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荡的行书字体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2个相关介绍荡的行书字体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书法秘笈“长年荡桨,群丁拨棹”是什么意思,如何理解?
书法不是书写,难于书写,高于书写。书写只要用毛笔随便写出笔画即可,这是实用所需。
书法则要运腕写出有力有内涵的笔画,称之为秘笈是因为极难学会。
这种秘笈很难用语言文字表达,所以古人多用比喻的方式来形容,如锥画沙、屋漏痕等等。长年荡桨是宋黄庭坚说的,用桨在水中划船来形容笔法效果,意思是不要直过,不要轻拉。要运腕行笔,状如划船,写出力度,写出动感,才是书法,如图1和图2。图3笔画无荡桨之意,就是伪作。
大家好,我是心墨,今天我来谈谈作者的这个困惑。“长年荡桨,群丁拨棹”这句话是讲黄庭坚元符元年(1098)过涪陵于舟中“观长年荡桨,群丁拨棹”而大悟笔法的过程,下面我们具体来看看:
一·从“荡船桨”中黄庭坚学到了什么
我从黄庭坚松风阁帖和草书作品中举例分析一下,黄庭坚看到的可能是船夫划桨时左摇右摆的情景,船桨有左右,不能只划一边,两边同时划才能向前
二·黄庭坚从拨棹的纤夫那里看到了什么
有时候船逆流而上的时候,举步维艰,需要很多纤夫一步一个脚印的拉,黄庭坚从这里领悟到了迟涩,逆锋顶纸的笔法
我来说说长年荡桨,群丁拔槕代表的意思吧。
黄庭坚观长年荡桨、群丁拔棹而悟笔法,所悟即主要在对顺逆之势、含蓄与开张之势的把握上。
要细心体会运笔过程中提中有按、按中有提的精***化。
不少学书法者虽能明白提按的重要性,但未能细心体察提按的辩证关系,只是一味地提笔或一味的按笔,不能做到提中有按、按中有提,写出来的线条不是笨重扁拙,就是细软轻滑,缺乏弹性、灵动感、立体感和生命力。
此语出自宋代书法大家黄庭坚的一段学习草书的概括性自白:“余学草书三十余年。初以周越为师,故二十年抖擞俗字不脱。晚得苏才翁子美书观之,乃得古人笔意;其后又得张长史、僧怀素、高闲墨迹,乃窥笔法之妙;于燹道舟中,观长年荡桨,群丁拔棹、乃觉少进,喜之所得,辄得用笔。"
黄庭坚观长年荡桨、群丁拔棹而悟笔法,所悟即主要在用笔对顺逆之势、含蓄与开张之势的把握上。
长桨短棹都是划船的工具,舟子船夫长年累月地在江河之上挥棹拔桨,要根据水势流向,时而顺水行舟,时而逆势而上,时而力拔千均,时而柔若穿针,以此形容书法在用笔时把握缓疾、劲涩、张驰、开合的尺度、分寸和份量。
说的是黄庭坚写字
先看他的字:
是不是有点荡桨的意思,想想划船是怎么用力的,是连绵不绝,不可过急过缓,但有长江大河滔滔不绝之势。这也是是水的力量,天下至柔莫若水,笔毫和水有相同的特点,万毫齐力就是笔毫都在攻向一个方向。看
看这个笔画,像不像水流的痕迹。这个和屋漏痕很像,下图
看红圈里的字
是不是像屋漏痕,苍茫连绵,无始无终。
以上是我的理解,大意就是说令所有笔毫同时发力,并且力要连绵不断,像水流一样。
草书的艺术性体现在哪里?
草书的艺术性在五大书体中是最高的,她的艺术性主要表现在线条上、字法上、章法上、墨色上等等方面。草书的字法有很大空间,但更有法度,这叫草法。章法上可分疏密对比、大小错落、自组组合等等。墨色有浓淡枯湿等等。这些因素构成了草书的艺术性。
但在这些因素中,线条是草书艺术性的核心。书法是汉字的书写艺术,而书法除了以汉字作为载体之外,她更是一种线条艺术,草书则更是如此。草书最大的特点是“简约而不简单”,这也表现在线条美上。
章草具有高古、浑穆的气象,主要是保留了隶书笔法的形迹,上下字独立而不连写。今草亦称“小草”,是对章草的革新。笔画连绵回绕,文字之间有联缀,书写简约方便。狂草,属于草书最放纵的一种,也是艺术性最强的一种,笔势相连而圆转,字形狂放多变,在今草的基础上将点画连绵书写,形成“一笔书”,在章法上与今草一脉相承。无论章草、今草还是狂草,都一种极为注重线条的艺术。
草书的艺术性体现在哪里?草书体现在达情达意之能。最能表达情感,如何艺术化表达,以丰满多姿态的使转线条,及点画来表现。
故,一方面能抒发胸臆,一方面把这种情感用笔墨表现出来, 书写时,充满***,由心迹之变化,寓笔墨之中,使点画起伏,错落,顿挫,抑扬,或圆转,或方折,疾速,平缓,一如心电图。通过掌握的笔法,充裕自如,随心激荡挥洒。方有艺术性显现。
往往因情而冲动,法疏意大,那么其点画之致之韵有失,反之,有失情性,
所以草书,必须有扎实笔功,及字外之功,才能挥笔从容,又有情感丰富,达及意法相济,才有体现出草书写心之艺术表现。
从而可捋出艺术性,在情性丰富,还有精准的法技。
虽然大多数人看不懂草书,但人们对草书的喜爱丝毫不减,那种提笔挥毫、势如破竹、风驰电掣的感觉,可能是很多人梦想中的事情。这是因为草书有个最大的特点,就是最易书家性情的流露,纵心奔放、富有变化,具有较高的艺术性,所以尽管难写难认,还是以它独特的魅力得到人们的喜爱。
草书的笔法非常丰富,虽然变化万千但也离不开擒纵转折。擒是要能收得住,纵是要能放得开,转折看行笔之方折。草书笔法的关键就在提按之间,表现在一幅草书作品上的时候,就是我们看到的这些线条的变化,例如轻重、快慢、迟速、起伏、方圆、大小、正斜、虚实、粗细等等。
孙过庭在《书谱》中说到草书时曰:
姜夔这段话对我们理解草书的笔法帮助很大。
“大珠小珠落玉盘”是古人用来形容音乐的,拿来形容草书也不为过。一幅草书作品中,点画是跳动的音符,章法就是乐章,书法被誉为无声的音乐,草书可能最具代表了。
章法的基本原则就是“和谐”之美,不管是像怀素《自叙帖》那样的急迫如狂风暴雨一般的狂草,还是他那《小草千字文》古淡如一个高士行走于羊肠小道一般,都能带给人美的享受。
如果从对人的视觉冲击力来看,章法要重于笔法。欣赏一幅草书作品给人的第一印象就是它的整体气势,然后才会注意到笔法的变化。就像我们看一个人一样,章法代表一个人的气质和姿态,用笔和点画是一个人的眉目。一个人姿态优美、气质高雅,即使眉目稍有瑕疵,也瑕不掩瑜。
章草作品往往行距和字距都比较疏朗,给人一种轻松愉悦、从容不迫的感觉,但这种章法对书家的要求反而很高,写不好就状如算子,毫无生气。虽然字字独立,但要行气贯通,顾盼生辉,攲侧俯仰、远招近唤。
我们常见的行草书往往都是行距宽,字距紧凑。书法线条的动感与留白处的静,形成鲜明的对比,整体有秩序感。王羲之的《十七帖》多是这种章法,字间大小、攲正变化丰富,非常耐看。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荡的行书字体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荡的行书字体的2点解答对大家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