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史字的小篆字体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3个相关介绍史字的小篆字体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史佚读音?
shǐ yì
史读音为shǐ,最早见于甲骨文,在六书中属于会意字。“史”字基本含义为古代官职,如刺史;引申含义为古代掌管记载史事的官,如太史,“史”多用作名词,如史官。
“佚”读音为yì,最早见于秦朝小篆时代,在六书中属于形声字。“佚”的基本含义为同“逸”;引申含义为放荡,如淫佚、佚游,“佚”也常做动词,表示散失,如佚名,佚书。
史姓的来源?
史氏出自史皇氏:为黄帝时史官仓颉之后,以官名为氏。
源于姬姓:出自周代太史佚之后,亦以官名为氏。
源于外夷:出自古西域康国支系有史国。国人以国名为氏。
少数民族:出自唐代有突厥族有复姓阿史那氏,归唐后简改为单姓史氏。
得姓始祖:仓颉。相传仓颉是黄帝时的史官,人称史皇氏。他生有四只眼,善于观察,见人们用结绳记事相当繁琐,便发明了文字,在其创制出文字的当夜,鬼神都为之哭泣。因仓颉造字有功,其后代便以其官职为氏,称史姓,仓颉自然成为史姓的得姓始祖。
史,为古代王者身边的记事官员,王有言动必书,左史记事,右史记言。
在甲骨文中史字,像手持武器从事***或作战,其武器或为丫槎,或为丫槎与棍棒缚以石块做成的锤形物。
先民们***,或征伐时,大多为集体行动,史是这一队人的领头者。后来因分工之因,小篆字发生了分化,出现吏、史、事三字。史,本义为官吏。史人自然是世代从事记事或记言官位的家族,以此为氏族的名称和族徽,最终出现史姓。
1、出自黄帝时创造文字的"史皇"仓颉。仓颉之后,衍生了仓氏、史氏、侯氏、侯冈氏、夷门氏、仓颉氏。仓颉为史官,人称史皇氏,其后有一支以官为氏,称史氏。
2、出自周太史佚之后。历代他姓史官,亦多以官为氏。见于历史最早的史姓人物,当属西周初年的太史史佚。西周初年有太史史佚,为人严正,与太公、周公、召公并称为四圣。由于他终生在周朝任太史,他的子孙便以官名为氏。春秋时期,列国史官多以官为氏。
这种像汉字又不是汉字的文字,是哪里的文字?
是西夏文字,整体全部被俄罗斯国家博物馆收藏,我国有一个姓金的研究人员认识,说要查看全部资料还要去俄罗斯用照像机,一页一页的拍下来,才能带到国内来研究。
敦煌莫高窟的文物是1908年被英国人用及低的价格在王和尚手里买去,后来日本人也去敦煌莫高窟藏经洞***文物。再后来俄罗斯人就到西夏王陵遗址把西夏时期的文学盗挖出来带回去了俄罗斯。
西夏文,又名河西字、番文等。 是党项人李元昊称帝前,命大臣野利荣仁创制。 是记录党项族语言的民族文字。并在西夏境内作为国字广泛流传。1227年蒙古灭亡西夏。之后随着党项族逐渐消亡,西夏文也称了死文字。
由于元代未修西夏史,文献记载的缺乏。使西夏的历史和文化面貌十分模糊。直至20世纪初,以科兹洛夫为首的一只俄国探险队,分别在在1908年、1909年在黑水城遗址大量的西夏文文献和其他文物,并席卷而走,至今仍藏在俄罗斯科学院东方研究所和冬宫博物馆。其中西夏文文献有20万面之巨。1914年,英国人斯坦因也在黑水城发掘大量的西夏文文献和文物,现文献藏于英国国家图书馆,文物则藏于英国国家博物馆。法国人伯希和也从敦煌掘走一大批西夏文文献和文物。瑞典人斯文赫定、日本人大谷光瑞先后都从中国获得数量不等的西夏文献。
1917年在灵武县发现共约8000面的西夏文献,其中大部分藏于中国国家图书馆,另一部分藏于故宫博物院,一部分流失至日本。1940年代,张大千在莫高窟北区发现一批西夏文献,后流失国外,先分别藏于日本天理图书馆和美国普林斯顿大学葛思德图书馆。
此后又在内蒙古、甘肃、宁夏等地零星发现一些西夏文献。
西夏文属于表意体系的方块字,共有六千多字。因是仿汉字而制,多由横、竖、撇、点、捺等笔画构成,斜笔较多,四角匀称,字体饱满。笔画多在十画上下,笔画顺序和书写方式与汉字相同。西夏文书写也分楷书、行书、草书、篆书。楷书用于刻印和工整的抄写,行书和草书用于手写,篆书仅见于碑额和印章。
西夏文可分为单纯字和合体字两大类。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史字的小篆字体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史字的小篆字体的3点解答对大家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