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软笔书法草书字体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3个相关介绍软笔书法草书字体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练习硬笔草书,选哪本字帖好?
必须清楚一点,硬笔书法绝大部分技法皆源于传统毛笔书法。无疑,选择毛笔草书帖是正宗之路。
王羲之《草书百韵诀》、孙过庭《书谱》、怀素《自叙帖》、文征明《千字文》都很好。
谢谢题主的邀请
草书,分章草和今草,今草分小草和大草。草书相比其它几种书体,其笔法、结体、墨法、章法的变化极大,内涵也最丰富。就硬笔书法而言,墨法基本可以忽略。
由于草书其特殊性,我建议可先从今人写的一些硬笔字帖入手。我买的有一本《硬笔草书入门》,里面讲述了硬笔草书的技法,临摹,硬笔草书的章法,草诀百韵歌的硬笔草写。
当你对草书有了初步的了解后,想要更好的学习草书,我建议还是要师法古人。可以根据草书的发展历程,进行系统的学习。
章草,隶书的草写,建议可去临《急就章》,原名《急就篇》,是西汉元帝时黄门令史游为儿童识字编的课本。
有关今草的法帖我买的就相对多些,王羲之的《十七帖》,孙过庭的《书谱》,智永的《智永真草千字文》,张旭和怀素的作品集《张旭怀素书法经典鉴赏》,黄庭坚的《廉颇蔺相如列传》。多为墨点字帖系列,字迹也较清晰。
码字不易,点个赞呗!
学草书,今人可以说没有很好的范本,更别说硬笔草书。草书的书写也要想当的规范,并不是写快了写潦草了就是草书,否则会让人难以辩认。
如果学草书(或者硬笔草书)建议学古人,例如怀素的《千字文》、孙过庭的《书谱》都是很好的范本。近代于右任的《标准草书》也是不错的的范本。
硬笔书法入门还是从楷书学起为好,这是基础,可选田英章和庞中华的字进入,基础好了,再根据自己的偏好来选择行书和草书书体。
硬笔和毛笔我觉得一样,需要学习古人。书法有“晋人尚韵、唐人尚法、宋人尚意”的说法。晋代的书法比较注重韵味,草书我建议学王羲之的《草决百韵歌》开始为好,或近代于右任的《标准草书》也可。写草书难,草书的形态,草书在书法艺术中以最具韵味的抽象形式,表现了最生动的意象和境界。草书犹如龙跳天门,虎卧凤阙、惊蛇入草,所以要学习好草书需持之以恒,循序渐进,还需悟性。看过不忘点赞哦😊😜
谢谢邀请!
书法包括硬笔书法和毛笔书法。
硬笔主要是指铅笔、钢笔、圆珠笔等。硬笔书法有实用性、记录性、方便快捷。比如孩子学习,最少有十来年左右每天都离不开硬笔的书写方式。
硬笔书法由于笔尖材质比较硬,它的线条变化没有毛笔变化大,所以线条相当于毛笔来说要细微得多,字型也要小得多,甚至比毛笔的小楷还要小,由于笔材质的缘故,硬笔比毛笔容易控制。
硬笔书法以楷书为基础,并借用部分行书写法,以满足日常工作、学习、生活需要所使用的手写体,主要是强调实用性,不过多强调艺术性,能做到易写易认即可,做到书写快捷,规范的行书就是易写并易认。
但是用硬笔来写草书是写不出毛笔草书那种挥袍舞箭的感觉、龙蚪腾霄的气势、雄放野逸的风格来的。
传统书法建立起了千年共识的书法审美标准,硬笔书法当然不能离开这个标准,绝不能因为是现代钢笔字写出了各种奇葩花样,还说是书法艺术、书法审美,还得从传统古帖里去寻找和感悟。尽管当代钢笔字退化了大量毛笔字的笔法,但是以结构、提按、顿笔等大量营养依旧要保留。用钢笔临古帖最主要是学习结构,在于模拟毛笔运笔轨迹,字体间架结构等,提按也可以通过钢笔的弹力来解决。
楷书入门可选王献之《十三行》,赵孟頫《道德经》等小楷,这些小楷容易上手,且古意十足,结构精良,笔法营养丰富,我比较喜欢文征明小楷《琴赋》,清秀典雅,挺劲遒媚,气象开阔,历史上很多小楷名作做不到这一点。
有了较好的正楷字体基础,建议再练习行书。行书主要注意对行笔及结构的练习,至于折笔、顿笔留意即可,不必刻意。
你怎样理解写书法时“腕动指不动”?写硬笔也有这个要求吗?
创作书法时腕动指不动是古代善书法者在长期实践中总结出来的书法秘诀,亦称为“指死腕活”。
为什么说指死腕活是书法秘诀?因为书法由笔法产生,无笔法则非书法,只是书写。书写写得再漂亮好看也只是实用字,古代称经生书(抄写佛经及为人抄书信者),官方书写则称为院体、干禄书、台阁体、馆阁体。这些书写以用指为主,亦可挥肘写,或爱怎么写就怎么写,只要把字形写得端正好看即可。但书法的笔法,则只有运腕才能写得出来,才能写得精彩。
这个书法秘诀,有人可能不信,有人压根儿不懂。其实古人早就说了,不过不像我一针见血地強调。
明确说运腕即书法秘诀者有怀素和沈尹默。怀素:自言转腕无所拘,大笑羲之用《阵图》!因为能运腕草书才能擒纵裹束。
沈尹默:腕力遒时字始工!他并在书中公开点明笔法即运腕。
本人练书法六十年了,初练虽然明白这个道理,但往往忽视,直练了二十多年后在写狂草时终于开悟,弄懂了毛笔与手腕的天作之合与最佳搭配所产生笔法和笔势的奥妙。
毛笔的物理性能,与手腕的生理功能,是笔法产生和发挥即书法精妙的最直接、最有效、最根本的因素。一切笔法的效果如锥画沙、印印泥、屋漏痕等等皆由此而出,如果不是这两者的完美精熟结合挥洒,用其他书写的方法任你练到须发苍白也只是字形的堆积,二千多年来莫不如此。
至于写硬笔则是用指写,实用书写笔非软、字又小,杀鸡焉用宰牛刀。
书法中的指与腕,从来都是分工不分家的。书写的指令从大脑发出,信号通过神经中枢必然是先到手腕再到手指,因此“腕为指纲”,手腕运用所体现的书法内涵始终要比手指多得多。所谓“腕动指不动”,意即毛笔书写中指力主要起固定笔的作用,书写的动作关键在手腕。
书写靠指腕臂腰协同用力,书写时腕部动作幅度与字的大小成正比。硬笔书写因单字幅较小,手腕的动作幅度体现不明显,而箝笔的五指动作幅度似乎大于手腕。实质上,五指大多仍起着箝笔的作用,推动行笔、提按、使转的关键仍在于手腕。
硬笔字幅较小,手腕的变化更见于毫末,即便变化在毫末之间,也仍是控笔运笔的“骨干力量”,握笔的五指虽时刻发生“大幅”的位移,却始终靠手腕的控制驾驭。因此,“腕动指不动”的经验之谈,也同样适用于硬笔书法。这个不复杂,行笔中认真体验一下便知。
浅谈。插图为抱庸硬笔习作。
写字最好状态是身心放松,肩、肘、腕、指乃至全身协调完成,一味的追求指不动腕动或腕动指不动,是机械的身体是僵死的写的字也是僵硬的,写硬笔也是同样道理,当然具体到小细节会有指不动腕动的如写横,是运腕完成,哪么写竖和捺则手腕不动,拇指食指回拉完成,所以这都要灵活对待,而不是信奉一些书论的教条,希望我的回答能帮到你。
腕动指不动一般是指写小楷,或是坐姿写字时的一个运笔技法,是指运笔时,手紧握笔,腕随字的笔画运行轨迹而行笔。这样做的目的,是保证你握笔稳定而使笔画不散。但这个也只是相对而言的,坐姿写字是有捻管技法,为求笔画顺畅自然,还必须做到笔随锋转,否则笔只是一个方向运行的话,笔画写出来就显呆板了。
而硬笔书写时的如果你只是写好字,那只要把字的架构安排好然后这样做就可以了,但要想写出书法的艺术感,就还得同时运用笔随锋转的技法,否则,仅仅是写好字而已了。
您好,所谓“腕动指不动”是指在书法运笔中表现出来的一种技法。
我们先来谈谈硬笔,在硬笔运笔过程中,指头是不需要动的,即使不是钢笔特定的[_a***_]要求,中性笔也不需要在写字过程中动指头,硬笔书写笔画线条没有软笔的粗,即使有轻重变化也是力度的表现,与指头无关,但是在运笔出锋的过程(撇,捺,提)中是要用到手腕的,需要手腕往不同方向的翻转达到出锋的目的,所以需要“腕动指不动”。
我们再来谈谈软笔书法中的用笔,楷书,行草书是有一些区别的,比如楷书讲求中锋运笔,所以在运笔过程中可以通过手腕的翻转达到笔锋的调整,但是这不是全部,因为楷书的书写速度较慢,有很多时候也是需要指头去配合的,比如捻笔的过程,达到中锋运笔形式可以通过手腕,也可以通过大拇指的捻笔去调整,所以“腕动指不动”在软笔书法里不是一定的,但是行草书的笔法技巧就很多,转笔,折笔等等,而且运笔较快,虽然也是中锋较多,但大拇指的捻笔效果运用在这里就不好了,会基本通过手腕去调整笔锋线条了。
所以单纯说写书法“腕动指不动”有些牵强,技法的表现需要指,腕,臂三者的协调配合,才能做到笔锋线条处理合理性。希望可以帮到您。
行书入门练些什么字?
行书入门可先练练楷书和行草书过渡的书体一一行楷。比楷书灵动,没有行草使转连笔多。动势也没行草强,基本是楷书构架。如智永行楷《圣教序》。
(智永行楷圣教序)
此帖温雅清劲,流美自然。有行书笔意,字独立而规矩,用笔变化较多。
如二横并列的一横轻、另一横重。撇画轻捺画厚重。主笔长横有的中段细瘦,末端稍顿笔。起笔笔锋入纸切笔动作细微,轻灵婉转。有的长横露锋直下笔,由轻至重,笔画由细渐粗顿笔作收,凌厉劲健。何绍基说他的用笔特点是笔笔空中落,空中住。
(智永行楷圣教序)
结构上较端庄而流丽,平稳匀称,舒展大方。雅俗共赏。苏轼赞曰:"永禅师书,骨气深稳,体兼众妙,精能之至,返造疏谈。″
把此帖临好后,就可以临王羲之的《圣教序》,相对来说,经过临智永行楷《圣教序》后,再临王羲之的《圣教序》要容易入手些。
(上图行楷书法作品为智永所书,个人浅见,仅供参考。不当之处,敬请包涵。)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软笔书法草书字体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软笔书法草书字体的3点解答对大家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