体为主,篆隶也是官方的通用书体,当时的公文、告示也是以篆、隶书给人们传递信息的;所以,隨唐以前楷书并不是书法的基础。
汉字在历史长期发展过程中,不断的在演变和出新,自唐代以来,出现欧、颜、柳、赵等一些楷书大家,之后楷书字体已经成为了学堂教书的主流,特别是当今,我们每个人初学写字,老师教的也是横平竖直,是楷书的基本写法,而且每个人具掌握楷书的偏旁部首和结构布白,这是我们共同特有的基础条件,在此基础上,难道我们学书法还要另开炉灶舍近求远吗。
且不说楷书点画比篆隶丰富,用笔严谨。就当今学书法而论,何种书体是书法的基础,争议也是颇多,但学书要“因时而宜”,“因时而宜”,“因时而宜”,自身基础是首要。
当然,学书是个人的基础训练,书学何体,学谁的法帖,由自己而定,别人没资格指手划脚,也无权其左右,自已喜欢的,是最好的,在此只不过就事叙事,谈一下自已的观点罢了。
一管之见,谢谢阅读。
谢谢邀请!
对于什么书法的基础?我想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说。
第一、书法的基础问题是人们经常讨论的话题。对于书法基础的认识也各执其说。但很多人认为楷书是书法的基础,究其原由,大概是从古人所说:“欲学草书,先通楷书”那里得来的。古人这句话的意思是:如果要学草书,必须要首先通晓楷书的法理。从实践的意义上看,这句话说的非常对。但这句话指的是学楷与学行草的一种递进关系,是一种由一及二的逻辑关系,并不是说的基础的问题。
第二、“楷书写好了,才算基础好”的说法也非常偏颇。如照此来说,写《毛公鼎》、《散氏盘》者是不是没有书法基础呢?那时候的人根本就不知道楷为何物。显然,这样的说法也是不科学的。
第三、在实践过程中我们发现,楷书写好的行草书未必就写好。行草写得好的人,楷书未必也写得很好。还有,有的人欧楷写的好,但颜楷、赵楷都能写好。无论何种字体,都有各自本身的内在规律与方法法则。
第四、不同的字体与书体的基础是不同的,篆书隶书楷书属于静态字体,在笔法与结字的功力上要求比较严格,更讲究笔法的精确性和稳定性,对行气,、章法、墨法的要求次之。行草书则讲求笔法字形的变异性和灵活性,讲求行气、章法的节奏性、通畅性和和谐性,讲求墨色的层次韵律。
因此,我们可以这样认为,篆书有篆书的基础,楷书有楷书的基础,隶书有隶书的基础,行草书有行草书的基础。
那什么是书法的基础呢?应该是书家各种技巧能力的综合能力。即是驾驭毛笔的能力、驾驭字形的能力、驾驭墨法的能力、驾驭行气、章法的能力。简而言之,书法的基础是:“书写者驾驭笔法、墨法、章法技巧水准的综合的能力”。
王羲之的蘭亭序,我们叫真书,而不是楷书。真书是由隶书演变而来,写时得心应手,称之为真正的书法,笔法流畅,字体生动。
由于书法经历了几千年的演变,颜柳欧趙等大家。加上科举考试的推行。楷书得到推广。我上学时老师讲,学书法需从楷书入手,现在满大街的广告招牌,更是以楷书为多,便于认识,字体功整,最主要的是历史演变。
学书法不是所有人都从楷书入手,汉隶好,有个性,该收就收该放就放,艺术性很的字体,能最有效的练习腕力,指力,从而段练收放得当的功力。
嬴州頓首
已亥仲夏之月
书法演变过程依次为:甲骨文,金文,石刻文,篆书,隶书,行书,草书,楷书。楷书出现的时期较晚,由隶书演变而来,兴于六朝。唐朝初年,楷书写法从六朝遗法中蝉脱而出,达到鼎盛。楷书大家以欧阳询、虞世南、褚遂良,薛稷四家为主流。
《辞海》解释说它“形体方正,笔画平直,可作楷模。”另外还有易于书写,易于辩认,美观大方的特点。正因如此,现代书法学习提倡先练楷书有利于其他书法的学习。
很多人可能存在一个巨大的误解,那就是对于楷书是不是书法基础的判断,脱离实际考虑。之前,有人说,在没有出现楷书的时候,就已经流行篆隶了!难道我想学习篆隶先必须学习楷书,貌似道理不通。其实,时代不同,人们对于理论的认识容易产生偏差。比如说,篆隶在书法史上一直是逐渐被边缘化了,尤其到隋唐以来,没有人会在科举考试中用篆隶答卷,一般是楷书为主。因此根据现实的需要,古代读书人研究书法,必须从楷书入手,这是学习书法的基础。同时,自古以来书法名家大多是书写楷行草为主,与篆隶可以说人数差距太大,不成比例。因而对于这些书家而言,楷书就是学习书法的基础。
宋朝楷书共同特点?
聪明的宋代书家们并没有让后人失望,他们站在唐人们所创下的高峰上,充分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巧妙的避开严谨的法度,形成“尚意”的艺术风格。何为“意”呢?“意”乃相对形而言,有神***之义。通俗点讲,即不计较字的具体形态,只关注心领神会,把握住汉字的精神本质。
不强调具体形状,只注意共同规律,从而打开了“宋人尚意”的时代新风尚,开始了书法发展的新阶段。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楷书早期字体特点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楷书早期字体特点的3点解答对大家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