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小篆字体的说文解字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3个相关介绍小篆字体的说文解字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说文解字的正确使用方法?
答:说文解字的正确使用方法:
《说文解字》首创部首法,部首之间的次序大致是“据形系联”,即把形体相近的排在一起,如“页、面、首、须”。部首所属的字,大多是把意义相近相关的字排在一起,如在“言”部里,把“讪、讥、诬、诽、镑”等排在一起,在“肉”部把“胯、股、脚、胫、腓”等排在一起。
全书以秦汉通行的篆书(即小篆)为主体,把古文、籀文等不同于小篆的形体列于各字下面。《说文解字》是先分析部首,说明凡属这个部首的字都跟这个部首的意义有关联。每个字都是先讲字义(本义),然后讲形体结构,有时也指出字的读音。
1、从部首开始。《说文解字》字再多,也只有540个部首。我们要学习的小篆,大部分是“字”,不是“文”,即大部分是合体字,而这些合体字,大都以部首组成,那么我们找到这540个部首,全部记下来,就解决了很多组合字的写法问题,当然,这样做还有一个好处,我们再去查某个字时,很容易在《说文解字》中找到它,不过,现在的新版本里都附有拼音检字,方便多了。
2、从常用字开始。汉字虽然那么多,但常用的汉字也只有2000-3000个,这是什么概念呢,就是说,我们日常用的到的字,大概不到《说文解字》的三分之一。熟记这些常用字,大部分的印面我们都能解读了,大部分的篆书作品也不至于读不通了。我们日常的仿作,创作也大都从常用字开始。
3、注意《说文解字》的不足。《说文解字》里的检字表都是旧字形,许多偏旁的笔画数量与现在我们通用的文字不符,比如,“并”字,《说文解字》是8画,现在是6画,“走之旁”,《说文解字》是4画,现在是3画。还有一些字《说文解字》里干脆找不到,怎么办,找找其他工具书,比如《增篆康熙字典》,如果有条件就备一个,大部分汉字都能找到了,是很好的《说文解字》的补充。
说文解字的贡献和意义?
《说文解字》是科学文字学和文献语言学的奠基之作,在中国语言学史上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对中国文艺学发展有极其重大的贡献。
《说文解字》是中国第一部字书,也是世界上最早出现的辞书。主要贡献有:
第一,《说文解字》从上万个汉字中区别其偏旁和部首,分类归纳成五百四十个部类,开启了汉字按部首编排的汉字字典编排方法。直至当今使用的汉语字典、词典,仍然使用部首检字法编排。
第二,《说文解字》在说解内容中首次阐发了“六书”的内容,贯穿了六书的原则,许慎对六书分别下了定义,举了例字,后世讲六书都沿用许慎的名称和定义。
第三,《说文解字》收录了汉字形体的多种写法,处当时汉朝的篆体外,还有籀文、古文等异体写法。这些字体大都为象形体。这就为研究汉字提供了宝贵的古文字资料,也为推究上古文字的本意给予极大的方便。
后世发现的甲骨文、金文、陶文、简帛文字这些汉朝以前的文字,都是依据《说文解字》所收录的这些古文字字形作依据,才得以考证和认读。
所以《说文解字》是语言文字学的宝库,在文字、训诂和音韵等方面都显示出极大的价值。直至现代,《说文解字》学仍然是一门重要的学问。
偏旁部首从古代的演化及释义?
偏旁部首归类来源于许慎的《说文解字》,该书最大历史功效是对文字做了偏旁部首、系统化的分类。
许慎是用篆书来编撰《说文》,小篆是中华历史上第一次标准化,有里程牌的意义,这也是秦始皇的一大功绩,许慎所处的东汉,虽然用隶书多,但隶书自身也不断在发展变化,并不算是一种标准化的书写体系,这也可能是许慎不用隶书编撰的原因吧。汉字历史是真正算得上标准化的,一个是秦小篆,第二个是宋楷书。
许慎当时编字典,隶书还在不断变化过程中,因些也只能用标准的小篆来编撰。同时也给后人研究文字带来便利,特别是偏旁部首,《说文》中分类了541个部首。
所以,春,舂,泰,奉,奏,秦 的偏旁部首归类不能按楷书来分,应该看其篆书,而这些字的篆书分别是:
【春】,是草头的偏旁
【舂】【秦】【泰】【奏】【奉】
看上述篆书形,就知道,没什么春字头,【春】=【萅】=【艹+ 屯+ 日】,应该是由草书变化过来的。
【舂、秦】的部首是相同的,上面是由两手捧着【午(杵)】
【泰】,由大,左手、右手、水组成,【泰】有极大的意思,因水,也有了流通、通的意思。
【奉】【奏】头上的字形稍有不同,【奉】 是三只手捧着【丰】,有承接、捧着之义。【奏】则由大人双手捧着【屮】,有奉献,送上之义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小篆字体的说文解字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小篆字体的说文解字的3点解答对大家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