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吾的行书字体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2个相关介绍吾的行书字体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民国书坛中的于右任,他的书法怎么样?
于右任先生是民国四大书法家之一,更是我国书法史上的三座里程碑之一,他继承我国书法家的优秀传统:写字讲书品,做人讲人品,不以书艺媚权贵,保持气节效古贤。所以,他的字如其人,老而弥劲,有长者风骨,朴实古茂,达笔随神驰之境界。不似某些老年人作书,每伤衰飒,抛筋露骨,难得天真。他作书的神态,用苏东坡的“细看落墨皆松瘦,想见掀髯正鹤孤”两句诗来形容,真是刻画入微,恰到好处。
自古就有“人品即书品”的说法,那么要了解于右任的书法如何,必须先知其为人。
于右任不仅是百年一遇的书法大家,一个难得的奇才,更是一位忧国忧民的文学家。他一生的作品基本都情系祖国,其中写得最多的书法内容就是“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据说就这一条内容,数量都多达一两千件。“天下为公”是于右任一生亘古不变的座右铭。
林语堂曾说:“当代书法家中,当推监察院长于右任的人品、书品为最好模范,于院长获有今日的地位,也半赖于其书法的成名。”
就这样一位以天下为己任的爱国人士,其人品也是可圈可点的。但凡有人向他索字,只要喜欢,他分文不收。这金口一开,可想而知向他求字的人肯定排着长队、门庭若市了了。加上的他的声望很大,排队的人如过江之鲫,源源不断。凡是向他索字的人,只要带一罐人工磨成的墨汁即可,而且十年如一日。
当时有一些落魄的文人***借他的大名卖字,他的下属知道以后建议他要“严惩”,这是做盗版生意啊,属于侵权行为,搁现在都要打个官司来维护自己的权益了。于右任偏偏不这样,说:“不要为难他们”。有一次他见到一家店***冒自己的字在卖,非但不恼,还让店家取下来,重新为他题一副“真迹”。
于右任这样的故事很多,为人无不让所有人打心底的佩服,可见其品德之高。
于右任的人品是人尽皆知的,接下来我们来聊聊他的书品。他是清代兴起碑学以来,将碑帖结合得最成功的典范。
于右任早年学赵孟頫、王羲之等书法大家。后主攻北碑,精研六朝碑版,并将篆、隶、草法融入行楷。他的书法有浓浓的金石气,晚年研究草书,并融入魏碑的笔意,另辟蹊径,最终形成他独特的风格面貌,自成一家。
于右任的书法作品气势磅礴,雄壮婉丽。晚年更是炉火纯青,字字险绝。草书融入今草、章草、狂草,形式纵横跌宕、回环呼应、雄浑奇伟、简洁质朴,其作品给人变幻莫测、仪态万千之感。
他一生都在做书法的改革和创新工作,并主编了《标准草书》一书。虽然后来因为种种原因没能普及,但他给书法界留下了许多宝贵的精神财富,他的书法至今得到世人的顶礼膜拜。
于右任先生行书有很浓的魏碑味,自由奇拙,雍容大气。结构中宫紧密,变化多端。
于右任先生草书笔酣墨饱,内含骨力。姿态优美。他还创立了"标准草书″,于1932年在上海发起成立草书研究社。集字编了《标准草书千字文》,然后自己手写一遍,再刊印出版发行。
今草是在章草基础上演变过渡而形成的,省略了章草中的"雁尾″,将外肆的笔画如波画、挑画,变化为收笔,以便和下一字的呼应。提高了书写速度。使章草的每字独立变为流畅贯通形式。书写更自由潇洒,更能表情达意。
于右任先生原名伯循,字诱人。陕西三原人,晚年自号"太平老人。″中国近代书法家、政治家、教育家。
1922年10月,他创办了上海大学并任职校长。1924年,***在广州召开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于右任当选为中央执行委员。
1926年,与冯玉祥、刘觉民等人解救西安之围,出任驻陕总司令。担任国民***审计院长、监察院长。
(个人浅见,仅供参考。不当之处,敬请包涵。上图书法作品为于右任先生所书。)
于右任书法之所以被书法界公认是好书法,主要在于于右任的书法有两个特点:
二是骨干平正,稳中求险。
他最初学书从赵孟頫入手,写得熟而肥,后专攻北碑。北朝碑刻书法多用棱角森挺的方笔,六朝写经墨迹中多见圆笔与隶法。于右任早期书法多用方笔,稍后渐用圆笔,再后来随着结体上的放逸纵恣,在用笔方面有了大幅度的改变。
这位老者还有有很强的书法理论基础的,但是在有些观点上过于偏激。
书法需要技法,但是高境界的书法作品会将这些有形的技法无形化,正所谓大道无形,于老的书法看着东倒西歪,但是流自然,看着非常的舒服,我能感受到美,但是以我目前的水平还不能具体说出到底为什么美。
这几天正整理于右任先生的作品,已经整理了将近200幅作品发表到个人头条号“书法有云”中了。个人觉得看一个书家的水平如何主要还是要多看其作品,从不同的作品中查看其章法以及技法的运用和神***的表现,如此,方可比较客观。现在,列举以下10幅不同格式或字体的作品供大家品鉴。
徐谓的草书狂放不羁,多有不合草法之处,你如何评价他的草书?
徐渭是一个独立特行的人,他的书风不拘一格独俱一格,于无法之法中归于***。其书法和明代早期书坛沉闷的书风形成显明的对比,其狂草气势磅礴,用笔狼藕,不拘泥一点一滴的得失得,谋求通篇的畅快淋漓,正契合他所认为的“书法第一,诗第二,文第三,画第四”。
从艺术的角度来看,徐渭超越了一个时代,开启了一个时代,引领了一个时代的书风,为明代书法开创了一个新的局面。连陶望龄也曾称其书法“称为奇绝,谓有明一人” 。由此可见
徐渭的书法和书法观的产生,与明中、晚期整个思想、文化、审美观念巨大变迁相吻合的。
从另一个角度分析,俆渭书法从某种意义上也是对吴门书派主张唐法的反叛中出发,继而吸取北宋苏、黄、米追求艺术个性化的积极因素中走来,思古而不泥古,求变中创新,共同中彰显个性。如果说徐渭的行书已用“己意”实现了对传统笔法的改变,说“徐渭破坏了笔法”。我却着,徐渭这种借鉴于绘画的点画表现方法,是对晋唐笔法的创造性破坏。对于书法艺术这种美术化倾向的改变,不破不立嘛。
徐渭才艺高超,诗文,书画等皆妙。性格古怪,但是也如大多文人清高,不羁放纵。
他画比书法出名,但是书法不俗,非常有情趣,高雅,飘逸。
宋朝尚意让他理解通透。他是明朝,明朝书法家大多怪异的性格,字也是怪得很。比如王宠,古朴之雅逸之,书法速度应该慢。文征明行书也特别,字体变化不多,变化不大,但是笔锋凌厉,笔画连接间,变化自然之美,优雅,齐整,和谐。还有祝枝山草书狂野之情,大气之志。
徐渭书法融入画中,画笔作书。大写意之书法。用笔娴熟,灵活运用。骨力深厚。
觉得他书写速度快速,自若挥洒。张旭大笔纵横,也是画法作书,但徐渭用笔轻灵,与张旭比笔画不粗,张旭雄壮,豪强。徐渭洒脱飘逸,个性突出,仙气独具,气质高雅,奇,巧,自然美。行楷,行草,狂草参杂。徐渭书画品位都高,书画皆美。
鹏誉轩笔庄认为:徐渭的草书,纯粹是个人内心情感的宣泄,笔墨恣肆,满纸狼藉,不计工拙,所有的才情、悲愤、苦闷都体现在扭来扭去的笔画中,如下图:笔势奔放,气势豪迈,用笔沉着***,中锋提顿,颇有黄庭坚的一波三折之意,而飞动跳跃之笔致,又有米芾的情趣。通篇一气贯注。他对自己的书法极为自负:吾书第一,诗二,文三,画四。
他的书法长于草书,兴之所至,笔走龙蛇,狂放恣肆,很难为常人所接受。他曾说:高书不入俗眼,入俗眼者非高书。
徐渭极有才华,但精神失常,杀妻入狱,穷困而终,生时寂寞,死后为后人顶礼膜拜!鹏誉轩笔庄认为,徐渭草书的风格,与他的人生经历是分不开的!
徐渭的草书展示的是雄健,壮美,恣狂,豪放。与平庸,呆滞,传统格格不入。这与其一生不平凡的经历有关。他的一生可谓是极经磨难,从而在艺术上造就了他与众不同。喜好独创一格,具有强烈的个性风格,豪放而飘逸。
徐渭的草书狂放不羁是不错,但说不合草法,这正是他行草书的创新,有别前人而另辟蹊径!他一生都主张学习书法要独出于己,目的在于“寄兴”,即以书法表现自己的真性情、真面目。袁宏道评他书法“笔意奔放如其诗,苍劲中姿媚跃出”。特别是他的狂草:气势磅礴、恣肆纵逸。他对自己写的字极为自负,自云“吾书第一,诗二,文三,画四。”明代的朱耷、清代的郑板桥等人无不对其崇拜有加,就连近代的艺术***齐白石也说“恨不生三百年前,为青藤磨墨理纸。”(徐渭,字文长,号青藤道士、天池山人、山阴布衣。)他晚年大量创作书画来发泄愤世嫉俗之情,将情感寄托于书画之中。他泼墨飞花,横竖涂抹,不拘细枝末节,只重内心性情抒发、书法意境的恣意渲染,透过浓厚的个性随意张扬,把物象的韵味发挥得淋漓尽致,以致让世人觉得他的书法叛经离道,不合传统草字笔法!最让人惊讶的是他的狂草:有如惊涛骇浪般震摄人心;又有如蓬莱妙境、满纸云烟;如此纵横跌宕、淋漓奔放的笔势,轻重、枯润、缓急极富变化的笔姿,显示出狂与怪的书风,你叫蹈常袭故的那些人如何接受啊?
现上海博物馆里有他的一件草书作品《夜雨剪春韭诗轴》,是他自书自诗,内容与形式近乎完美归一。详观此轴:笔势奔放豪迈,笔法沉着***,中锋提顿之处神似黄山谷一波三折之意;而飞动跳跃的结体与笔致,又颇有米元章的“刷”趣。通篇一气贯注入萧散爽快之风外,另逞刚强奇崛之势!
徐渭有一首《题墨葡萄诗》,概述了他晚年的凄凉与孤零的心境:
半生落魄已成翁,
独立书斋啸晚风。
笔底明珠无处卖,
闲抛闲掷野藤中。
意思是:大半生在贫困中度过,转眼已是个白头老翁了。夜幕降临,独自站在书斋门外无聊地吹吹口哨;老来无用,以书画为生,可惜世人不识货,不懂我所书所画的宝贵,竟然卖不出去,我也无心打理,任凭它们东抛西掷的遗弃在书斋院外的葡萄藤蔓之中!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吾的行书字体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吾的行书字体的2点解答对大家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