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行字行书字体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3个相关介绍行字行书字体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行书出现于哪一个时代?
一些人认为行书出现于魏晋,其实不然,在魏晋以以前早就有人写。按目前所掌握的史料来看,行书开始于东汉(也称后汉),是一个叫刘德昇的人最早所作,后世称其为“行书鼻祖”。
唐张怀瑾《书断》记载:
唐张怀瑾《书断》又记载:
从以上文献看,行书是后汉桓帝、灵帝之时颍川人刘德昇所草创,这在其他的一些文献中也有记录,如清人宋曹所著《书法约言》中也说:
以上是唐人、清人的记载,难免时间久远,有人可能会觉得不可信,那么再看南朝宋羊欣《***古来能书人名》中的记载吧:
在这段文字中,虽然说刘德昇不知何许人,但是说到钟繇等人向其学行书,可见至少是魏晋以前的事。
从严格意义上讲,行书不是一种字体,它只能是一种书体,所以只能从书法艺术的角度来看待它。从广义上讲,除了草书而外,篆书,隶书和楷书都能用行书的方法写出。
行书相传是东汉桓帝,灵帝时期(公元147-公元189年)的刘德升所创。西晋卫恒《四体书势》中说:“魏初,有钟,胡二家为行书法,但学之于刘德升,而钟氏小异,然亦各有其巧,今盛行于世”唐代张怀馞更认为:“行书者,后汉颍川刘德升所造也,即正书之小伪。务从简易,相间流行,故谓之行书。(《书断》)”这些说法是不全面的。
实际上在中国自有文字起,行书体就已经萌芽。如今有草篆,隶草,草隶的说法,其实这些书体多半属于行书的范畴。有人认为行书是介于楷书和草书之间的一种字体,这是不准确的。一般都将行书的萌发时期定在两汉,但从理论上讲还可以向前推?《书断》认为行书是:“务从简易,相间流行,故谓之行书”行书的“行”有流动之意。在我国民间长期有“真书如立。行书如行,草书如走”的说法“走”古意为“跑”,我赞同这两种说法。
行书的发展大致可以分为五个阶段。
第一阶段是从两汉开始,魏晋盛行至东晋出现了第一次质的飞跃。两汉有多种带行意的简牍和帛书,出现了魏晋的残纸和东晋的,二王,使行书产生了第一次非凡的影响,延续至今。
第二阶段是南北朝至初唐。前半期完全在二王的笼罩之下,后期则有一些变化。羊欣,智永,虞世南,陆柬之的行书是全面继承,但创造力不足,而欧阳询,褚遂良,李邕的行书就有自己的个性和风貌,尤其是李邕已脱离二王的行书的,束缚,预示着行书的第二次质的飞跃即将到来。
第三阶段是唐朝的中期至两宋。先是颜真卿在自己创新的楷书基础上所产生的行书,开了行书的一代新风,完成了行书第二次质的飞跃。接着,柳公权,杨凝式,苏黄米蔡都受颜的影响,而且有所创新。
元代至明代中期为行书的第四发展阶段,此阶段与二阶段相似。
第五阶段是明代晚期至清朝。由于有浪漫倾向的行草书字体的出现,,如徐渭,王铎,傅山,郑板桥等,由于清代中后期的出现用北碑笔法写行书的书家,如金农,张裕钊,康有为等,这样就产生了行书的第三次质的飞跃……
书法楷书有的老师说从大写到小,那么行书呢?
楷书学习的一般过程是先写两寸左右的字,这是因为这样大小的字好掌握,练习起来难度小,经过不长时间的练习,就能能够顺利的完成笔画的书写,能够做到提的起来按的下去,等到书写速度和熟练程度有大幅提高了,就完成了第一步的控笔的训练,说明你可以基本控制住笔了。
但是,书法学习并不是这么简单的,中等字的练习只是基础,要提高书法水平就需要更加精准的控制力,更加需要开拓眼界,那就要向更高级经典作品的学习,什么是更高级的书法经典啊?林散之先生说楷书要学晋人小楷,启功先生推荐学习陈、隋时期的智永的真书千字文。
这些作品比唐楷要小一些,临习的时候要求自然更高。有些爱好者把字放大了练是不对的,方大看可以,是为了看清用笔方法,但是写必须接近原帖大小,因为笔法的变化是很微妙的,把字放大了写,行笔的速度、力度、转折、点画、提按都不对了,而精准学习恰恰学的就是这些,所以楷书要从大写到小。古人学写字也是从写大字开始,但是到了科举考试写的是正规小楷,写不好小字怎么行?
行书、草书学习情况复杂一些,一般人学行书都有一些楷书的底子,也就是经过了基本都控笔训练,所以为了提高学习效率,愚认为可以直接按照字帖原大或稍大一些临帖。但是要仔细读帖,看清笔顺和行笔方法,因为行草书出现比唐楷早,其用笔与结构与楷书特别是唐楷有很大差别,说实话唐楷已经把楷书发展到了极致,很多笔画严重违背自然行笔规律,有点反人类了。(智永千字文年代早一些相对好一些,可参考学习)行书入门最好是《怀仁集王羲之圣教序》,然后根据自己喜好再选宋四家,赵孟頫只能学尺牍信札,明代及明代以后的看看就行千万不要专门学,包括王铎。
临楷书,隶书,篆书都要适当的放大,但,不宜超过10公分,一般在8公分左右比较合适。临草书和行书,最好是原大,或者稍大,因为行草书放大临容易失神。
一种情况例外,那就是,随着图书印刷出版业的技术进步,现在市场有很多高质量的放大字帖,完全可以取法。
要说的是,古帖流传下来的小字行草字帖,绝不可以当大字临,毕竟它们的笔法结构是有区别的。
书法楷书从大到小楷习练,那么行书呢?
对于楷书学习有这种说法,有一定的道理,大字可以了掌结体的合度,并且笔画的用笔规律。小楷笔画纬度小,易掌握结构的铺就,以及对点画的运用适宜度更好驾驭。
那么行书体,大小皆有适宜,一般书写与原帖一样大的书体,容易掌握笔画的运用。在用笔变化尺寸有一个好的掌握。学行书,一定要有原帖的字体相似,初学是注重古人用笔的变化技巧,一字之内就有很多写法,不同的句读中就有连线或意连,贯性的笔意,承接上下,行书力究大小长短欹正,停驻顿挫的风姿。不可跑马亦不可正步。疾速急缓皆得宜章,贯穿气韵流通,墨色变化,使转幅度,以及达及情性的体现。有一定的的书写蜿蜒曲折有奇。
大字小字介入其中,楷则端倪,行之草意也具备。行与动,开与合,凝炼与简散,或多或少,皆有顺情势而运。
写行书放的开笔端,留得住笔端。蓄势待发而劲力现。归于平淡,云起伏,风跌宕,又有险峻笔墨。
写字,实际到了行书境界,有了少许情性所见,注重笔画庄重之度。方有飘逸,米芾意气行书,多有归正则晋法妍美。虽有狂放,笔致却又三之二的是规矩的晋(行书)法度。
习练中揣摩,体验。
行草书字与字之间如何连接?
谢谢邀请。针对这个问题,谈谈我粗浅的一点认识,不足之处请大家指出!
行草书这个概念可以分为行书,草书,我们知道行书在一定意义上就是楷书的快写,就是连笔字,但是却能清楚地辨认字迹,是非常实用的书体。草书,是将汉字的写意性发挥到了极致,我们通病说不认识的字就是草书,草书在生活中不常用,因为要是没有学习过草书是无法辨认的,他已经在很大程度上作为一种艺术形式了。
问题中提到的行草书,那么就是行楷,行草当中的行草了,我们看一些书法作品,往往是行,草书混用,这样显得通篇作品行云流水,酣畅淋漓。那么行草书当中有些字是怎样连接的的呢?我们来探讨一下。
第一,笔连。在一篇作品中,往往是***用竖式书写,所以在一个字的最后一笔往往和下一个字的第一笔相连。
第二,意连。这个就是笔断意连了,就是笔画并没有实质性地连接,但是看起来却是相连的,这也是行草书显著特点。
第三,通篇连贯。只要做好了前面几点,这一点就是水到渠成了。
本人见识浅短,以上结论仅是个人推测,不足之处,欢迎大家评论指出!
学习书法也有几年了,说说自己的一些见解
书法各体在书写的时候,都讲究意,这是个很缥缈的说法,具象化就是气,笔与笔之间,字与字之间都要做到相连。所谓笔断意不断。这样写出来的才有灵气,有活力。
一副自己临帖的字和自己创作的字,放在一起,很明显就感觉到气感。
颜真卿,无论楷书[_a***_]行书,那种大气磅礴,不是临摹出来的,而是内在的表现,人都说,颜体有浩然正气,多琢磨琢磨,找找感觉。
行草书的连接,书法笔法使用尖和搭。
我的头条号文章中,正在写关于笔法的 系列。大家有兴趣进一步了解详细的笔法知识,可以到我的动态中,文章栏里看《书法的核心——笔法系列》。今天就行草书的连接给大家讲一讲,行草书的连接。
行草书中的连接,分点画间的连接和上下字之间的连接。有形相连,有意相连。
形断意连,在行草书中是最基本的要求,也是最上乘的意境。行草书最最最忌讳的是强连。字势已尽,没有手段于尽处生时,最好的办法便是任其自然,重新开始。如果字势己无去路,非要与下字形形相接,以为这才叫“气势贯穿”,则大谬矣。
上字之终,即下字之始。不是非得形连贯在一起。如果没有超强的笔力,弯弯绕绕的连接,满纸春蚓秋蛇,这种恶俗之书,一定不能沾染。一旦染上,便终身为害。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行字行书字体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行字行书字体的3点解答对大家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