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敦煌楷书字体欣赏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2个相关介绍敦煌楷书字体欣赏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有人说敦煌写经字体乏重乏味,艺术性不高,不能算是书法,你认为此说法对吗?
说“敦煌写经艺术性不高,不是书法”的观点是有失偏颇的,既缺乏艺术的容度,又缺乏书法的维度。我认为出现这种片面的认识,和一些现代艺术市场的莫名推手和导向有关。同样是古时同期文物,瓷器、漆器等一直受热捧而价值飙升,而敦煌写经之类墨迹纸本,似乎相对更显冷清。原因在于,从受喜爱程度讲,瓷器和漆器等质感强、图案感觉好、有更多实用和装饰性;敦煌写经多为片纸残本,内容多为佛经典籍深邃难懂,不是名家大作不适合装裱欣赏,哪怕是懂艺术和识字的,也大多会优选前者。这就导致从市场和利益的观点来看,远远看低了敦煌写经的艺术价值和书法水平。然而,试想人类发展繁衍至今,最深沉最重要的文化是什么?我认为是文字和宗教。而敦煌写经处于某种历史巧合,成为了完好保留至今的二者承载结合,不能不说是文化艺术瑰宝,同样是书法瑰宝!清末民初国家贫弱交加,西方列强巧取豪夺我文物无数,敦煌写经至今大部分散落世界强国,所幸因数量巨大得以遗留部分自保,但这不应成为我们轻视敦煌写经的原因,而应是我们加倍珍惜的起点!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我国强大了朋友也多了,陆续收到了一些友好国家退回了圆明园兔首等珍贵文物,这是值得庆幸的,但是有谁见过哪个国家主动退还给我们一片敦煌写经纸张?没有,都默默地原封不动保存在他们的图书馆、博物馆里,不知是美其名曰保存和研究中国文化,还是仰慕和痴迷中国文化;不知是炫耀他们曾经卑劣的荣光,还是打算长期展示他们强盗逻辑的战果,反正看来是不打算还了的,从这难道我们还不能看出敦煌写经蕴藏的不可估量的价值吗?限于时间和精力,在此不就敦煌写经的书法水平过多分析,相信会有很多书法家给出更专业的回答。稍举例说明下,如果大唐书史没有留下欧阳询、褚遂良、颜真卿、柳公权等书法大家墨迹和拓本,而这些同期写经墨迹纸本又少之又少,在现在那些所谓专家和高人眼里,是不是就会像兰亭序、祭侄稿等那样书法水平极高了?就像我们现在社会上有好多人,天天吃饱了饭撑着了,还抱怨袁隆平把杂交水稻做的水平低,还看不起种地农民和盖房子的农民工之类,怎么不看看自己的水平和目的究竟怎样!(谢邀)
汉字一开始并无书法一说,它只是记录语言的符号,后来随着社会的发展,在其实用价值的基础上又产生了艺术价值,那些写经生当时抄经时并没有把它当作是书法创作,但毫无疑问有很大一部分的***其用笔技法是非常有法度的,很好地体现了传统笔法,正所谓无意于佳乃佳,比现如今有些刻意追求视觉冲击的所谓书法作品强多了,是非常值得后人鉴赏学习的。下图左为写经作品,右为当代某些书法作品,高下立见。
二千年前的夜壶,放现在,既是文物,也是艺术品。敦煌写经的字,在当时只是文书,现在也是书法作品。其实,颜体、柳体、欧体这些公认的书法体,在当时都是文书,写时并不是当做书法作品来书写,只有后来的赵体,才是作为书法作品书写的。
学书法千万别专写小楷,写小楷很难写出名气,是真的吗?
小楷,雅俗共赏,很得大众喜爱!她以自己特有的艺术形式传承了近两千年,至今广为书法爱好者喜爱。历史上以小楷名世的大家钟繇、王羲之、王献之、钟绍京、赵孟頫、王宠、文征明、黄道周等,他们的小楷作品被奉为不朽的经典之作,供后人书法学习。近代、当代写小楷的书法家也不少,并且取得了很好的成绩,受人瞩目!书分五体,学习书法可根据自己的爱好选择学习,既然爱好小楷,就要潜心研习下去!当然,在学小楷的同时,也可以涉猎一下其它的书体,可谓他山之石可以攻玉,书体之间相互滋养,***设写行书的书家如果写小楷就非常灵动,笔下点画使转自然,会体现出很强的书写性,如果一直写楷书或小楷,不写行书,这种自然的书写性表现出来的就少些。因此,喜欢小楷就别放弃,一样出成绩,只是在主攻小楷的同时,可以兼着写写行书等书体,分出主次就行,这样书体之间可以相互滋养,何乐不为?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敦煌楷书字体欣赏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敦煌楷书字体欣赏的2点解答对大家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