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持的行书字体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4个相关介绍持的行书字体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行草写“守”字,宝盖头下的一横要比宝盖头长些好,还是要比宝盖头短些才好看?
汉字的结构,自有其规律。“守”字的结构,称为“天覆”,即上半部比下半部宽。与之相对应的是“地载”,比如“盖”字。
“守”字是个会意字,宀表示房屋,寸表示法度,合起来表示掌管法度,法度不能超越,所以“寸”不能宽于“宀”。
从小篆到隶书,到钟豹、王羲之的楷书,再到行书、草书,所有“守”字的写法都是遵从这一法则,上部比下部宽。
唯一例外的是魏碑,南北朝时出自民间的这一书体里,“守”字出现了“寸”超出了“宀”的写法。
魏碑是一种持殊的书体,一般将其归入楷书。但又因其来自民间,正统书法的法度,它不一定遵守。
于是,就有意思了,列位看官,法度内的写法和法度外的写法,你喜欢哪种?我还是喜欢天覆。
更多文章,敬请关注千年兰亭。
行草书书写时不应该顾及这么多,长短可根据风格不同而不同,也因书写时的性情自然流露而定,正所谓随心所欲不逾矩。到了楷书阶段,字讲究规范,法度严谨,更多时候横画较短,黄自元九十二法讲到:天覆者,凡画皆冒于其下。讲的就是这类的字。但也不尽然,比如瘦金体就是个例外。
守,是一个会意字,从宀(mian)从寸。房屋里面,有人手持器械,造字本义,持械护卫家园,御寇入侵。“寸”也表示法度,因此该字有表示掌管法度。引申义:官吏的职责,职守。
下面我们一起来鉴赏一下历代书法家写的“守”字,从中去寻找答案——
1、晋 · 王羲之 · 兴福寺半截碑
麓风轩点评:
王羲之这个“守”字,我认为写的很妙!妙哉何处呢?将上面的宝盖头写成了非常优美的曲线,而“寸”则为直线,这样的曲直对比,构成了艺术之美!
行草写守字''宀"与中间一横的长短关系,首先要看"宀"落笔寛窄来定。"宀''写得宽,下面横画可短些;"宀〃写得窄,横画可略宽于"宀"。总之字形的可变性与整幅章法接气为基本要求。写楷书另当别论,黄自元''楷书九十法"中天覆者其宀下一横必窄于"宀"。
“守”字是一个倒三角形结构,除了部分篆隶书外,无论在什么字体和书体中基本上都是上宽下窄的处理模式。
因此,毋庸置疑,横不能长与宝盖头的总长度,具体形制可参看问答所附范字。
我们先看作为楷模的楷书为范例,如柳公权的楷书“守”字。
在准备做这个问答前,查看了一些“守”字的字例。我比较喜欢的是王羲之和米芾写的“守”字,由于前面我们已经回答了题主的问题,下面我们来共同学习一下王羲之的“守”字的写法。
先看点画位置。首点居中,逆锋起笔,铺毫后略做顿挫,顿出线条后顺势向左提笔出锋呼引下一笔。
在写宝盖的竖点时 要先找准位置,粗略看近似直立直角三角形,和首点有呼应关系。在完成竖点的收笔后从竖点收笔处,调整中锋向上略带弧势右行,运笔要轻快稳健,同时要注意其上仰的角度和弧度,线条的起伏变化,至收笔处略向下,然后顿笔驻锋,略做衄挫,边形笔,边提笔约行至首点的右侧离纸,但笔不停,气不断,看准横画的起笔位置,逆锋入纸略做顿笔,向右挫锋,调整中锋右行笔,这时一边运笔,一边要考虑好,或看准收笔位置待行笔至合适位置时,略驻锋,提笔直接向竖钩的起笔处,逆锋起笔,做到“欲右先左,欲下先上”轻顿挫锋调锋向下中锋运笔,线条粗细基本一直且垂直注意出钩部分的形态,下圆上平,出锋向左平行出锋,笔锋离纸,找准最后一笔的位置和形态,看清宝盖头竖点的收笔和横画的起笔、撇点的起笔形态关系,逆笔切锋入纸,调锋左下运笔,运笔要稳健,力要送到。
毛笔字写行书,是悬腕写的好吗?
我自练字起,从来都是悬腕,站着写,就是写小楷也一样。枕腕坐着写字我反而不习惯,感觉悬腕写出的字要比枕腕写的灵动得多,视野开阔得多。因为枕腕运笔感觉会局限生硬,而悬腕运笔舒展自如,写行书应该也是悬腕好。
是的。用毛笔些行书,最好***取悬腕或悬肘书写方式,当然这是在书写较大篇幅或较大字时***取的方法。我感觉,用悬腕或悬肘的方式书写中楷以上的字都可以。
但***取什么方式书写实际上没有硬性规定,包括坐姿立姿,主要在自己的习惯。但悬腕或悬肘书写的最大优点就是灵活便捷,手腕不容易守阻。
悬腕或悬肘书写在古代不一定就和现代的书写姿势,完全一样,是随着社会上人们的生活习惯或方式的发展而变化的。如古人最早是没有我们现在使用的桌子或几案的,甚至是席地而坐,一手持纸,一手执笔书写。后来有了几案和四条腿的桌椅子,水写方式也是在不断变化着的。这个问题在孙晓云的《书法有法》、启功先生的【书法概论】中都有描述。现代人们临摹书法和进行书法的创作,***取悬腕,或悬肘的姿势还是比较多的,但也不排除,其它方式,关键在于自己感觉顺手灵便为好。一般来说,运腕都是以灵便为主,不能把腕部约束的过于死板僵硬了。
我是一人。我是一人,怎么写字都是个人习惯,行书大部分都是悬腕悬肘的。
毛笔字写行书时,是否悬腕写并不是绝对的好与不好,而是因人而异,需要根据个人的习惯和技能来决定。
悬腕写是指在书写时手腕不贴在纸面上,而是悬空写字。悬腕写可以使毛笔在纸面上更灵活地转动和运动,有利于书写出流畅自然的线条和形状,同时也可以减少写字时的摩擦和磨损。但是,悬腕写也需要一定的技巧和掌握,如果技能不够,悬腕写反而会影响字的质量和稳定性。
相对地,贴腕写则是指在书写时手腕贴在纸面上,这样可以更好地控制毛笔的移动和力度,可以写出更稳定的字形和线条,对初学者而言更容易掌握。
各种记载,苏东坡的握笔和书写方式比较特殊。黄庭坚说他的字如石压蛤蟆,苏东坡回了黄庭坚的字是蛇挂树杈。
谢邀。毛笔字写行书看字的大小,小字可坐姿枕臂悬腕;大一点的字坐姿悬臂;大字必须立姿悬臂。因为字迹大相应作品的篇幅就大,坐着写就难以照应全局,移动不灵活,视野不开阔,气势不贯通。立着写正好相反。这就是毛笔行书需要立姿悬臂的原因。粗浅之见,抛砖引玉。
魏晋,行书形成200年,今草书形成,因有王的存在,这时期真的是中国书法的巅峰吗?
把魏晋书法说成巅峰不妥,在书法的历史长河里,就书法而言,每个[_a***_]都有自己的特色和亮点,秦以前的大小篆,东汉的隶书,东晋二王行草,唐代颜真卿,均代表了一个时代的书法高度,不能区分谁高谁低,只能说各具特色!
当今的书法创作及书法队伍,是历史上花样最多的、协会最多的、封官最多的、水平最烂的顶峰时期。为何要这样说?道理很简单,往前的不说了,你就仅看看清末民国初期的书法,再比比当下的所谓国展的获奖作品,谁高谁低一目了然。
更可笑者,这还不够又弄出了书法硕士、博士,还有了专门掌管写毛笔字的***官员。真是热闹之下无奇不有。
谢谢邀请。
今草书的形成是在章草发展而来,今草前驱张芝最负盛名,影响甚大,被后世尊为“草圣”。
书到魏晋主要以“二王”书法体系为代表,学习“二王”书法进入高峰期。自唐至今,特别是行书《兰亭序》步入了书法艺术的殿堂,成为书法学习的时尚。
當今,才是中国书法的巅峰时期。
古人也非常羡慕今人,到处是“书法家协会”的牌子,遍地的“书法家”,今天打“比赛”,明天“搞展览”,所以,书法兴盛巅峰在当代。
在中国书法发展的历史上, 魏晋是一个极其重要的时期,出现了钟繇、陆机、卫瓘、卫铄、王羲之、王献之等大批的著名书法家。其中王羲之、王献之父子二人,书法一脉相承,书技精湛,开创出光辉璀璨的书法巅峰时代。
作为中国书法史的巅峰,魏晋书法所彰显出的风度和气象是后世始终都无法超越的,它温文尔雅、贵和持中、风流蕴藉、潇洒飘逸,为历代书家所瞩目。
魏晋书法承汉之余绪,又极富创造活力,是书法史上的里程碑,奠定了中国书法艺术的发展方向。魏晋书法规隋唐之法,开两宋之意,启元明之态,促清民(国)之朴,深刻地影响了历代书法并影响着当代书法的发展。
从曹魏开始,对文学艺术的关注进入了一个新阶段,“惟才是举”等选人制度的实施,使“才能”有可能越过道德而成为人们的首要追求,其中就包含文学艺术,如原来被视作小道的文学,被曹丕誉为“经国之大业,不朽之盛事”;书法在东晋时期成为世家大族争能斗胜的方式之一,上层贵族大量进入这个领域。魏晋书法在这一背景下,取得了突出的成就。
首先,是楷、行、草等字体在广泛的应用中得到迅速完善;其次,出现了多位在历史上极具影响力的大书家,在风格的开创和典范的树立上有无可取代的意义,深刻地影响了中国书法史的发展;最后,也是最重要的是,书法作为艺术的许多基本观念被揭示出来,不仅形成理论,而且被贯彻到实践中,从而使书法的艺术性质得到了强化。
这时的书法发展,大约可以这样来描述:三国为过渡时期;两晋(尤其是东晋)为鼎盛时期。出现了王氏家族等一大批优秀的书法家。特殊的社会文化环境,造就了这些贵族人物的独特情怀。身居庙堂时,他们也会像传统知识分子一样,心忧天下。但其他许多儒家***道德观念在他们的生活中已经失去了权威,因而当回到个人的生活中来时,他们崇尚玄谈,寄兴高远,饮酒服药,悠游山水之间,纵情享受人生,他们的精神,体现为不拘不执、潇然放旷、纵意自适,虽然其中也许隐藏着深深的绝望和痛苦。这种精神风貌,在他们的书法里得到了真实的显现,后来人把这种艺术风貌的精华,概括地称为“韵”,成为中国书法艺术美的一大典型,长期得到崇敬。
魏晋时期的书法之所以称为中国书法史上的巅峰,正是因为有了钟张羲献的存在。
他们四人,只是这个时期的杰出代表,还有很多的优秀书法家为基石。这四个人,草圣张芝,楷祖钟繇,书圣王羲之,亚圣王献之。三个圣人一个祖,空前绝后的阵容,哪个朝代能与之抗衡?
草书方面,张芝有《冠军帖》,《冠军帖》的得名,是帖中有“冠军”二字,不过在历代的草书作品中,《冠军帖》却是名付其实的“冠军”。钟繇的楷书虽然留存下来的不多,《宣示表》《荐季直表》《贺捷表》等作品,你可以把后面的随便任何人的楷书拿去和他相比,你会有一个心悦诚服的结果。王羲之《兰亭序》,不要说是李世民把他捧红的。历史上的大书法家多着了,为什么人家就能把王羲之尊为书圣?打铁要靠自身硬。王献之《玉版洛神赋》被公认为小楷的极则。还有什么可说的!
在魏晋时期,还有一大批的一流书法家。卫凯,卫桓,卫瓘,卫家三杰。还有王羲之的师傅卫夫人卫铄。索靖,韦诞,钟会,郗愔,陆机,庚亮,谢安……他们不但是书法家,更是在政治、军事方面的杰出人物。
即便是书家倍出的大唐盛世,尚不能与魏晋相抗衡,宋元明清合并起来都不能挑选出一个象样的阵容。至于现代,洗洗睡吧!
书法之“法”是什么法?如何才能得“法”?书协的人都有“法”么?
谢谢邀请。笔字墨章都有法,尤以笔法字法为要。所谓法,第一层含义是被公认了的前人人书写经验,第二层含义是被实践检验了的书写技巧,第三层含义是被历史总结出来的错误禁忌。因此,书法之“法”,是历史的,抽象的,宏观的,相对的,辩证的,既有着深刻的时代印记,也有着万变不离其宗的相对稳定成分。
抱庸以为,客观全面的把握法度的概念,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加可以理解。
一是书法有法,而无定则。法度是宏观的抽象的,只提供概略指导,解决不了所有问题。没有法度作依循,书法学习研究极容易入歧途、走弯路,因此书学之路,法度就是指南针与压舱石,也是最快捷有效的方***。但同时,书法不可能千篇一律,每个人对法度的理解与体会也不尽相同,都具有一定的独立性,包括书写的方式、习惯、特点等等,而不是像规则条款一样,不可越雷池半步。
二是先入后出,不悖法旨。书法学习就是由趋同——向差异的过程,或者说是遵循依托式学习(临摹)——反叛式学习(脱帖创作)的步骤程序。先进入法度之中,规规矩矩地打基础,而后从法度中走出来,融塑个人书法的个性风格,出自法门,不囿法门,就是最理想的状态。从这个意义上看,临摹只是手段而非目的,即便临摹可以以***乱真,也不算高明的书法艺术。
三是框架固定,内容常新。世间万物,无一不在运动变化着,书法的法度也是一样。没有放之四海而皆准的书法理论,也没有可以毕其功于一役的书法艺术,没有最好,只有更好。但是,书法之法是千年书法艺术发展的历史精华的浓缩,大的原则框架要恪守。而今人学书,也不可能尽抱古人、尽摹古人,要有新的时代元素,在具体生动的书写技法技巧上,也是可以拓展和丰富的。
抱庸浅谈。插图为抱庸硬笔习作。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持的行书字体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持的行书字体的4点解答对大家有用。