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源字楷书字体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2个相关介绍源字楷书字体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书法史上是先有草书后有行楷,为什么有人说先学楷书后才能学草书?
其实汉字繁也好简也好,篆隶也好草行楷也好,和外文一样就是一种记录符号。至于书法,可以有讲究,看你追宠所谓的哪家门派;也可没讲究,不拘一格自创一体,勤学苦练,到时只要达到公认,你就是一家一派。
一种事物在其发生发展过程中,人们对它的认识是随着事物的发生发展而循序渐进的。当事物发展完善成熟,人们对该事物的认识就趋于全面,并从整体出发,总结和找到学习掌握它的最佳入手处。书法从楷书学起,正是如此。前贤清楚这一点,也知其难,但必须经此训练,才能精益求精。当今老几代书家缺乏此基础,为避短而不倡楷书,甚至捏凑出一套理论来为自己遮羞,并将此歪理邪说灌输给年青一代。导致今人书坛,连字都写不好,遑论什么书法?
谢谢邀请。 这个问题,你还是懂得文字源流、文字发展史、文字演变史的。不错!
这个问题你问的好!很多的人、特别是传统学习书法入门倡导者,确实是死脑筋哦!还天天在谈、大谈、特谈、永远谈、不加思索地谈楷书入门。是啊,还是要讲逻辑呀!不讲逻辑,瞎来是不行的哦!
中国的传统艺术,说来讲去,还是这些问题:手性呀,眼睛准确度呀,思维方式呀,力度呀,阴阳呀,顿挫呀,使转呀,沉涩呀,提按呀,学会变呀……。把这些搞明白了,搞清楚了,掌握好了,其他的都是小问题呢!很多的死脑筋,就是走不出前人的模式呢!抱了前人的大腿不放呢!
我上头条快一年了,话讲的都没有力气了,厌烦了呢,天天这个现饭炒来炒去呢!
天天还是古人作品呢!人都死了,现在书法艺术比古人发展好也不晓得呢。古人作品单调也不晓得呢!艺术要发展、要前进!不要老是呆子学艺哟!还有个坏习惯哦,谁谁第一,谁谁圣……,呆子说梦般。文哪有第一呀?!每个人都存在不足呢!这就是艺术常识。看不到前人作品不足、存在缺点是自己没有学识水平呢!
艺术要发展、要前进!要努力深入探索,才会有新东西出来哦!不要做笨子孙哦!不要天天吃祖宗饭!
做人要有志气、智慧!躺在古人堆里干麻呀?!好,也是古人的!助什么热闹呀?!蠢,不要到家!适当的蠢不是错!认识才是聪明!
很多的人谈鲁迅爱骂人,在当时不骂行吗?!骂,才会聪明!
谁是谁的基础呀?楷书是谁的基础呀?楷书还没有出生,其他书体都出生了!饭桶也知道呢!手性、眼睛、思考才是基础呢!培伴你搞艺术一生呢!什么是基础还没有搞明白,谈什么谁是谁的基础呀!菜桶!
楷书是实用字体,谈不上艺术!最没有味道的就是楷书!多深入、多学习、多实践、多动脑筋,不要死脑筋搞事情!
书法史上确实是先有草书,后有行书,楷书。寻溯追源,书法的演变史几千年,甲骨文,再到后来钟鼎铭文,这些字多是象形字,异体字极多,一个字有多种写法。到了西周晚期铭文(也称金文)摆脱了甲骨文的影响,形成了另一种风格。到了春秋战国,汉字经历了演变,文字由繁到简,速度由慢到快,继而出现了草篆(小篆)。秦统一六国,实行文字改革,由丞相李斯主持,统一文字,即小篆。到秦末汉初,由于社会的需求,又出现秦隶,到东汉隶书发展成熟。随着隶书的快写,演变成章草(草隶:杜度所创,他为皇帝写各种奏章,也叫章草)。今草(后汉张芝所创)。从隶书的快写,又演变出现了行书,楷书。书圣王羲之是行书的代表,将书法艺术推向了一个新的***。楷书虽然由钟繇所创,魏晋成熟,到了唐代才是楷书成就最高的时期,出现了初唐四大家,中期颜真卿,柳公权等。今人说先学楷书,后学行草,我个人认为很正确,楷模是基本功,基本功不扎实,又学行草,行草柔而无骨,没有筋骨。楷立,行走,草奔,就象一二岁的孩子,走路都不稳,不快,就象快走,奔跑,那是不可能的。只有楷书练好了,笔画,间架结构,神韵都掌握了,再练行书,行书练好了,再学草书,就不怎么费劲了。学楷书,行书,草书要临帖,继承传经,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日累月久,笔耕不辍,写出自己的风格。
书法史上的书体演变是一回事,学习书法,先学何种书体、后学何种出体的顺序,又是一回事。两者的顺序,可以是一样的,也可以不一样。
学习书法,先从哪种书体开始,是可以选择的,并没有一个统一要求,必须这样做。
学习书法从揩书入手,是多数从事书法教育的人的主张。同时也有另一部分人还有另外的主张,比如,有人主张从隶书入手,也有人主张从篆书入手。不过这样主张的人数比较少。
每个人开始学习书法都可以自由选择从哪种书体入手。不过,如果没有特殊的考虑、没有特别的兴趣爱好的话,还是先从楷书入手吧。
至于楷书和草书两者的学习次顺问题。我们和古人所处的环境不一样。比如杜度、崔暖、张之他们,以及他们的追随者们,当然不可能学了惜书再来学草书。从秦末到东汉,由篆、隶经过演变简省,慢慢形成了草。杜、崔、张等人,在那个环境中学习草书,并推进了草书的完善。我们则是在楷书成熟后,一开始认字,就是楷书。楷书发展为印刷体,天天见到,印象深刻。我们要学习草书,由于草书不是我们日用天天接触到的字体,要认一个或写一个草书字,必须首先在脑子里反应出它在楷书中是哪个字。这好似学英语,我们中国人认一个英语单词,必须先要想到中文的词语,再来取得两者的连接。而英美人就直接把单词和事物对应起来了。对于我们中国人来说,如果连汉语都说不好,那怎么能学好英语呢?
我们当今,学草书也是这样,你必须拿楷书作为一个标杆,当作一个座标,才能学习草书。否则你都不知道写的什么,笔法、线条等等,也是空谈。
总之,有了楷书基础,学草书比较方面。
从南北朝到唐朝,楷书经历了怎样的变化,为何二者风格差异较大?
南北朝时期的书法,是我国书法史上发展的重要阶段。南北朝时期的楷书主要是北碑,北朝中北魏立国最久,所以北碑又称魏碑。清代大书家康有为《广艺舟双楫》对南北朝碑有“十美”的评述。他说:“古今之中,唯南碑与魏为可宗。可宗为何?曰有十美:一曰魄力雄强。二曰气象浑穆。二曰笔法跳越。四曰点画峻厚。五曰意态奇逸。六曰精神飞动。七曰兴趣酣足。八曰骨法洞达。九曰结构天成。十曰血肉丰美。是十美者,唯魏碑南碑有之。”
北朝承赵、燕之后,书体则出于崔悦及卢谌二家,这两个人皆传钟繇、卫瓘、索靖的遗法。因为没有禁碑之令,又民风纯朴,而演变出北碑特有的书体,与南朝的风流蕴藉大异其趣,加上佛教盛行,流行造像题记与摩崖刻经,所以传世书迹特多。这种书体是介于分隶和楷书之间的过渡书体,居汉分至唐楷的枢纽。大体来说,丰碑和造像记大部份方峻棱厉,墓志铭蕴藉姘美,而摩崖书则雄伟奇绝,惊心动魄。
唐代书法是一种书法形式。这一时代新风格的形式。唐代书法在书法发展史上,唐代是晋代以后的又一高峰,此时,在真、行、草、篆、隶各体书中都出现了影响深远的书家,真书、草书的影响最甚。
初唐,社会安定,经济日益繁荣,书法亦蓬勃发展。唐太宗喜好书法,朝廷定书法为国子监六学之一,设书学博士 ,以书法取士。历代盛称的唐初四家——欧阳询、虞世南、褚遂良与薛稷代表了初唐风格。盛唐,这一时期随着社会经济、文化艺术也有很大的变化和发展。书法风格由初唐方整劲健趋向雄浑肥厚。这时出现了张旭、怀素、颜真卿和柳公权等著名的书法家。晚唐以降至五代,兵燹频仍,文事废弛,迨杨凝式出,书坛方为之一振,其作品若《卢鸿草堂十志图跋》、《韭花帖》、《神仙起居法》、《夏热帖》,超脱清逸,别有异趣
中国是一个文明古国,从最开始的象形文字再到甲骨文再到小篆大篆隶属楷书,这些都无时不刻体现着中国文化的发展演变史,当然了,文明古国不仅仅是文字的变化,还有生活习俗,思想观念以及社会整体风貌的改变,可以说文明的演变是一个长期的过程。
南北朝书法以魏碑最胜。魏碑,是北魏以及与北魏书风相近的南北朝碑志石刻书法的泛称,是汉代隶书向唐代楷书发展的过渡时期书法。康有为说:“凡魏碑,随取一家,皆足成体。尽合诸家,则为具美”。唐初几位楷书大家如虞世南,欧阳询,褚遂良等,都是直接继承智永笔法取法六朝的。
南北朝书体是带有明显隶意的楷书体。碑中一部分横画仍保留了隶书的波挑,但结体却方整而近于楷书。用笔以方笔为主,端重古朴,拙中有巧。看似呆笨,却飞动之势常现。 康有为在《广艺舟双楫》中评此碑为“端朴若古佛之容”是很恰当的。
东晋时期流行的是玄学,对人物的品藻注重才调性情,上层贵族或放浪形骸、或寄兴思辩、或悠游山水、或栖心文艺,在动荡的现实中寻求思想精神的适意,书法也成为因寄所托的一种艺术方式,王、谢、庾、郗、卫、陆等许多大家族以书擅名、英才辈出,创造了中国书法艺术的一个高峰,以二王风格为代表的小楷、行书、今草,成为后世无可代替的典范。
唐代的楷书,亦如唐代国势的兴盛局面,真所谓空前。书体成熟,书家辈出,在楷书方面,唐初的虞世南、欧阳询、褚遂良、中唐的颜真卿、晚唐的柳公权,其楷书作品均为后世所重,奉为习字的模范。 古人学书法有这一种说法:“学书须先楷法,作字必先大字。大字以颜为法,中楷以欧为法,中楷既熟,然后敛为小楷,以锺王为法”。然根据多年实验研究结果表明:初学写字,不宜先学太大的字,中楷比较适合。
南北朝时的楷书以魏碑的形式存在,它是隶书向今楷过渡嬗变的时期。而唐代则是楷书发展的鼎盛时期。
先说说南北朝时的楷书。
“北朝墓志与南朝最大的不同,表现在分势的消长。南朝真书当时南方民间心风的影响,力去分势;北朝真书仍收中原旧习,大多尚具分意。”
北朝因缺少精研书法的文化氛围,仍继承了汉代重视碑刻的传统,将新兴的楷书应用在碑刻上,此时魏碑表现的是粗犷、雄强的风格体貌。
▲《张猛龙碑》
《张猛龙碑》就是魏碑的代表碑刻之一。碑文书法用笔方圆并用,精严而富于变化,格调高古二韵趣横生。
而在南朝,更注重才调性情,以帖学发展为主,表现的是一个高贵脱俗的“韵”字。其中以王羲之为代表的书家将文字进行改革,追求的审美崇尚自然、直率而又富有野趣。
到了隋代,北碑与南帖并存,南帖北碑趋于融合,以《董美人墓志》为代表。
▲《董美人墓志》
《董美人墓志》从字体看,楷法纯一,隶意脱尽,已与晋人小楷、北朝墓志迥别,但也可以看到外方内圆的用笔。
基于这个问题,我们先快速浏览下我国文字的演变史,从中可以清楚地知道各字体之间的关系。
中国现存最古老的成熟文字是甲骨文,距今约3000多年。后有初始于商末,盛行于西周的金文,承接甲骨文发展而来。在秦始皇统一六国后,有感于全国文字的繁杂和书体的不一,而提出“书同文”,将文字和书体统一,于是有了“秦篆”,这是中国第一次[_a***_]地将文字的书体标准化。而在秦朝由篆书又演化出一种字体——隶书,并在东汉时期达到顶峰。除此之外,还有草书、行书、魏碑体、瘦金体等。
在书法界有个说法叫“汉隶唐楷”,可见楷书在唐朝已成主流。
楷书字形方正,是由古隶演变形成。初期楷书,仍残留极少的隶笔,结体略宽,横画长而直画短。东晋以后,南北分裂,书法也逐渐分为南北两派,其中,北派带着汉隶的遗型,笔法古拙劲正,风格则质朴方严,长于榜书,被称为魏碑体。南派书法则多疏放妍妙,长于尺牍。
魏碑体是北朝碑刻书法作品的统称,因现存的魏碑书体都是楷书,因此也叫魏楷。其特点主要有三点:
横画和捺画保持隶书的特点,常伸展到字形边界甚至超出边界;
字形与隶书相比呈扁方形;
突出的特点是捺撇向两侧伸展,收笔前的粗顿以及抬峰,使整个字形厚重稳健略显飞扬、规则中正而有动态,颇具审美价值。
在隶书向楷书转变过程中,汉末至三国曹魏时期著名书法家钟繇起到了关键作用,他同张芝、王羲之、王献之合称书中“四贤”。他更因为在书法中的贡献,被认为是中国“书史之祖”。后来的东晋书法家王羲之,给人以精美之感的书法,恰与钟繇形成对比,创立了妍美流便的今体书风,被后代尊为“书圣”,影响了今后一代又一代的人。王羲之的第七世孙智永和尚,作为南朝的书法大家,在永欣寺潜心研习了二三十年,留下了“退笔冢”、“铁门限”的典故。他传的“永字八法”对后代楷书立下了典范。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源字楷书字体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源字楷书字体的2点解答对大家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