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唏草书作品排版字体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1个相关介绍唏草书作品排版字体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请老师们分享下:学习楷书的经验,谢谢!每日都有练习吗?
我现在每天坚持临帖,再忙也会写几个字,哪怕有应付公事之嫌。
我是一个业余书法爱好者,童年时虽有爱好但没有条件写字,成年后有条件了又没有时间写,直到半百之年才真正沉下心来写字,屈指算来,到今天也已经快十年了。
我开始写字是从欧阳询的《九成宫醴泉铭》开始的,后来在网上知道了田蕴章,开始在网上看他的《每日一题,每日一字》讲座学习,受益匪浅,后来又知道了田英章,开始学习田楷。再后来不知为什么不喜欢田英章了,就改学隶书《曹全碑》和智永的《千字文》,感觉很舒服,便一直乐此不疲,坚持临写这两种风格的字帖。
学习书法是一个很好的爱好,个人不必追求成名成家,一切随意,心情好时多写一点,心情差时少些一些。积攒一段时间,把自己感觉满意的习作拍照留存,然后任由老婆拿去包垃圾或者卖了换钱,不亦乐乎。
最后,说点个人学习楷书的体会,不是什么经验。
一要持之以恒,不能三天打鱼二日晒网。要每天坚持写,不在多少,关键要养成习惯,把写字变成生活的重要内容。当然,这不能强求,一旦失去了兴趣就没有必要再坚持。
二要选择适合自己的碑帖。楷书碑帖有三种选择,一是从唐楷入手,即大多数人都学过的欧颜柳赵;二是从晋楷入手,即从王羲之父子的楷书学起,但这更适合学习小楷的朋友选择;三是智永的《千字文》。智永是王羲之的七世嫡孙,生活年代介于晋唐之间,潜心研究王羲之书法二十年,书法深得乃祖精髓,他的楷书《千字文》是不错的范本,尤其是学习唐楷感觉拘谨时,可以改学或者兼学智永楷书。
三要及时调整碑帖。我说学习书法要持之以恒,其中有不能频繁换风格的问题,但是当自己学习一种风格感觉不舒服,开始厌倦时,就没有必要死守,而强迫自己做不愿意的事情,那样只能越来越没有感觉,最终会走入学习的死胡同。这时就可以换一种相近风格的书法,比如楷书换隶书,王羲之的换智永的等等。
学习楷书个人还是有些建议的,无论是硬笔书法还是毛病书法的楷书,最主要就是炼心,心到自然成。
如果是初中以下学生楷书,成效很快进步明显,高中以上或成年人学习,成效较慢进步较缓。所以,你看看自己属于哪个年龄阶段。
原因其实在于,初中以前,学生写字大多未成型,易纠正,临帖无杂念,不受固化思维影响;而到了高中或成年后,个人字体基本成型,要重新修正需要花很多的时间和精力,来改变长期写字的固定模式。
楷书,方正刚直,银钩铁画,一笔一划,规则自然。练习楷书,要做到静心明意,专心致志,持之以恒。
个人觉得可以分为练形和练神两个阶段。仅供参考:
一、练形阶段。临帖练习其实就是练形。主要在于,多练明确字的重心位置,让字硬朗,有其其形其骨;临摹字的笔划粗细,形状,转向,下笔,收笔等;观察字的左右上下内外搭配及大小分布等。比如,同样是一个笔划“点”在不同的位置,不同的先后,起笔和收笔不一样,大小形状不一样。如果练习毛笔的话,可以选择颜真卿楷书或柳公权玄秘塔碑等字帖,虽然“颜筋柳骨”难一些,但对入门者来说,还是很有益处的。
练形,是练习楷书的积累阶段,需要很长的时间去练习,临摹,感知,学习,才能完成这个量变的过程。所以,在这个阶段,可以慢一些,用心感受变化,做到持之以恒,每天哪怕再没时间,也要静下心来,写一页纸,写几个字都好,笔耕不息。
二是练神阶段。通过大量练习的积累,临摹的感受,对于眼,手,脑都会形成一种记忆,视觉反馈,肌肉记忆和思维常态。书法,临摹是学习别人的“法”,然后融会贯通,形成自己的“法”。
让我们看到一个字,或者要写一个字时,脑海中便会自然而然的闪现出那些熟悉的笔划,字形的构架,整体的布局,然后通过肌肉记忆传导到手上,手眼协调完成书写任务。
重要的是,能够将自己的书写感受和心灵感知,融入到每个字当中去,每个字都会带有个人独特的神韵。这个阶段,就在于感知,运用和创造。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唏草书作品排版字体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唏草书作品排版字体的1点解答对大家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