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笔的草书书法字体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3个相关介绍笔的草书书法字体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草书中的“笔断意连,字断气连”是什么意思?
草书中的“笔断意连,字断气连”两句话,实际是一个意思。笔断,就是一个笔画停止的地方,笔在空中划过去的痕迹,(这是无形的,但是你能感受得到),能与下一个笔画连接上去。通常是指上一个笔画的终点与下一个笔画的起点间的关系。
字断气连也是同样的意思。上一字与下一字之间的呼应,虽然没有游丝连贯,而其笔意的引带,能使上下间的气韵贯穿。
在草书中,字势的连贯决定着作品的成败。高水平的草书作品,就看他的使转造势是否应用得当。通篇缠绕的草书,来去的路径都没有,生硬的连成一片,这样的字不叫草书,应该称做潦草。
草书字势有断有连。笔断了,意相连,形断了,神相连。神意为人的感受。眼睛看不到,但心能体会到,这样就是好的草书。而要达到神意相通,字形体势就需完备。差之一毫,谬之千里。所以才会有:“草圣最为难,龙蛇竞笔端,毫厘是欲辨,体势更须完”。
草书体势可以夸张,却不能省略,更不能臆造,也不能用简化字写草书。用简化字写草书的尴尬是,学习过草书的人看不懂,没学习过草书的人反而认识。(以后再说细说这一问题)草书的形成,只是字的梗概,已经简略到了极限,少一个弯,写的笔画长短一点,就是另外一个字。所以,在笔该断的地方,一定要断,而使其笔意相连。此为草书之上乘修练。
它是指笔画与笔画之间,字与字之间的呼应和內在联系。
首先,我们来欣赏一下徐悲鸿先生的《八骏图》。通过对这幅画的构图分析,对理解呼应联系有一定帮助。
一幅画应有团结气氛,讲究起承转合,书法作品也是这样,要求团结一气,上承下启。要贯气。整体精神是联结在一起的,每个字和每个笔画不是毫无生命的个体,而是充满生命活力的书法艺术品。(下图为王羲之草书《远宦帖》局步)。
学习书法还要培养一种气,就是浩然正气。才有可能写出有气度的刚正博大书法艺术作品。如下图颜真卿作品《祭侄文稿》。(局步)。(个人浅见,仅供参考)。
笔断意连,是一种形不贯而气贯的取势方法,字与字之间没有明显的呼应关系,也没有游丝相连,但每一字末笔在回锋收笔时藏锋蓄势,使其与下一字的首笔呼应。
这种方法,王羲之运用得最为得心应手,前人评《兰亭序》“似奇反正,若断还连”,正是指的这种取势方法。
楷书也要讲究行气,点画之间、字之间虽笔断而意连,只是表现得十分隐晦,不易被人察觉罢了。
如图,《得示帖》中第一行五字和“雾故也迟”四字,虽字字相断,但血脉贯注,十分流畅。
古人不主张草书作连绵缠绕之势,唐人摹王羲之的草书墨迹,字与字之间笔断意连,偶有两字相连,十分简练。
怀素的《小草千字文》《论书帖》及米芾的草书都吸收了这种“笔断意连,字断气连”的方法。
更多文章,敬请关注千年兰亭。
笔断意连更多存在于笔画中,尤其是行草书,当然楷书肯定也有笔断意连的意思在。但是表现的是没有行草书那么明显的。
行草书的书写,最重要的一点要求就是每一个笔画,都不是独立的,都不是单独存在的,而是与其他笔画相互呼应,互相影响,存在于互相联系的关系之中。
而所谓的笔断意连就是虽然笔画和笔画之间的关系被切断了,没有了联系,但是他们之间的神韵还在联系着。
这里的“笔”更多的时候指的是笔画,行草书中笔画与笔画之间虽然会断开,但是他们的神韵是断不开的。这里面的意,就是指的神韵、意韵。
而这样笔断意连的特殊安排,在结构上就造成了笔画之间顾盼生姿的姿态。对于行草书来说,这样的笔断意连所塑造的形态是至关重要的。
字断气连更多着眼于字与字之间的联系。但是在行草书中这一点体现的并不明显,而且行草书往往是字与字之间是互相粘连的,是有游丝引带的。
这些游丝引带,所连接的,是字与字之间的神韵、气息。或者说在章法上,叫做行气。这种行气,依靠字与字之间的关联来酝酿。
真正断开的,在楷书中比较常见。楷书中虽然把每一个字都是独立的,但是字与字之间年内在的神韵气息是断不开的。
但是行书和草书也不是完全的粘连在一起的,相互之间还是有断开的时候。一般而言,粘连也就粘连两个字,再多就不太常见了,除了王献之的书法,大概很少有连续粘连书写的。
这就是对行草书中“笔断意连,字断气连”在书法中章法、结构、笔画三个层面的考察,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麓风轩】书法公益课堂,书法技巧分享——
1、关于草书中的“笔断意连,字断气连”问题,古代书论中有较多论述,通俗地说就是草书行笔过程中的一种笔画连接方式。
(麓风轩示范字:艺无涯)
2、草书当中笔画可以“实练”,也可以“虚连”,还可以“笔断意连”,其中第三种就是题主所问的这个问题。下面我来一一演示。
(麓风轩示范字:平常心)
3、“实练”就是笔画或字之间用实线连接,笔画较粗,如附图:“平常”二字,“桃之”二字;
写草书应该选择怎样的笔好?
谢谢邀请!
毛笔的选择:一枝好的毛笔要具备「尖、齐、圆、健」四德。
尖~笔毫聚合时,笔锋要能收尖。
齐~将笔头沾水捏扁,笔端的毛整齐无不齐现象。
圆~笔肚周围,笔毫饱满圆润,呈圆锥状,不扁不瘦。
健~笔毛有弹性,笔毛铺开后易于收拢,笔力要健。
草书是书法的最高境界,形态放纵、奔放。运笔跌宕起伏,运转自如,其笔断意连,一气呵成。
所以书写草书用笔须婉转流畅,一般多用羊毫等软毫毛笔为主,可使运笔流畅,笔力足,不枯涩,挥毫之下左右逢源。
完全取决于个人的喜好。有‘喜欢软毫的,有喜欢硬毫的,有喜欢兼毫的。喜用腕力的人,软毫反而更好,人们常说软笔写硬字就是这种情况。但如果你执笔力度不行,那就使用硬毫,充分利用硬笔的弹性敏捷。至于长锋短锋,我觉得中長锋好一些。因为毛笔的锋长没有统一標准。有些笔锋太长的醮墨后笔还没落纸,笔锋就弯下去了,很难驾驭。初学草书者应注意,不要听別人说写草书要用长锋就到笔店专拣锋最长的买,结果买回来使用不了。这要有个较长的使用过程。当然硬毫长锋好一些。不过提按反映不如软毫灵敏。
这是一个严肃的问题:书法究竟是该站着写还是坐着写?为什么书法家们都是站着写?
哎呀!这个是不是问得太笨了啊?是站是坐,你亲自尝试体会,反复琢磨不就知道了?不过也许真的有人悟性太差,那简单说几句吧(只论毛笔,钢笔不须讨论):
写文章,谏,帖等等,劝你就坐着写,古人都这样的,一是稳,二是省力,这些字都不很大,视线,手、臂都不会有影响。
写中堂,条幅,匾额等等大型作品时,劝你站立了写。因为字很大,只有站立,你的视野才能开阔,对全篇幅看得更完全。另外就是你要知道物理学和生理学的原理,物理学理论是力臂与力矩成正比,力臂越长,力矩越大,武术里有个诀窍说:一寸长,一寸强,所以刀枪棍的持法,高手都会拿在最尾部。毛笔执笔也是同一个道理,你站着,捏到笔杆近顶部,挥洒更自如,更利于把字写大。从生理学上讲,站着,手臂悬空,运行的范围就更大,运行也更自如,不信你试试坐着挥手画一条很长的横线或者竖线,看看是否不那么得心应手,你再试试站起来同样画很长的线,是否顺手多了,效果好多了?根本原因就在,站起来时,肩关节,大臂,肘关节,小臂,腕关节,更能充分配合,运行更加自如,而坐着时,就受到限制了。站着写字,腰的力量也能参与进来。但是写较小的字,则根本用不着这些。
这就是站还是坐的选择奥妙吧。
而如果是要在墙壁上写字,你想坐也不大可能吧?
这还是问题?该站着写的字站着写,该坐着写的字坐着写。
就是那不大不小的字让人为难,究竟该站还是该坐?
适合自己的书写姿势才是好姿势。历史上有个故事说,米芾在人前示范笔法,盘腿坐于地上,悬肘作蝇头小字。这情景,想想就够惊心动魄了,这只有米癫可以。
我不理解这个问题有什么严肃,书法家们也不一定都是站着写,坐着写字的人也非常多。
这个问题我好像回答过一个类似的问题,那个问题只是问究竟应该站着写字还是坐着写字。我的回答举了一个例子,就是在《水浒传》中,宋江醉后题反诗,就是站着在墙壁上一气呵成的。类似的故事很多,有人跪着写,有人趴着写,还有人用手托着写呢。
书法作品应该用什么姿势完成,取决于字而不却决于人。
比如写十公分以下的中楷或小楷,用坐着的姿势完成会更有力度,用笔更稳定,能够较好地发挥出书家应有的水平;如果要创作大字甚至榜书,那么坐着无法完成,至少无法发挥出应有的书法水准。
如果写行草书,坐着无法完成因为草书讲究收放开合,讲究通篇布局,如果坐着写,往往会缩手缩脚,小家子气,完全写不出草书的气势!
现在的书法家写楷书的人很少,写小字的人更少,金钱社会,谁有耐心写蝇头小楷?既然大家都写大字,都写行草书,只好站着完成了,这就是提问题的人误以为书法家们都是站着写的原因。因此题主这个问题一点也不严肃。顺祝大家继续过年,新春愉快!
这确实是个严肃的问题,我也严肃地问一个严肃的问题:吃饭究竟应该是站着吃,还是坐着吃,还是蹲着吃,还是躺着吃,还是跑着吃?
我想,人一辈子,这5种吃饭方式都应该经历过,不同的年龄,不同的环境,不同的条件,只要能吃饭就行,至于吃饭的方式哪有那么多讲究?
写字亦是如此。
古人没有高桌高椅时,都是席地而坐,一手执简,一手执笔,临空而书。
宋朝时有了高桌,于是古人可以坐下来,伏案而书。
写小字尚可坐着安静地书写,可字大一点、作品尺幅大一点,则只有站着才能写得来。而字再大一点,如榜书,有时则需将纸铺于地上,或弯腰或跪或蹲着才能书写。
所以,站着写、坐着写、蹲着写,与字的大小、作品尺幅大小、书写场所条件等诸多因素有关。
至于笔会时,书写字体相对较大,字数相对少,加之现场人多、嘈杂,故书法家多站着写。
顺便说一句,笔会无佳作,多为应酬之作,随便画几笔,应付了事,所以搞收藏的人很少收笔会上的作品。
更多文章,敬请关注千年兰亭。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笔的草书书法字体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笔的草书书法字体的3点解答对大家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