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经的行书字体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2个相关介绍经的行书字体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大家觉得王羲之行书集字《金刚经》怎么样?
王羲之的碑刻,有名的《圣教序》,《兴福寺碑》,《普觉国师碑》,以及伪托王羲之之名,以《大观帖》晋唐名家作品冒充王羲之的字刻碑立石非常多。
《金刚经》字数极多,而王字留在世上的,就那么多,怀仁集《圣教序》都用了二十一年,《圣教序》才不到两千字。《金刚经》的集字,属于后一种情况者居多。
《金刚经》的集字水平,远远不如《圣教序》。《兴福寺碑》次之,《普觉国师碑》又次之。
《金刚经》应当是这几个刻碑中最差的一个。
王羲之集字碑帖有很多,最好的是《圣教序》,比较知名的还有《唐兴福寺碑》等等。但王羲之行书集字《金刚经》并不出众。
首先要说明一件非常重要的事情,王羲之的行书随意的凑在一起,肯定也不难看。但要称为优秀可并不是只要把王羲之的字收集。
咸亨三年所刻的《怀仁集王右军书三藏圣教序》,也就是怀仁和尚所集的字。
怀仁和尚集的《圣教序》并不只是把王羲之的字凑成一篇文章,书法中的行气和章法都是非常优秀的。所以《圣教序》成为学习行书的最经典的“教材”,已经一千多年。
《圣教序》这块集字碑就极其优秀,明明是集字,字与字仿佛有联系。
但是看看我们现存的集字《金刚经》,如下图。
如上面所说,王羲之行书单字,各种姿态,非常优秀,凑在一起怎么看不会特别难看。但是这个《金刚经》通篇看来,行气和章法,并不出色。
我是草根我不敢评,书圣的字我没资格评。我是修身养性,对身体健康点,就是最大幸福,还要高兴,万物无所求。我们这一代,比父母,幸福多了,因为亲身休会到了,我们父母饭都吃不饱。天差地别。
王羲之集字碑帖有不少,《集王羲之书金刚经》是集王书的佳作,但和同为集王书的《圣教序》和《兴福寺碑》相比,就逊色一些。
集字作品不单只是把字拼凑在一起,还需书写者对于书学的深厚造诣和严谨的态度。
《怀仁集王圣教序》做到了形神兼备,而《集王羲之书金刚经》只有形似,缺少神韵。
下面两者做个对比:《怀仁集王圣教序》和《集王羲之书金刚经》
王羲之集字的书法作品很多,不管是哪一幅集字书法作品,虽然字是王羲之写的,但作品实际上是不存在的,是人们东拼西凑凑起来的,也可以说不是王羲之真实意图写的,或者说王羲之跟本就没写过这幅作品。所以说要评判一幅作品,那得是本人亲身经历或本人字里行间真实情趣的表达。
《金刚经》集字虽然是王羲之字体的体现,但多少也能体现出书圣王羲之之风格,最具代表作的《兰亭序》已经把王羲之表现和淋漓尽致,但《金刚经》不能,它缺乏了一种“气息”以及“形”“体”“韵”的味道,不是作者真实的体现,如果王羲之再写一幅《金刚经》,那可能会和集字大不一样,有可能也会出现错字或“涂改”的情况。
王羲之集字的作品很多,在这里展现几幅供欣赏。
《横江词六首》
王羲之行书集字《桃花源记》部分
在硬笔书法中,什么是笔意?用行书的笔意写楷书是什么意思?
笔意、笔法、笔势,被认为是书法的三大艺术硬核。笔意是指书写者在长期书法实践中形成的个性风格和意境情趣。硬笔书法亦如此。
启功先生在《论书札记》中说,“行书宜当楷书写,其位置聚散始不失度。楷书宜当行书写,其点画顾盼始不呆板”。这句话有着很强的辩证关系,主要的意思就是,写行书也不能太随意,要有楷书一样的法度规矩,点画位置关系应具有楷书一样的稳定性;写楷书则又不能太过教条,应力求洒脱流畅,具有如同行书一样的呼应关系,点画之间应注重承递照顾。
用行书的笔意写楷书,就是避免楷书的书写成了“流水线上的模具产品”,机械、生硬、无灵魂,每个笔画都是雷同的,同样的偏旁部首可以粘贴***到具有相同偏旁或部首的不同的字上。个人的理解是,楷书还是要多一些灵动,节奏感要清晰的体现出来,点画线条之间要突出承接映带的关系,从而形成通贯的气势以及生动的韵味。
浅谈。插图为抱庸硬笔习作。
感谢惜福长乐的邀请,关于这个问题我们首先要先了解一下什么是笔意?
笔法、笔势、笔意,这是书法三要素,笔法是最具体、最基础的,笔法表现出来的是点画的力度和形态。笔势是在笔法精熟的基础之上,自然产生的点画之间的动态呼应和相互联系,也是比较具体的。而笔意则属于抽象的,是书法家长期从事书法实践的过程中,形成的风格、意趣、气韵等等,它的根基是笔法和笔势,它更多的是精神层面的东西。
说起楷书,我们的印象就是唐楷,而唐楷大部分都是碑版楷书,以楷书写碑,往往都是墓碑、或者佛教的***一类的,这些内容和使用的场合,都要求书写者不能随意,往往都比较谨慎,给人以庄重、肃穆的感觉。
另外,唐楷因为是碑版楷书,因此实际书写的点画之间的笔势,很容易被破坏了。所以,写碑版楷书写得多了之后,就很容易陷入板滞的陷阱里。
启功先生曾经说过:“楷书宜当行书写,其点画顾盼始不呆板。”因此,写碑版楷书比较多之后,往往会把楷书写得比较死板、呆滞,这个时候如果能增加一些行书的笔意,楷书就会灵活很多。学习行书当中的点画顾盼、呼应,把这些加入到楷书当中,楷书自然就会“活”起来。
唐孙过庭《书谱》中云:“草不兼真,殆于专谨;真不通草,殊非翰札。”也是在说,写楷书如果不精通点行草书,那就不属于“翰札”书,不属于自然书写的楷书。
我们去看看赵孟頫的楷书,就会理解什么是楷书里加入行书的笔意了。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经的行书字体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经的行书字体的2点解答对大家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