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小篆字体发源地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2个相关介绍小篆字体发源地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书法发源于哪个省?
仅供参考
在书法诞生、演变和发展的过程中,洛阳的地位不可撼动。要知道,除小篆和古隶外,金文、八分书、章草(草书)、今草、真书、飞白书、魏碑这些书体都起源于洛阳。比如网上有资料显示:
东汉时期,草书艺术在洛阳走向成熟。唐代张怀瓘(guàn)《十体书断》云:“汉初而有草法……北海敬王刘穆善草书,光武器之。”又云:“至建初中,杜度善草,见称于章帝,上贵其迹,诏使草书上事。”
从这段话中可以发现,在光武、章帝时期,书写奏章已用草书,故又称章书、章草。东汉和帝时期,史游为草书集大成者,《十体书断》云:“章草者,汉黄门令史游所作也。”关于章草的特点,《十体书断》云:“解散隶体……存字之梗概,损隶之规矩,纵任奔逸,赴速急就。”章草的特点是字字独立,不相连属,与后代的草书不同,世传史游的《急就章》就是章草的范本。
正因如此,洛阳绝对称得上是中国书法的主要发源地,是中国书法发展的核心地区,是中国书法最具活力的地区,还是中国书法遗存藏品的宝库!
在洛阳,习练书法的人也数之不尽。有很多孩子从小接触书法,当然,写好字是一方面,还有更重要的是让孩子接触到更多中国古代文化、诗词歌赋、国学经典,让孩子在这个过程中培养自身的审美能力、提升文化修养、陶冶情操。
丁公陶文将我国文字诞生的时间向前推进800年,如何释读?
关于丁公陶文我刚开始的解读就与众不同!
丁公陶文是一篇4000多年前一个方王祭祀时对来年丰收的祈求!正文9个字加一个时间和落款共11个字。
本人认真分析认为这可能是四千多年前的仓颉文,书写格式和今天的扇面书法相同。
正文--从右往左 竖读分别为:
【谷子 丰收 10月】
【家畜 系满 圈场】
【雏鸟 孵满阁院 五月】
...月3
..........................王祀
(即:正月初三,王祭祀)
这个问题首先要确定丁公山陶文是不是文字。文字首先要具备两个要求。第一,必须具备记录固定语言的功能。打个比方,有很多少数民族用一些图形来记录事情。比如用一颗心形来表示爱情。但有的时候这颗心也表示关心、关爱的意思,还有时候用一个很珍贵东西的图形来表示爱情。这样的情况就属于不能固定的记录语言。第二是必须约定俗成。意思就是说,这个图形或者是文字必须大家都知道,有固定的音形义。如果我写的你不认识,你写的我不认识。这样就没办法通行使用。这样也没办法成为文字。
接着我们说丁公山陶文的问题。对照以上文字所具备的两个特点来说。第一,没有办法证明它是否记录的是固定的语言。因为没有可参考的文字文献。第二,既然没办法确定它是否固定记录语言,也无法得知它的音、形、义,那么也没办法说它具备约定俗成的特点。其实这种陶器上的所谓的文字,很早就有出现,而且数量很大。比如仰韶文化,良渚文化,很多的陶器玉器上都有这种刻画。如果丁公山上的这个属于文字,那其他陶器上的都属于文字了。那推进文字的产生时间不只是几百年了。而且仰韶文化里面的很多刻画,其实和后代的甲骨文字形是相同的。即便是这样,在学界学者多数学者不认为这属于文字。丁公山陶文,一直以来很多学者对他的意见都不同。虽然很多学者都把它与文字相联系。但有很多学者都认为它并不是文字。比如吉林大学的林沄先生,曾经在超星视频上有一段讲座。讲座里边就说到了关于这个丁公山陶文的问题。她说她在哄孙子玩的时候,发现一个有趣的事情。他孙子随意画了一幅画,但这个画像现在我们大人写的书法一样,比较整齐规矩,横有行竖有列。林先生说,丁公山上的陶文很可能也是这样形成的。大概就是小孩子随意涂画的,并不一定是成熟的文字。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小篆字体发源地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小篆字体发源地的2点解答对大家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