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黄的草书字体字帖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2个相关介绍黄的草书字体字帖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欣赏宋四家黄庭坚的草书,如何理解“从有法到无法,从有意到无意的过程”?
黄庭坚是北宋时期宋四家之一,尤其擅长大草,黄庭坚本人曾被一度誉为“草圣”,可见其草书水平之高。
其草书作品的欣赏
如图示,字形丰富,各有姿态,这样舞蹈般的美多么生动!另外黄庭坚善于使用上线和短点来打破空间的均匀,给人视觉上跌宕的美感,就如同坐过山车一样惊险***
黄庭坚学书主张
黄庭坚是北宋人,北宋尚意书风倡导者之一。北宋书法最突出特点就是在不同程度上“卑唐”,在卑唐方面,米芾所为最为突出,米芾如果在今天,就是大家网上常说的喷子,在米芾看来,唐人几乎没有一个算的上好的。
黄庭坚在这一方面相对含蓄,但几乎与米芾立场相同,他学书先参禅,他主张“以禅入书”,这种观念实际上是与苏轼“无意于佳乃佳”是一对呼应,对唐代法度是一个挑战,这个无法之法就是这样来的。
但是黄庭坚的草书有学怀素的痕迹,在历史上也记载了黄庭坚见过怀素《自叙帖》真迹的事情,故而,这个有法之法当指技法。但是黄庭坚学书的态度并不是一味临摹,而且强调自我,故而能留大名。
董其昌在《画禅室随笔》中说:“书家妙在能合,神在能离”。
指的就是黄山谷作书态度。
一金堂书法篆刻工作室,感谢您的邀请,还请关注评论点赞,非常感谢!
黄庭坚狂草长卷《廉颇蔺相如传》是其代表作品之一。现藏美国纽约大都会博物馆,纸本,32.5X1822厘米。书于绍圣二年(1095年),书法内容出自于司马迁《史记》卷八十一,有震撼人心的大气磅礴的壮观气势。
此帖用笔从篆法中来,中锋行笔,线条劲健而有振荡感,使转自如,笔笔交待分明。生拙质朴。笔势体势连绵,大小、小、虚实、轻重、长短、曲直对比明显,节奏韵律感强。书写很有***,大开大合,以意带法行笔,飘飘欲仙,入忘我之境,纵横恣肆。
清代有人评:"其书稿草入妙,沉雄不减行体。书法潇洒,当连处断之,当断处连之,为山谷绝好作也。″
在连断处理上颇具匠心,习惯用体势连接,用断连,不用实线连上下字,上下字紧凑争让,字有穿插,几个字组成的字组如同一个字,意念相连。这是黄庭坚书法的一大特征。有时也偶用笔画连接。
黄庭坚主张从精神上对传统书法的继承,强调抒发个性的创作,重视内心世界、气质对书法创作的作用。
继承传统书法艺术的精华,学习理论和书写技法是有法,熟练掌握了技术语言和作品构成要素,可随心所用,进入自由境界大胆创新,以意驭法为无法。
刻意修饰、雕琢求工为有意,进入忘我无意识的书写阶段,有自然天成的艺术效果为无意。
无论是无法或是无意,都不能脱离法度的这根准绳。
(个人浅见,仅供参考。不当之处,敬请包涵。上图草书书法作品为黄庭坚所书。)
1首先我们都知道在宋朝时期,人们的书法讲究尚韵。黄庭坚作为宋四家他的草书当然也是尚韵的!
2所谓从有法到无法,讲的是精通书法以后,在书海的世界可以自由书法,因为你懂的书法,你怎么写也是有法可依的。不会僭越书法,而横涂乱摸!这也是追求个性的一种表现!
3所谓从有意到无意讲的也是这个道理,只要精通书法的法了之后,可以跟着自己的感情书法,它表现的是一种率意',不受约束。尽情的徜徉书法海洋!!!
4综上所述学习书法还是要懂法的,只有懂了书法中的法,才可以表现的从容而尚韵!希望我的回答对你有所帮助,谢谢!!!
谢邀问答题。黄庭坚草书作品,″从有法到无法,从有意到无意"的过程。只要知道黄的草书书法的特征,象貌就不难回答。我认为,黄庭坚草书在宋代,是一种较有创意性书法。他的创意主要看字的雄性和格调,即不是照搬唐代或唐代以前的书学套路,也不是全盘否定前朝书法的脉向,完全走自己古今结合的书法路子。这就是黄的书法从有法变无法的书法途径。有了创新意向和厚重的传统书法根基,为有意摸仿到无意革新,整体书法的维新体系就充分凸现出来了。所以,黄庭坚的草书书法在宋代是尉然一新的。
论行草,黄道周历史第一有意见吗?你觉得呢?
诚谢邀请!我认为赵孟頫和黄庭坚应该在黄道周之上,况且他们是被世人公认的书法家,其很多书法作品也被推为精品佳作。黄道周和他们相比,就逊色多了。再就张芝,张旭,怀素等草书,那更是顶级,王羲之的『兰亭序』,颜真卿的『祭侄文』和苏轼的『寒食帖』更是被世人排为行书的前三位。所以,说黄道周的行草历史第一的说法不妥当。
谢谢你的邀答美意,不展开说了。论行草,周历史第一?每人喜好、追求不同,我对此持保持态度。在众多人看来,不要说第一,从历史上排来,恐怕进前十而不得也。黄道周、倪元璐、张瑞图虽部分脱离了前人笔墨窠𦥑,笔走偏锋,确实令人耳目一新。但与张芝、张旭、二王、黄庭坚、赵佶、怀素、祝允明、王锋、毛泽东等不在一个层次上。黄的草书形态收缩,说是捆绑着舞蹈,毫不为过。倪张草书笔法方折有余,而圆润不足,且十分难以辨识,我想这可能是其难以成为书法主流的一个重要原因之一。
所亮观点与君异,想君不会因有拂君意而不乐吧?打住。
黄道周因抗清失败被俘,隆武二年(1646年)壮烈殉国,隆武帝赐溢"忠烈″。
隆武元年(1645年)九月十九日,黄道周募众几千人,马只有十余匹,还有一个月的粮草。出仙霞关,与清兵作战。
十月初到达广信,募得三个月兵粮,分三路向清军发起猛攻,惜三路都失败了。十二月六曰,黄道周率队向婺源出发,至童家坊,得到消息乐平己沦陷。二十四曰,到达明堂里时遇伏,黄道周被徽州守将张天禄俘获。
隆武二年三月五曰就义,留***遗家人:"纲常万古,节义千秋,天地知我,家人无忧。″
黄道周是明末书法家,文学家,画家。他的行草书方折横撑,字势左低右高。行距宽阔字距密结,气血方刚,寒气逼人,高峻奇拙。形成了他的独有书法语言和风格。
论行草,黄道周虽然不能称第一,但属上品之作。
(个人浅见,仅供参考。不当之处,敬请包涵。以上书法作品为黄道周书《行草自书诗卷》完整版。)
黄道周行草书法古拙奇崛,颇有特色,是明末著名书法家。
要论书法的历史第一,个人爱好可以。如果从书法的妙理新意、气韵生动来全面分析,明代书家众多,祝允明、陈道复、董其昌、王觉斯等等,个个在争书坛第一,哪里论得到黄道周?明代都论不到,就不用去谈书史第一了吧。
书法历史上的第一好汉,早期是王羲之,张旭后来居上,狂草无可匹敌!
我觉得黄道周行草可以称明朝第一,但是历史第一还有待商榷。
黄道周,福建漳浦人,字幼玄,号石斋。生于明万历十三年(1585),天启二年 (1622)中进士,历任崇祯朝翰林院编修、詹事府少詹事,南明弘光朝礼部尚书,隆武朝内阁首辅等职,后募兵抗清,被俘不屈,于隆武二年(1646)就义于南京。乾隆四十一年(1776)谕文以其品行称“立朝守正,风节凛然,其奏议慷慨极言,忠荩溢于简牍,卒之以身殉国,不愧一代完人”(《乾隆四十一年十一月十七日谕文》);道光五年(1825)清廷将黄道周请入孔庙从祀。黄道周是大儒,著名的理学家、经学家和书法家,时人徐霞客盘数天下名流时,称“至人唯一石斋,其字画为馆阁第一,文章为国朝第一,人品为海宇第一,其学问直接周孔,为古今第一”,这里所称道的主要包括黄道周的字画、文章、人品与学问。
黄道周绝对是书法的天才,但是这个天才和倪元璐一样,有一句名言“书法那是第七八等事”,从而治学比书法用功要勤,也从没把书法当成一件什么正事来精心维护。
黄道周的行草和行楷变化,在明朝都是独树一帜的,个人特色非常鲜明。他的行草书,以二王为宗,兼掺章草笔意,用笔生辣且折转、圆转结合并用;落笔往往以露锋侧下,横画跌宕,竖画开张;结字欹侧平扁而又字距紧密,较之行距疏朗,形成鲜明的对比。黄道周的行草书,尤其是大幅立轴草书,如《赠倪汝叔侄诗轴》、《五律诗轴》、《自书诗轴》等,不落宋、元藩篱,紧步徐渭、张瑞图之后尘,气势酣畅,行笔大起大落,如疾风劲草,披美缤纷,甚为痛快淋漓。
沙孟海曾说,明朝书家,能夺王铎之位的,只有黄道周。
沙孟海说的不无道理,单就通篇的行草来看,能做到笔力雄强,收放自如的,只有王铎和黄道周了,而且此二人在用古字上,其余诸家都比不了,此二人的古文字研究非常深厚。
如傅山张瑞图倪元璐之流,虽书作不俗,但是在收放上都比较偏执,很难做到笔势上大开大合。
所以黄道周的行草,真是值得深研究。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黄的草书字体字帖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黄的草书字体字帖的2点解答对大家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